<font color="#167efb">索南达杰纪念碑和塑像。</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可可西里之殇</font></b></h1> <h1> <b>当我随着文字的游魂走进青海时,就有一个名字在心里浮现。当我即将离开青海时,我以神圣之名,以他压轴,以安顿一个炽热的灵魂。<br> 每次经过昆仑山口,都会停下来,因为他在那儿。海拔4768米的山口,似乎总在飘雪,风像刀子,刮过纪念碑上每一道刻痕。杰桑·索南达杰的塑像就立在这里,面向可可西里腹地,保持着永恒的眺望姿态。他一手持枪,一手抱着一只藏羚羊羊羔,身旁还围着两只雌雄藏羚羊。石雕的身躯披着哈达,身后的经幡在凛风中猎猎翻飞。右侧是一座纪念碑,上书“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塑像底座镌刻着他英俊的遗像和 “环保卫士”的字样,石座边缘散落着几个剥开的橘子,几支未点燃的香烟——那是过路者真诚的祭奠。</b><br></h1> <font color="#167efb">昆仑山口。</font> <font color="#167efb">索南达杰纪念碑。</font> <font color="#167efb">索南达杰塑像。</font> <h1> <b>纪念碑后方,荒原如黄绸般铺展,直抵唐古拉山灰蓝的轮廓。几只藏羚羊自雪坡掠过,细长的腿在冻土上点出轻捷的节奏,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自己正是这场生死守护的缘起。风卷起砂石,敲打着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的黑色大理石遗像,上面记载着1994年1月18日这个凝固时间的日期。<br> 塑像的眼睛始终圆睁,凝望着可可西里太阳湖的方向。31年过去,风雪未能模糊那目光中的锐利。手指轻触碑石,冰冷沁骨,恍惚间似乎触到了那个零下40度的寒夜——索南达杰最后的姿态已与可可西里的冻土融为一体:跪卧在地,右手持枪,左手握弹,身躯被风雪塑成冰雕,唯有一双眼睛穿透严寒,怒视着盗猎者逃遁的暗夜。</b><br></h1> <font color="#167efb">纪念碑后方的荒原是藏羚羊的繁育地。</font> <font color="#167efb">高原精灵。</font> <h1> <b>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可可西里,枪声击碎了亘古的岑寂。一种名为“沙图什”(克什米尔语)的披肩风靡欧美,轻柔如烟,名贵如金。这“羊绒之王”的美誉,却浸透了藏羚羊的鲜血——每条“沙图什”需用三到五只藏羚羊的绒毛织就,一条披巾价格高达四万美元,而获取绒毛的唯一方式,是将它们射杀后剥皮。<br> 暴利诱发了人性的至暗。盗猎者如蝗虫般涌入这片“美丽的少女”(蒙语可可西里的意思)之地。他们选择藏羚羊繁殖季节下手——怀胎的母羊奔跑迟缓,子弹穿透母体时,尚未降生的幼崽便永远沉眠于鲜血浸染的子宫。盗猎团伙一次猎杀动辄上千只,荒原上遗骸如林:被剥皮的尸身裸露在旷野,有的母羊身旁还蜷伏着吮吸空乳的小羊。</b><br></h1> <font color="#167efb">带血的“沙图什”。(资料)</font> <font color="#167efb">血腥的盗猎场景。(资料)</font> <h1> <b>短短10年间,藏羚羊数量从20余万之众,锐减至不足两万,成为濒危物种。可可西里不再是“无人区”,而是盗猎者横行的“屠宰场”,枪弹硝烟中,这片青藏高原最后的净土在哭泣。可可西里的儿子索南达杰面对血染的冻土,跪地痛哭,发誓将以生命守护可可西里的精灵。<br> 索南达杰并非天生的环保斗士。1974年从青海民族学院毕业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治多县教书。学校师资匮乏,他一人扛起三个年级的藏语文课和全校体育课,油灯下备课的身影常至深夜。1987年,他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写下“不把索加建设好,愧为索加的儿子”的誓言。他率队踏勘索加至沱沱河的运输线。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七天七夜徒步140公里,用冻僵的手垒起路线标记,终为索加乡打通了“生命线”。四年后,他又主持修通索加乡连接外界的公路。<br>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目睹盗猎暴行后,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组建起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在他兼任西部工委书记的540天里,他12次率队挺进无人区,354个日夜跋涉在可可西里,行程6万公里。他和巡山队员们一道嚼干饼喝雪水,在颠簸的吉普车上与高反、枪伤、冻疮为伴。</b><br></h1> <font color="#167efb">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资料)</font> <font color="#167efb">12次率队挺进无人区。</font> <h1> <b>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截获两个盗猎团伙,缴获7车1800余张藏羚羊皮。押解20名歹徒行至太阳湖畔时,盗猎者割破车胎制造混乱。暮色四合,歹徒暴起袭击。枪战中,队员受伤,索南达杰命令他们撤退求援,自己断后。然而终于寡不敌众,小腿动脉中弹,鲜血浸透冻土。当援军7天后找到他时,寒冰已将他封铸成持枪换弹的雕塑,唯有双目怒睁如生。可可西里再次流泪。<br> 家中等待父亲带回爆竹过年的12岁儿子索南仁青,最终只等回昆仑山口那份长久的守望。</b><br></h1> <font color="#167efb">索南达杰遗像。</font> <h1> <b>索南达杰的血唤醒了中国。1995年,可可西里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民间环保者筹款60万元,在青藏公路旁建起“索南达杰保护站”——中国第一个以环保烈士命名的反盗猎前沿堡垒。如今,保护区再未响起盗猎枪声。藏羚羊种群恢复至30余万只。2024年,我们路过青藏公路旁的可可西里保护区时,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在身旁悠然吃草,他们对人类已不再恐惧。<br> 当年索南达杰亲手组建的反盗猎队伍,如今已壮大为青藏公路沿线的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保护站网,巡山车辙在冻土印下新的誓言。</b><br></h1> <font color="#167efb">藏羚羊种群恢复至30余万只。</font> <font color="#167efb">“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font> <font color="#167efb">日益壮大的反盗猎队伍。(资料)</font> <h1> <b>一个男人的誓言能有多重?索南达杰用40岁的生命给出答案。他倒下的地方,如今藏羚羊群自由奔腾,初生羊羔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淡金。可可西里于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评语写道:“保存着完整的生物多样性,见证了生命与信仰的圣地。”这信仰,是一个铮铮铁汉对圣地的忠诚,是“如果需要死人,我愿死在最前面”的决绝。<br> 当新一代巡山队员的越野车驶向荒野深处,车辙边的点地梅轻轻摇曳——可可西里的生灵相信那是冻土之下,未冷的英魂在呼吸。一个人一支枪守护可可西里的赤诚,永远不会冷凝终结。</b><br></h1> <font color="#167efb">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纪念碑。</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