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03326</p><p class="ql-block">文字:闻于</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故乡的房前屋后是一片绿荫如盖的龙眼树林。每到夏季,蝉声便鸣成清亮的急雨,仿佛要把故乡漫漶成湖。我从小就喜欢观赏蝉轻薄透亮的翅膀,喜欢听蝉在绿叶间不断鸣唱。每次背着箩筐在龙眼树下耙落叶时,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惊断了蝉鸣。</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才知道,蝉因餐风饮露,被世人视为品行高洁的象征,也被历代诗人所称颂。唐诗中有三首最为著名的咏蝉诗。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和李商隐的《蝉》。</p><p class="ql-block"> 垂绥饮清露,</p><p class="ql-block"> 流响出疏桐。</p><p class="ql-block"> 居高声自远,</p><p class="ql-block"> 非是藉秋风。</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蝉》</p><p class="ql-block">虞世南博学多才、耿直高洁,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这首诗以蝉自喻,向世人表明:自己居高位、声名远,不是凭借外力,而是凭他的“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评语)。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p><p class="ql-block">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曾被人评是“清华人语”。</p><p class="ql-block"> 西陆蝉声唱,</p><p class="ql-block"> 南冠客思深。</p><p class="ql-block"> 不堪玄鬓影,</p><p class="ql-block"> 来对白头吟。</p><p class="ql-block"> 露重飞难进,</p><p class="ql-block"> 风多响易沉。</p><p class="ql-block"> 无人信高洁,</p><p class="ql-block"> 谁为表予心。</p><p class="ql-block">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在狱咏蝉并序》是骆宾王狱中所作。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自喻。</p><p class="ql-block">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曾被人评是“患难人语”。</p><p class="ql-block"> 本以高难饱,</p><p class="ql-block"> 徒劳恨费声。</p><p class="ql-block"> 五更疏欲断,</p><p class="ql-block"> 一树碧无情。</p><p class="ql-block"> 薄宦梗犹泛,</p><p class="ql-block"> 故园芜已平。</p><p class="ql-block"> 烦君最相警,</p><p class="ql-block"> 我亦举家清。</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蝉》</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诗人“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曾被人评是怀才不遇“牢骚人语”。</p> <p class="ql-block">蝉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被认为是品行高洁的象征,在古代还象征着复活与永生。周朝后期至汉代的墓葬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死者口中有枚玉蝉。在西方文化中,蝉也是演奏家的形象。有些乐器(如竖琴)的构造,也是借鉴蝉的形体。另外,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可宣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p> <p class="ql-block">蝉又名“知了”,品种多达两千余种,它们生活在温带至热带地区。在仲夏出现的蝉,其种类除了“三伏蝉”(即在地下蛰伏一年),还有“周期蝉”(又称“质数蝉”)。周期蝉的一生在地下蛰伏三、五、七年,有的地区可达十一、十三或十七年。科学观察发现:“周期蝉”在地下蛰伏年限是质数,可以有效预防可能遇到的天敌。无论是“周期蝉”,还是“三伏蝉”,它们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钻出地面飞上枝头之后,却只有短短一至两个月的生命期限。因而,庄子在《逍遥游》里不胜感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蝉) </p><p class="ql-block">人们赞叹蝉的美丽,惊叹蝉不知疲倦的鸣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蝉背后所隐含的艰辛:一年甚至长达十七年之久蛰伏于地下、苦修于黑暗,仅换来夏至一个多月的歌唱。 然而,蝉对这样的生命周期却没有丝毫抱怨。而是利用成虫钻出地面后的短暂时间,迅速蜕皮羽化,全力展现自己完美的形象,并完成繁殖生命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漫长的黑暗并没有压抑蝉对光明的向往,长久的沉默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惊天骇地的爆发。和它此前漫长的蛰伏期相比,这短短的几周无疑就是它生命最后的旅程,从它爬上树梢,亮开嗓门的这一天起,它就选择以这种高分贝高密度的音量来宣告它的生命的结束。它吹响的不是生命起锚的号角,而正是命运的终结曲——一支充满欢乐与激情的悼亡曲;一支充满悲壮和艰辛的欢乐颂。人们常常所称道“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然而,它恰恰相反:活在地下的时候,它忍耐孤独与死寂;重见天日行将灭亡的时候,它制造狂欢与喧嚣。黑暗的地下世界锻造了它全身如墨通体透黑的肤色,甚至是双眼也如浓墨如黑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它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诗人的期待:它不但寻找光明,更珍惜光明——所以它才无休止的欢唱。它不但歌颂光明,同样也礼赞死亡——所以它是真正的勇者,既坚忍黑暗与寂寞,也无惧短暂与毁灭。</p> <p class="ql-block">与蝉相比,人的生命要长得多。我们把大半生的时间用来学习与成长,用来追求理想和心中所爱。这种默默追求之旅与蝉的一生似曾相似。然而,我们有多少人能如蝉那样坚持到底?如果我们能有蝉那样的生命态度;有蝉那样为了梦想,耐得住寂寞,努力去积攒力量、积累知识。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也能达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每年初夏的夜晚,市区公园里总有人打着手电筒在树根周围寻找刚从地下钻出夏蝉的情景。他们如果知道,蝉为了一个绚烂的夏天,在地下默默等待一到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会倍加珍惜,这种为了延续生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地下酝酿多年,伟大而渺小的生物了。</p> <p class="ql-block">蝉的一生启示我们:我们或许无法选择生活的环境,无法逃避所有的困难与挑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可以选择坚持:坚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坚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蝉的一生还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坚持、在于积累、在于坚韧不拔地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