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中旬,我和年过古稀的师范同学一行七人相约去西安、重庆游玩。来到重庆,我们参观了渣滓洞。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天然形成一座难以逃脱的人间地狱。走进渣滓洞,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心中满是震撼、崇敬!</p> <p class="ql-block"> 踏入渣滓洞,阴森、恐怖、带有杀气的景象扑面而来。四周的碉堡、暗哨、铁丝网,大院墙上的反动标语,潮湿阴冷的牢房,关押着众多的革命志士。审讯室内陈列着老虎凳、竹签、烙铁、手铐脚镣、电椅、皮鞭等各种残酷的刑具。都让人深刻感受到当年环境的恶劣和敌人的残暴。牢房中巴掌大的窗户插着手指粗的铁条,狭小的空间曾关押着众多革命者,他们中有大多是年轻人,却为了共同的理想,酷刑摧肉体,忠瑰傲苍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他们大义凛然,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秘密的斗争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程中,《红岩》小说中的原型江竹筠、许建业、许晓轩、小萝卜头(宋振中)等英烈的事迹不断浮现。小萝卜头是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在狱中学习,认识的第一个词是“中国”,他的可爱与可怜令人心疼不已,8年牢狱最终死在敌人刀下,他的遭遇让人为之动容。《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在狱中不仅遭受了严酷的刑罚,还面临着与外界隔绝的孤独,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斗争,在关键时刻鼓励大家,展现出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些英烈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墙上挂着的烈士的照片,眼前会浮现出革命志士宁愿把牢底坐穿,视死如归的音容笑貌。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他们是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革命者,他们没有等到新中国的诞生,却在1949年11月27日被大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渣滓洞,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精神如同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