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趣谈(随笔)

黄山一叶

<p class="ql-block">超市有啥好说的呢?</p><p class="ql-block">写下题目我就后悔了。太俗,太普通,太大众,在AI写作盛行的时代,题材太常见是不值得一写的。更何况超市本身就是类型化、程式化的,就像加油站、收费站,还有地方政府建筑,都是一个模式的。</p><p class="ql-block">但是——我得马上用一个“但是”,超市涉及柴米油盐,饮食男女不得不常常打交道。我们都是俗世之人,开门七件事大家都用得着,所以离不开它。再说,我算个写小说的,不能总是阳春白雪,需要接触引车卖浆者流,需要关注吃喝拉撒,需要聊点俗的。小说本来离不开俗物。</p><p class="ql-block">说点啥呢?</p><p class="ql-block">先感慨地说一句,超市是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前的小镇上,只有杂货店、副食店和南货店。不管什么店,都是集体单位,都把商品搁在柜台里,要由店员取货,不能自己拿。货物品种不多,大部分还得凭票供应,譬如布有布票,糖有糖票。据说买卫生巾,还有过“大姨妈票”呢!这个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一长,多半忘掉了。</p><p class="ql-block">忘掉的,还有还有第一次逛超市的记忆。我这人别的优点没有,就是记性好。我清楚记得武康的世纪联华造好后,我们带小孩来逛超市。入门,先存包,推购物车,然后上电梯,先到楼上买副食,买拖鞋,买衬衫,买买买,把车子装半满了,又推车下楼,在一楼买水果,买蔬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买早点。最后到收款处排队付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载而归回家,妻儿高兴啊,这才叫城市生活,这才叫现代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也深有同感,感慨时代进步啊!可惜,并没有那么高兴: 花了那么多时间,除了一点日用与吃食,还买了一大堆没啥意思的垃圾副食。等老婆儿子新鲜劲儿一过,那些垃圾就只能由我不舍得而慢慢把它们吃掉。</span></p> <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我大老爷们粗糙随意,不大讲究,超市毕竟货物多,一个洗发水就会有许多品种,一袋餐巾纸都有无数种型号,吃的用的,选择余地很大,这就符合人性的需要了,迎合讲究生活品质的人欲求。我们以前是有用就可以,现在除了实用,还要喜欢,对胃口,用顺手,外观好看漂亮美丽。</p><p class="ql-block">关键是,超市除了购物,还可以有多种功能,譬如小孩玩耍,电子游戏,看电影等。简直是物质精神双丰收。过去我们到上海,必定要去南京路,逛一百解百,还不是一样,要购物一定货比三家,不买的话也要饱个眼福。现在好了,超市把这种以前大城市才有的丰盛与绚烂,普及下放到小城市来了。</p><p class="ql-block">大的超市,还有金银首饰与服装,分别安排在不同楼层、不同区域。那也是相当的顺应人们——特别是女人们的需要的。恕我直言,像我这样的穷鬼、臭男人,平生最怕陪女人逛超市的那些区域。都说男女有别,最大的可以从逛超市体现出来。我平时即便要去,也是目标明确,到了就拿,拿了就付款走人。女人嘛,大家都懂的。她们逛超市是享受,尤其服装与首饰,她们会试了又试、穿了又穿,一件件套过去,横看竖看,左拉右拽,在镜子面前摆上很久“炮斯”,最后找个借口,不付钱又找下一家。</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一边的臭男人,尤其是老公——注意,不是做舔狗的情郎,他一定会十分难受,或者不停叫好,鼓励老婆快点买下,或者催促老婆不要上当,快点离开。还有的比较有经验,早早告急,上WC,然后走到商场外面,掏出烟点着,慢条斯理抽上了。遇到熟人就更好了,凑在一起互相递烟,然后吞云吐雾。</p><p class="ql-block">我那时候也逃到店门口去,但是不抽烟,干等。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手里找不到逃避的出路,只能观看街上的行人。有时恨得痒痒的,痛恨有人发明了这种存有千奇百怪商品的超市。</p> <p class="ql-block">一边痛恨着,一边想着家里的各种物件越来越多。现在的民房一般都是一百二十平方左右,三室一厅,考究一点有个储物间。你去看吧,家里有小孩的,房子使用已久的,储物间一定不够用,吃的用的从那里挤出来,渐渐地占领墙角、茶几、沙发、走廊……</p><p class="ql-block">这种场景总是让我想起尤内斯库,这个罗马尼亚出生的剧作家,写过一个荒诞作品叫《椅子》。剧中一对夫妻一直在往台上搬椅子,直到把舞台放满,夫妻俩出入,在椅子腿中间爬行。你去看那些过去与现在的住房吧,都是大量物件蚕食我们的生活空间,都是日积月累在搬动中习惯。</p><p class="ql-block">那些大小物件来自哪里呢?超市!</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后来我们读书会还共读这本奇书。那个作品中的梭罗独自到了瓦尔登湖边,亲手搭了小木屋,在里边生活。而他的住宅与日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做减法”。</p><p class="ql-block">这种“做减法”的行为在我们的国度不知道有没有,反正我没见过。除了个别宗教场合,我们欠缺那种反对物化的清流。我们连知识分子都以追逐财富为人生目标。我自己也不是一个超脱之人,也算得上一个失败的经济动物,只是不喜欢像尤奈斯库的剧中人那样,一生只致力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家里搬椅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我抬起头,左看右看,只看到满世界都是超市,大门开着,进进出出全是人。我看那些国人,因为距离较远,都像一千年柳宗元描述的那种叫“蝜蝂”的虫子,背上背着各种货物,吃的用的,玩的藏的,荣誉勋章,艰难地,孜孜不倦地,往家里走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7,1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