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吳友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099654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音乐: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检察机关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周某标、李某等人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许可,在多地开设养老旅游基地、酒店等项目,向社会公众推销相关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付息,非法吸收公众资金。2013年8月至2021年12月,该犯罪集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50.3亿余元,未兑付金额15.4亿余元。</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p><p class="ql-block">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服务老人”“关爱老人”的旗号招摇撞骗,名为“养老”,实为“坑老”,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今天,就让我们来揭露这些养老诈骗的“套路”,让我们一起向诈骗套路大声说“NO”!</p> <p class="ql-block"> 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的心理,以预售养老床位、虚构养老服务项目等名义,通过承诺高息、回报、享受床位优先居住权、入住打折等,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消费投资,诈骗老年人钱财。</p> <p class="ql-block"> 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不法分子以承诺高额福利消费卡、货币等返本付息为幌子,引诱老年人投资某某老年公司“养老公寓”项目,实施非法集资。部分受骗老年人因懊恼自责,诱发了各种疾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摧残。</p> <p class="ql-block"> 以销售“养老产品”为名实施诈骗犯罪。不法分子谎称公司系国有企业授权销售方,获取老年人信任,抓住老年人识别鉴定能力较弱的特点,鼓吹收藏品增值空间大、投资利润丰厚,使老年人相信收藏品投资能够提供养老保障、消除养老后顾之忧,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廉价批发的收藏品,骗取钱财。</p> <p class="ql-block"> 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不法分子以“房本在家无用”“不耽误自住或出租”等话术为借口,诱骗老年人签订房产抵押担保的借贷合同或相关协议,再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荐的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最终因理财公司资金链断裂,房屋被行使抵押权,老年人落得“钱房两空”。</p> <p class="ql-block"> 以代办“养老项目”为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可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被害人基于“找关系”更加顺利和省钱的想法,将保险费交由被告人代办,最终导致钱款被骗、个人养老保险断缴。</p> <p class="ql-block"> 以开展“养老帮扶”为名实施诈骗犯罪。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低价购进保健品,招募大量业务员,以免费医疗咨询、义务诊疗等噱头拉拢老年人参加讲座,冒充知名三甲医院的名医在讲座中为老年人“号脉”、“看病”等,将通过拉家常、聊天方式提前了解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及病情记录,伪装成通过“号脉”得知,获取老年人信任后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高价出售给老年人,骗取老年人钱款。
</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常见的“投资返利”“高利润回报”“保健品”的骗局外,不法分子还可能“冒充亲朋好友急需用钱”“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要求转账”“以中奖为名要求汇款”“以免费旅游要求后期缴纳会费”等骗术引诱老年人上钩实施诈骗,具有“披着合法服务外衣、承诺超额附加收益、制造虚假情感依赖”三大共性。而诈骗屡屡得手的背后是对老年人心理和需求的精准把握。
</p><p class="ql-block"> 情感空缺成为诈骗第一道突破口。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外出就业等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常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着独居生活,不法分子往往伪装成“贴心儿女”,通过嘘寒问暖、赠送礼品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并诱导其刻意向子女隐瞒投资行为。
</p><p class="ql-block"> 对养老尊严的追求激发财富增值需求。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收入降低,而生活成本却可能因医疗等原因上升,这让老年人对资产增值变得敏感,不法分子宣称的“养生投资两不误”的复合型骗局精准直击老年人的痛点。
</p><p class="ql-block"> 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金融知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已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今,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越来越高。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
</p><p class="ql-block"> 利用大数据分析、AI等技术,通过不断整合诈骗特征、交易数据、用户行为等多维度信息,完善适老化风控模型和监控规则,一旦交易频率、交易金额、操作时间等出现异常,可实时触发分级预警,实现从“事后追赃”到“事前拦截”的转变。同时,可探索对老年人的大额转账设置冷静期。
</p><p class="ql-block"> 建立可疑线索和风险信息的共享机制,实现公安、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联动,一旦检测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异常交易,自动触发跨机构协同处置流程,形成立体化拦截网络;建立“家庭联防”机制,为老年客户子女开通账户异动提醒服务,增设亲属二次验证环节。
</p><p class="ql-block"> 除在网点设置防诈专区外,银行可联合社区网格员,以情景剧、短视频、有奖问答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社区反诈宣传,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同时科普养老理财、养老储蓄专业知识,并为老年人提供稳健安全的理财产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