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矜聲*zhou</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29698837 </p><p class="ql-block">高安采茶戏(选段):布谷声声心神往</p> <p class="ql-block"> 六月二十八日,在滕王阁地铁站2号出口处登上旅游大巴。60座的大巴坐得满满当当,一路欢歌笑语向西而行。</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南昌城行驶不到100分钟,大巴车来到“承流坊”前停了下来,兵团战友依次下车,向锦江岸边走去。</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位于锦江北岸,背倚碧落山,面临锦江河,大观楼高20余米,宽16米,长60余米,重檐高挑,琉璃顶为金黄色,装饰华丽。楼体为钢筋混泥土仿木结构,采用明代建筑风格,保留了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 高安大观楼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初为府城谯楼,明万历年中期改建,更名为“锦水奇观楼”。清嘉庆二十年重修,更名为“大观楼”。大观楼上设有露天观景平台、小亭和展厅,展示陶瓷精品和名人字画。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阳光洒下,朱红的柱子与金黄的琉璃瓦相互辉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观楼上可以俯瞰高安市区,特别是每年五月初五的龙舟比赛时,大观楼更是观赛的绝佳之地。登楼远眺,高安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近处市井街巷,人来人往,烟火气息浓郁。</p> <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高安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战火纷飞时,它是坚强的堡垒。太平盛世中,它是文化的殿堂。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由湖北黄州到海南琼州、经庐山到高安看望时任筠州(高安)盐税官的弟弟苏辙。苏东坡在高安逗留9天,兄弟俩同登大观楼赏景览胜,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其中尤以苏辙的《登郡谯楼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苍然莫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桥来。”</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是瑞州府衙的一部分,并且是府衙正门的谯楼,它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瑞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 瑞州府衙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建成县衙遗址,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官署建筑叠压。南唐保大十年始建,南宋景定年间毁于兵火,明永乐九年由知府唐岳复建, 清咸丰、同治年间再次修缮。府衙名称因宋理宗时期祥瑞之兆改筠州为瑞州而来。</p> <p class="ql-block"> 府衙,也就是府署,指府一级的衙门。我国现存的古县衙众多,但是府衙的数量,非常的少,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仅有两座,一座是淮安府署,一座是南阳府衙,规模大,保存好,古色古香,其余多是重建。现存的十大府衙之一就是瑞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 瑞州之名始于宋朝,当时筠州被改为瑞州。在元朝时期,它被称为瑞州路,到了明朝则正式称为瑞州府。瑞州府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瑞州府鼎盛时期曾辖为江右名郡,物产丰饶,文化兴盛,芳名远播。瑞州府衙始建时间无考。据《瑞州府志》记载,南唐保大十年,南宋景定年间毁于兵火,中途几经修建。明永乐九年,知府唐岳复建。清咸丰、同治年间又先后复建。府衙见证千载沧桑,文史淀积,遗存厚重,历经兵火战乱,终倾颓湮灭,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高安市瑞州府衙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重建项目,以明代府衙格局为主体,融合宋元建筑风格,现为瑞州府衙公园的核心部分,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和市民休闲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浏览了这“家国千年,赣中明珠”的府衙,回过头来,我们去参观浮桥。</p> <p class="ql-block"> 比舟为梁,铁缆绳牵,随波升降。这里就是横亘锦江南北的高安浮桥。</p> <p class="ql-block"> 高安浮桥,这座横跨锦江的古桥,曾被命名为永安桥和锦江桥,被誉为“锦水翔虹”。高安浮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杨吴乾贞二年,最初名为永安桥,位于城隍庙前,由13只浮船组成。</p> <p class="ql-block"> 在宋太平兴国七年、即公元982年,太守骆登将其增修为14只浮船。元丰年间,浮桥移至州治前,即现在的大观楼位置,并增至15只浮船。随后,浮桥的数量和位置多次变更,最终定在大观楼前,共有24只浮船。</p> <p class="ql-block"> 尽管古浮桥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历史地位依然被高度认可。宋代苏辙曾以诗赞颂其壮美:“虹腰宛转三百尺,鲸背参差十五舟。”</p> <p class="ql-block"> 高安浮桥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修缮和迁移。明崇祯年间,陶履中任瑞州知府时,修整了浮桥并修建了码头,方便了行人。</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县人民政府对浮桥进行了修复,使其重新通行。90年代末,又在原浮桥下游100米处建了一座新浮桥,形成了两座浮桥夹在两座大桥之间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高安浮桥不仅是高安人重要的交通设施,更是承载了高安人一代又一代的美好记忆。尽管在现代交通条件下,浮桥不再承担主要的交通任务,但它依然横跨在锦河上,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走在浮桥上可以感受到潺潺流水和微风拂面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高安浮桥不仅是高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它见证了高安的变迁和发展,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如今浮桥的南、北码头,均用花岗岩长条石铺筑,显得古朴而庄重。北码头位于大观楼前,三层石阶沿着堤坡延伸,共有二十一级,顶层两侧还竖立着“古状元台”和“清宫太保坊”等雕花残石坊柱,为这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南码头位于锦江南岸的胜利路前,设计更为开阔,顶层两端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 岁月遗珠,古韵流芳,高安大观楼,静静矗立在时光长河之畔,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如今,高安浮桥和大观楼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繁华都市中寻得一方宁静古朴之地。当我们走过浮桥、登上大观楼,感受历史的温度,聆听岁月的声音。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悠闲自在。这里就是高安市的一颗明珠,等你来发现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编辑/摄影:矜聲*zhou</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桥上2照片由战友“峰”、“东哥”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