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当然去博物馆呀啦!既可以开阔眼界涨知识,又能避暑享清凉世界。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6月下旬,趁外孙期末考试结束之际,赶紧带他来上博东馆。算下来,两年中已是第三次来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上博东馆之“中国古代陶瓷”展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3层,面积近1800平方米。展览在人广陶瓷馆原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遴选出558件/组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其中近50%的展品为首次亮相,展品总数增加了近百件。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七大版块,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朝,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全部历史,多维度、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陶瓷从诞生、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它不仅是一部物质文明的编年史,更是一条精神文化的“历史长河”,堪称一部中国古代陶瓷的“通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言部分点出了陶瓷馆的立意,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待陶瓷,展现了对物质改变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近两万年前陶器出现一直到今天,陶瓷的生产从未间断;上至宫廷皇室,下到市井百姓,陶瓷是人们日常所用的必需品;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唐代彩色釉陶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冰清高洁、明清官窑的威严雄浑,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表现的世间风情,无不印证着其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质。</span></p> <p class="ql-block">黑陶刻纹盖罐,5000多年前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span>(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p> <p class="ql-block">彩陶圆圈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400~410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弦纹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仿青铜礼器,端庄工整。它是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原始青瓷(</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首壶(德清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因在壶肩部贴塑鸡首而得名,始见东吴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两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广东地区,南朝时由南方传入北方,入唐后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青釉莲花尊(湘阴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贴塑人面纹陶壶,在壶壁上直接贴塑出四个脸部的造型,确实颇为独特。而且,这个人脸纹饰为异域男性形象,有可能此壶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中亚传入,或是在制作过程中受到了中亚艺术风格的影响(北朝:公元439~581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烧造技术突飞猛进,彩色釉陶的制作工艺达到高峰,色彩绚烂、造型生动,彰显唐代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龙盖罂(越窑),唐。</p><p class="ql-block">南方青瓷以越窑产品为代表,造型俊秀、釉质薄匀滋润,陆羽在《茶经》中称赞其为“类玉”、“类冰”。特别是其成功烧制出青中闪绿的“秘色”瓷器,成为高等级瓷器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青釉鹦鹉杯(岳州窑),<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别致,形态生动。这种别具一格的酒器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屡屡见诸吟咏,如李白的《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的《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沾鹦鹉,佳人指凤凰”等(</span>隋: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花卉纹执壶(越窑),做工精致、规整大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精品。更难得的是,壶身上刻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文,明确表明了此壶的制作年代,即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莲花口六管瓶,北宋。</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耀州窑),北宋。</p><p class="ql-block">耀州窑、龙泉窑都是宋时名窑。耀州窑色泽浓郁,刀法细腻;龙泉窑则颜色青翠,似梅子之青。</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缠枝花卉纹五管盖罐(龙泉窖),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瓶(龙泉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珍珠地划花花卉纹瓶(登封窑),北宋。</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清沽美酒”瓶(磁州窑),宋。</p> <p class="ql-block">黑釉西夏文瓶(灵武窑),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展柜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展厅内特别定制了透明曲面展柜。小心,千万别一头撞上去哦。</p> <p class="ql-block">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展品,就陈列在曲面柜内,让人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青釉双耳环(官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五足洗(哥窑),南宋。</p><p class="ql-block">哥窑瓷器在宋代已享有盛誉,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釉面有大小不一的开片,俗称“金丝铁线”。</p> <p class="ql-block">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定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中国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中国陶瓷烧造的第一个高峰。宋代的汝、官、定等窑为宫廷烧造一代名品,元代的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制瓷中心。</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贴塑兽环三足炉(钧窑),釉色与工艺均属罕见,带有红色窑变特征(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钧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主要色调有月白、天蓝和玫瑰紫。“晕如雨后霁霞红”,说的就是钓瓷的千变万化。</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玫瑰斑碗(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这次看陶瓷展的过程,最遗憾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识汝窑之珍稀,</span>漏拍了汝窑精品。据介绍,汝窑只在北宋后期宋徽宗时期烧制,存世量极少,只有区区76件半。</p> <p class="ql-block">浙江龙泉地区的窑业始于唐,南宋至元是其鼎盛时期,其间烧制的粉青、梅子青,以石灰碱釉多次施釉,质若凝脂,色比翠玉,可谓中国古代青瓷的翘楚。</p><p class="ql-block">青釉琮式瓶(龙泉窑),南宋。</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花云龙纹盘(龙泉窑),元。</p><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如此件大盘直径达35厘米而造型规整,烧制不变形,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p> <p class="ql-block">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耀州窑),<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元代陶瓷的独特风格(</span>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玳瑁釉执壶(吉州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介休窑),元。