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之文殊院

红(原创)

<p class="ql-block">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始称信相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慈笃海月禅师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p> <p class="ql-block">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更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那日,从宽窄巷子匆匆赶到文殊院时,已是近下午四点。走过寺庙南面的那道红墙,依然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寺庙坐北朝南,殿宇共六重,以木质结构为主,为典型的清代川西平原古建风格。</p> <p class="ql-block">  山门之外是“品”字形的照壁,“文殊院”三个大字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均为慈笃禅师手书。</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后,沿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文殊阁,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两旁配以禅堂、职事房等,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是文殊院的第一进殿,单檐悬山式建筑,其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前两相对峙的是三重檐的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第三进殿,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着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p> <p class="ql-block">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内有砖砌的戒坛,壁间嵌康熙御笔“空林”,还保留有脱纱工艺制作的药师佛,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第五进殿为两层的宸经宝楼,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一楼供奉佛像,二楼收藏寺院经藏及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文殊阁位于中轴线最北端,于1999年落成,是文殊院的第六进殿,由一层“空林讲堂”、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三层万佛殿构成。</p> <p class="ql-block">  东西花园分别位于寺院中轴线两侧,典型的川西园林风格。</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相对开阔,以放生池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假山、怪石和花木。</p> <p class="ql-block">  放生池池水清澈,金鱼畅游,为幽深静谧的花园增添了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东花园布局比较紧凑,花草繁茂,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  亭台楼阁、回廊曲径等分布其间。</p> <p class="ql-block">  千佛和平塔位于中轴线的东南侧,为六角形密檐式铁塔,共11层,建成于1991年。</p> <p class="ql-block">  塔壁上铸有999尊小的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像,共1000尊,塔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塔层飞檐上翘,每个翘角上各有1条小青龙,配以风铃。风起时,66只风铃齐鸣,铃声清脆,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有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沿着中轴线逐一参观了文殊院的各个殿宇,继而环游了东西花园,犹如完成了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随后,在幽静处寻了一处茶室,品着盖碗茶,仿佛降真香的香气依然在空气中弥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