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苏祠 5 ~ 是父是子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苏祠飨殿前,我看到殿前悬挂在正中的 "是父是子" 匾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眉州知州蔡宗建题词,</p><p class="ql-block">在古汉语里是"这样"的意思。"是父是子"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虎父无犬子的意思。事实也的确如此,三苏父子家学渊源深厚,苏轼兄弟的成就离不开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苏洵当年考试落榜之后,回到家里,闭门谢客,整整十年,这期间就是父子三人共同学习的漫长过程。苏洵亲授两个儿子,</p><p class="ql-block">跨过高高的门槛,我进入到庄严肃穆的飨殿。殿堂内供奉着三苏父子塑像,正中端坐的是父亲苏洵,谥号"文公",长子苏轼居右,谥号"文忠",次子苏辙居左,谥号"文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p><p class="ql-block">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深受古今中外景仰和歌颂。真是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辉耀古今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里记载着父子三人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奋为学。他二十九岁举进士、三十八岁再次参加科考皆不中,愤而烧去平日文章,誓不再试。他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嘉祐初年,苏洵受成都知州张方平、雅州知州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和仁宗皇帝大为赞赏。苏洵被破格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安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p><p class="ql-block">苏洵为一代文章宗师,不仅是"一时之杰",更是"百世所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秘阁制科考试入三等,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苏轼曾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以其卓著的政绩彪炳史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病逝于江苏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今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终年六十五岁,追谥"文忠"。</p><p class="ql-block">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他的诗有二千七百多首,其诗风清新自然,亦庄亦谐,大巧若拙,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苏轼善于把历史和现实、天上和人间、万物与人奇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惊人的艺术效果。他以哲理入诗,做到了无事不可入诗,开辟了宋诗发展的新道路。</p><p class="ql-block">苏诗气势豪迈,颇具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又如杜诗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富有人民性。他晚年追求陶渊明闲淡简远、韵味无穷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他对陶渊明109首诗前期诗篇作了和诗。在他晚年被贬到海南的儋州时期。更对陶渊明诗,表示特殊的爱慕,又对陶渊明15首诗作了和诗,这样124首陶渊明的诗,他全部作了和诗。这是他晚年创作的高峰。</p><p class="ql-block">他爱好陶渊明诗歌,不仅是艺术风格上的欣赏和羡慕,更有思想感情上的相通。</p><p class="ql-block">苏轼的词存世约三百四十首,可分为清旷、豪放、婉丽三类。尤其是豪放词,无论在内容、题材、风格、意境还是在形式格律的创新突破等方面,都达到了新高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与辛弃疾并称"共立"甘清旷词婉丽词称"苏辛"。其清旷词、婉丽词</p><p class="ql-block">风格清新瑰丽,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书法,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其妙迹遍于天下。他早年学王羲之父子而"风姿妩媚";后受颜真卿影响,隽秀而端庄;晚年学李北海,凝重厚实中又添豪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此外,苏轼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苏轼的故事许多,但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不多,下面讲二个苏轼小时候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苏轼八岁的时候,到眉山天庆观北极院的乡校读小学,这是他入学堂的第一所学校,老师是位信奉道教的道长张易简。这位老师颇有些学识,教得也好,当时在那里读书的孩子竟达百人之多,苏轼是其中最为拔尖的,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从京城来了一个人,把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拿给张易简看,诗是赞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的"庆历新政",张易简兴奋地看着,连连称赞"好诗!好诗!写得好!写得真好!"看着老师那兴奋的样子,苏轼感到十分惊奇,出于好奇,他偷偷地凑到老师身旁观看,看了几遍,便把诗背下来了,诗中所称颂的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苏轼从未听说过,他好奇地问老师:"先生,这诗中赞颂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张易简见苏轼满脸稚气,就说:"这个嘛,你还是个孩子,何必知道呢?"苏轼听了,心中有点不服气地问道:"先生,如果这些人是天上的人,那我自然不敢知道他们,但如果他们也和我一样是地上的人,为什么我就不能知道呢?再说,等我长大后也一样会知道的。"老师见苏轼说得有理,表现出聪明和志气,就详细告诉了他"庆历新政"和韩、范、富、欧阳四位天下豪杰的经历。苏轼听后,顿时肃然起敬,表示一定要向他们一样做人中之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乡校上了三年之后,父亲又把他和苏辙送到眉山城西寿昌院州学教授刘微之那里读书,教授是个学官的名称,负责以经术、行义训导和考核学生。刘教授是位很有学识的人,州里的学校,自然又高一层。</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刘老师将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鹭鸶》诗吟诵给同学们听,其中有这样两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同学们都称赞老师的好诗,独有苏轼觉得不妥,他认为老师诗中的"逐风斜",没有写出鹭鸶鸟的归宿,就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你写的这首诗的确不错,但我想,那些被惊起的鹭鸶又飞往何处去了呢?不如将最后一句改成'雪片落蒹葭'可以吗?"蒹葭就是没有长穗子的芦苇,刘微之听了,觉得苏轼改的诗更贴切,更有意境。赞叹苏轼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年,感叹自己的学识已经无法胜任对苏轼的教学了。他对苏洵讲,自己为有苏轼、苏辙这样出色的学生而自豪,为苏洵有这样的儿子而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开派的功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堪称"千古一人,罕见其匹"。正如王安石所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p><p class="ql-block">苏轼以其巨大影响穿透历史,千百年来,他的人格魅力令人倾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苏辙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榜进士及第,同策制举,先后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陈州学官、齐州掌书记、南京签判等,因受苏轼"乌台诗案"株连贬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辙以绩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迁,擢升为门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负。哲宗亲政后,由于统治集团内</p><p class="ql-block">部倾轧,他再次贬谪筠州,远谪岭南;徽宗继位,遇赦北归,从此,他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政和二年(1112),苏辙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苏轼墓旁(今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追谥"文定"。</p><p class="ql-block">苏辙存诗一千七百余首,他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但"气可以养而致",强调修养和阅历对养气的作用。这是对孟子养气说的极大发展,也是对中国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苏辙著作颇丰,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想起兄弟俩合诗的故事:海南学子姜唐佐请苏轼赠首诗,苏轼便在他的扇子上题道: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姜唐佐说:等你将来中了进士,我再为你续足成篇。</p><p class="ql-block">姜唐佐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后来,他北上赴试,中了举人,成为见之史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可遗憾的是,此时苏轼已经去世,无人为他续写成诗。</p><p class="ql-block">1103年,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苏辙为兄长苏轼给唐佐补足赠诗曰:</p><p class="ql-block">“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曾住的海南省澄迈县国社村,我拜访多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四川眉州,这座名气不大的小城,小城清静无华,因苏氏父子而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见证了这个家族非凡的文学成就。苏宅古井,这个三苏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历经千年依然存在,不禁让我思索:什么样的水土,能够滋养出这样三位文化巨人呀!</p><p class="ql-block">“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不仅是对三苏文学地位最高评价,更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家族传承与个体突破的辩证关系。三苏以文章立身,以品格传世,其精神至今仍激励后我们前行 ……</p><p class="ql-block">全篇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于2025.建党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