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独立极其神秘,的,嘉绒藏族土司官寨

xiaodong

<p class="ql-block">翻山越岭,看到那双彩虹🌈就快到红军长征途径的腊子口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重要的战役关口~腊子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腊子口植被茂盛,潭泉瀑布。</p> <p class="ql-block">进入四川北藏族自治州,饮烟缭绕,已见羌楼……</p> <p class="ql-block">村庄外,典型的藏羌碉楼耸立在村口……</p> <p class="ql-block">同行朋友清晨登上鹧鸪山,拍下我们将走入的卓克基官寨全景,独一无二的卓克基全貌。</p> <p class="ql-block"><b>1988年1月13日,卓克基土司官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2005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马尔康镇西索村,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p><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建造年代虽短,但它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数千年积累的建筑技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民族发展史中的一段历史遗迹,而且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会议旧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是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官寨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G317国道南侧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族碉楼</b></p><p class="ql-block">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楼,碉楼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四层碉楼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呈正方形,中轴线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p><p class="ql-block">在藏语里,“卓可基”代表着“顶尖”,可进一步引申出“至高无上”的意思。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办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索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卓克基镇西索村</b><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为四层碉房。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村,是一座具有典型嘉绒藏族特色的寨子。整个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古城堡。漂亮的藏族民居,都是当地居民用山里的石头一块一块地砌成,石块之间缝隙均匀,并形成漂亮的曲线,窗子上画着藏族特有的美丽图案。清澈的梭磨河从村前奔流而过,河水的流淌声永远都陪伴着河边的人和屋。</p> <p class="ql-block">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我们九个人住在西索村广场的一户具有嘉绒藏族特色建筑的人家,女主人热情能干,做的饭菜好吃。我们九个人的行李,都由她一个人拎上拎下~在斜度大于70度~奇陡的木楼梯上。</p><p class="ql-block">她家的晾台上可看到卓克基土司官寨,可看到西索村的有神韵街道,享受的美不胜收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民居建筑时间有待考证,据了解,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p> <p class="ql-block">西索村背靠着郁郁葱葱的鹧鸪山,山上那新架走起高压线塔,成为这里又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灯光中的卓克基官寨美的让人无语……</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中的河叫做梭磨河‌。梭磨河是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的东源脚木足河的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红原县壤口乡境内的羊拱山西北麓,流经刷经寺、马塘、王家寨、梭磨、卓克基、马尔康、松岗等地,最终于热足河下游2公里处汇入脚木足河‌。</p> <p class="ql-block">远久时的马尔康市,曾将那一座座建筑式样和风格批普通的藏区碉楼,说成是一片废墟……但它却让毛泽东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曾经称赞它“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如今它又被称为“东方历史上一棵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碉楼就位于距离马尔康县城七公里的卓克基西索村,<b>背</b><b style="font-size:18px;">靠着鹧鸪山,</b><b>面临梭磨河。青山绿水,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充满藏族文化气息的卓克基土司官寨!</b></p> <p class="ql-block">西索村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石木结构上,外墙用片石和黄泥垒成,石缝中甚至能看到小草探出头,这种结构被称为“会呼吸的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村内的房屋全是就地取材,赭红色的墙、深褐色的木梁,层层叠叠的青稞田从屋脚漫到山边,雕花窗棂后升起几缕炊烟,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b>卓克基官寨是画家们的天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卓克基古街</b></p> <p class="ql-block">西索村的居民在窗台上种满了鲜花,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也种满了各种花卉,这使得整个村落显得五彩缤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部分居民家中还开设了民宿,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慢时光,体验当地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的古街更是美仑美奂呀!</p> <p class="ql-block">碉楼中看红军桥,寨中唯一的拱桥配绝世碉楼~真正的绝世无双!~美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红军桥,美到让人窒息!</b></p> <p class="ql-block">要想进入卓克基官寨必须先通过村北的红军桥。</p> <p class="ql-block">位于村寨边上的红军桥,因红军经过此桥而得名。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长征经过此地,经此桥跨过湍急的梭磨河北上。红军桥用本土石料修建,是当地现存仅有的石拱桥,被视为民族友谊的象征。康克基红军桥‌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遗迹。这座桥因红军经过而得名,至今仍保持完好,车辆可以正常通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桥的历史背景与红军长征密切相关。1935年7月,中央红军从卓克基红军桥跨过梭磨河北上,继续他们的长征旅程‌‌3。这座桥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英勇征程,也成为了后人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康克基红军桥‌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遗迹。这座桥因红军经过而得名,至今仍保持完好,车辆可以正常通行‌‌。</p> <p class="ql-block">红军桥位于梭磨河上,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交通设施。</p> <p class="ql-block"><b>红军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遗迹‌。</b></p> <p class="ql-block">梭磨河边的西索村。</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西索村还见到一座古老的吊桥,历经沧桑的碉楼耸立在桥两端。据说桥下有暗道联系着河两岸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b>参观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红军长征进驻卓克基官寨,召开政治局会议并制定“夏洮战役计划”,确立该地为红军总后方,同时发布《告康藏西番民众书》阐述民族政策。红军驻留期间在周边凿刻标语,现存官寨对岸的“红军树”群,相传由红军遗留树枝或拴马桩生长而成,象征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当地藏族民众在粮食紧缺时支援红军逾百万斤粮食及物资,众多民众因掩护红军牺牲。</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艾伯特.达菲尔摄于1907年。</p> <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日至8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率领中央机关在卓克基土司官寨驻扎休整,在官寨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为“卓克基会议”,讨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调动当地少数民族参与革命,确保红军能够顺利突破围剿。</p><p class="ql-block">卓克基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至高无上”的土司官寨地位可不低</p><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在藏语里,“卓可基”代表着“顶尖”,可进一步引申出“至高无上”的意思。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办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始封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至1951年第16代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在辖区内主动废除土司制度为止,前后共延续665年,繁衍17代。其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因随征大小金川战役有功,第9代卓克基土司嘉嘎尔布目被清廷赐封五品长官司,这是卓克基在土司历.史上的最高职位。</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会议旧址作为长征时期重要决策地,承载着军民团结的历史记忆,现为四川“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旅游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参观中就遇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重走红军二万五千里”的团队,一色白车,有一对八九岁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b>过红军桥北上,就是当年红军翻过的若尔盖大草原。我们在小雨中启程,走向若尔盖大草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