</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印花海棠式盘,辽(公元916~1125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刻牡丹纹枕,是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历史价值的陶瓷艺术品。这种瓷枕通常采用剔刻工艺,即在已绘好纹饰的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展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登封窑)</span>。</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景德镇窑已颇具规模,以烧造青白瓷驰名海内外,釉色白中透青,故又称“影青”。产品胎体薄匀、光照见影,构图精细、釉色温润如玉,时人称之为“饶玉”。</p><p class="ql-block">青白釉注子温碗(景德镇窑),北宋。注子,又称执壶,是一种用于温酒的器具。在传世的南唐古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夜宴几案上摆放的正是这样的温酒器。</p> <p class="ql-block">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以其青花、釉里红等彩绘瓷器的烧造开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崛起为瓷器的代名词,陶瓷馆的后半部分,主角就是来自景德镇的瓷器。</p><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花云龙纹兽耳罐(元: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龙纹盘(龙泉窑),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明洪武至天顺朝,龙泉窑是烧造宫廷用瓷的重要窑场之一,不少作品可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平分秋色。</p> <p class="ql-block">斗彩海水瑞兽纹盘(景德镇窑),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p><p class="ql-block">斗彩海水瑞兽纹盘的出现与明朝的“大航海”时代有关。通过郑和下西洋等航海活动,明朝与海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带回了许多奇珍异兽,这些异兽的进献成了皇家御用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花纹繁复精美,色如宝石,深受西方贵族喜爱。明清时期,朝廷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瓷都”</span>景德镇设立官窑,烧造出诸多代表当时陶瓷业最高水平的青花瓷名品佳作,极大地促进了瓷业发展。</p><p class="ql-block">青花孔雀牡丹纹瓶(景德镇窑),明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云龙纹瓶(景德镇窑),明红武(公元1368~1398年)。</p><p class="ql-block">釉里红出现于元朝,明洪武永乐时期发扬光大后失传。清康熙晚期复烧,故有“盛世烧红”之名。</p> <p class="ql-block">白釉僧帽壶(景德镇窑),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色白如凝脂,宛如棉白糖般纯净无瑕,故得美名“甜白”。可以这么说,明永乐朝的白釉瓷器已达白瓷制作的颠峰。</p> <p class="ql-block">青花鱼藻纹盘(景德镇窑),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大缸,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云龙纹大缸,是目前传世体积最大的明代瓷器之一。云龙纹样显示出其不凡的身世,是明朝御窑厂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缠枝花卉纹花口碟(景德镇窑),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鸭熏(景德镇窑),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p><p class="ql-block">这款香熏以其生动的🦆形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了陶瓷馆中的璀璨明珠。在古代科举制度下,鸭与“甲”谐音,象征着“金榜题名,位列三甲”,故这款鸭形香熏在皇室中备受青睐,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寓意美好的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景德镇窑),明弘治(公元1488~1505年)。</p><p class="ql-block">弘治官窑瓷器延续成化风格,品种和规模有所减少。黄釉瓷器是这一时期的亮点,釉色娇嫩淡雅,有“娇黄”之称。</p> <p class="ql-block">五彩鱼藻纹罐(景德镇窑),八尾鲤鱼鳞鳍清晰,姿态各异,衬以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生动逼真(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骑兽吹螺人像(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梵文莲花形盘,为明万历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德镇官窑烧制的佛教主题瓷器</span>。</p> <p class="ql-block">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碗(景德镇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种结合了青花和矾红彩的瓷器装饰技法,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中(</span>明嘉靖)。</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开光人物故事图瓶(景德镇窑),元代珍稀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又见曲面展柜,而且是双螺旋曲面C型柜,是国内制作难度最高的专业展柜,也是对视觉艺术与展陈设备相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p> <p class="ql-block">明清之交,战乱频繁,景德镇制瓷业也陷入低谷。直至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官窑生产才逐渐步入正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康雍乾三代,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成就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又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五彩采莲图瓶(景德镇窑),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此瓶因其形制与木棒槌相似,而被称为棒槌瓶。器身以五彩装饰,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命内侍宫娥放舟采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粉彩海水瑞兽纹花盆(景德镇窑),<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span></p><p class="ql-block">雍正时期,统治者热衷赏玩瓷器,相继派出年希尧、唐英等督陶官负责御窑厂,官窑制瓷工艺达到新高峰。尤其是粉彩趋于兴盛,很快取代五彩,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八宝纹葫芦瓶(景德镇窑),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是官窑的又一鼎盛时期,集历代制瓷工艺之大成,制作技巧登峰造极。其品种之丰富、造型之新奇、色彩之华丽、纹饰之繁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蓝釉描金缠枝花卉纹三管瓶(景德镇窑),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p><p class="ql-block">乾隆之后,清帝国国力衰退,景德镇制瓷业由盛转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制作精良的瓷器佳品出现。</p> <p class="ql-block">除了官窑,清代景德镇民营窑业也经历了复苏、鼎盛,而后衰退的阶段,其间也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例如五彩麻姑献寿图盘(景德镇窑),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粉彩八仙图瓶(景德镇窑),清乾隆。</p><p class="ql-block">这些精品陶瓷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span>更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瑰宝。</p> <p class="ql-block">步出展厅,想不到又给了我一个小惊喜。</p><p class="ql-block">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馆方允许观众触摸一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这一突破传统展示模式的做法,国内首创。让游客真实地感受文物的质地和工艺细节,必须为上博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