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七一,缅怀优秀共产党员候光炯院士!

文雅金刚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今天是“七一”建党节——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首先缅怀一下我们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科学先驱侯光炯院士</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但也暴露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短板。部分党组织存在思想僵化、组织涣散、作风不实等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以权谋私、脱离群众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面对这一形势,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1983年,党的十二大作出用三年时间全面整党的决定,明确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第三期整顿重点,涉及2800万党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规模最大的基层党建工程。</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2025年5月7日是侯光炯院士诞辰120周年。在建党104周年之际,我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我对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科学先驱的崇敬!</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86年2月我作为长宁县委整党办公室的特派员,被派住相岭区负责农村基层的整党工作。相岭区委安排我负责相岒街道和塔沙村两个党支都。在相岭街道党支部同侯光炯院士有过一段时间学习交流,特别是候老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宗旨,为党和人民默默无闻奉献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为我以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20世纪70年代末,已过古稀之年的侯老,不顾年迈体弱,只身来到宜宾,长期蹲点长宁,潜心科研事业,创办全国唯一的自然免耕研究所,一干就是18个年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大地不会忘记他的儿子,人民永远怀念大地之子。</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侯光炯(1905.5.7—1996.11.4),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院士,中国原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博士导师,国际土壤学会中国理事,英国皇家土壤学会资深会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五一劳动奖、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十大英才等各种奖章和荣誉称号。</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侯光炯院士的人生经历,感人事迹,先进思想,科研成果,卓越贡献,高贵品质和崇高境界;传承并弘扬侯老热爱党,热爰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复兴道路上汲取力量,更加坚定而自信。</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侯光炯在1979年至1996年间扎根长宁县,致力于农业生产和土壤肥力研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土壤肥力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1。在这17年间,侯光炯长期蹲点农村,进行科研和技术推广,特别是在四川长宁县,他几乎没有任何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工作到凌晨3点半‌。他的工作精神被形容为“3点半精神”,体现了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奉献‌。</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侯光炯在1979年至1996年期间,扎根长宁县农业农村生产第一线,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土壤肥力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他创建了我国首个自然免耕研究机构。</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