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是东台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峰,海拔1940米,垂直高度有400多米,因像一只倒扣的大海螺,夏天山上绿树成荫,青翠欲滴,因而叫黛螺顶。 黛螺顶,原名叫青峰,明朝时期又称大螺顶,直到乾隆十五年间被改名为黛螺顶,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在诸菩萨中专管智慧,因此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人生有108种烦恼,通过历艰辛破万难,走过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 通往大螺顶有段大智路”全长约108米,台阶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 黛螺不比叶斗高 东顶峰之降冈也<br>北望东可复罢乎 笋舆乘暇言登者<br>五步十步率一息 羽林都许乘轻马<br>更东望海峰实近 廓然真足小天下<br>五台文殊智与号 殿中真容肖非假<br>一乎五乎孰是乎 不出金刚六如写<div> 清朝·乾隆</div> 这条路还是有些陡峭,带着喘息,拖着疲惫,披着汗水,来到了山顶。黛螺顶主要有牌坊、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等建筑。 登顶最先看到一座木制牌坊,古朴斑驳的外表历经风霜,饱受风雨,四柱三门三楼头,斗拱密制,中门上书“大螺顶”,牌坊后题写“青峰顶”三个字,这些都是黛螺顶的曾用名。 黛螺顶的历史相对较短,始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小庙。清朝乾隆年间,黛螺顶得到了较大的扩建,成为一处重要的佛教道场。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临黛螺顶,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文殊殿后身是两座十几米高的铁塔,上面满铸佛像,不过一看就是现代的。 大雄宝殿右侧地藏殿内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不是常见的比丘像,而是男身菩萨像,半跏趺坐于宝座上,左手托摩尼宝珠,照澈大千,右手结佛印,普度众生,左右两侧分别竖立着闵公和道明。 黛螺顶坐东向西,有殿堂房屋50余间,建筑结构华美雅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楼、旗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黛螺顶的寺宇建筑处处可见其精雕细琢的匠心,反应出当时的繁盛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设计的东方古典美学。 相传,乾隆皇帝曾多次尝试登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但因五台山风雨无常,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乾隆再次前往五台山进香朝拜,依旧未能登顶。转而采纳青云和尚的建议,通过合塑文殊像实现了不必亲登五座台的愿望。这一传统自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春(1786年)开始,便一直沿用至今。 乾隆皇帝在参观时留下诗篇,赞美了五方文殊与黛螺顶的不凡魅力,此类文化印记成为后世游客的必访之处。在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乾隆皇帝第五次朝拜五台山。当时,本寺的住持青云和尚向他展示了五年前出的题目。当乾隆进入五方文殊殿并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后,他心情激动,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心愿,诗兴大发,留下一段广为传颂的诗篇:<div> 峦回谷抱自重重</div><div> 螺顶左邻据别峰</div><div> 云栈屈盘历霄汉</div><div> 花宫独涌现芙蓉</div><div> 窗前东海初升日</div><div> 阶下千年不老松</div><div> 供养五台曼殊象</div><div> 阇黎疑未识真宗<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殿两棵大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松树。据说就是乾隆上面诗中提到的“千年不老松”。不过现在看着好像也就几百年。 黛螺不比叶斗高<div> 东顶峰之降冈也</div><div> 北望东可复罢乎</div><div> 笋舆乘暇言登者</div><div> 五步十步率一息</div><div> 羽林都许乘轻马</div><div> 更东望海峰实近</div><div> 廓然真足小天下</div><div> 五台文殊智与号</div><div> 殿中真容肖非假</div><div> 一乎五乎孰是乎</div><div> 不出金刚六如写<div> 此诗出自乾隆皇帝的《跋马至黛螺顶》。这首诗描述了乾隆皇帝登临五台山黛螺顶的情景。黛螺顶是五台山的一座著名山峰,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而闻名。乾隆皇帝对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曾多次登临,并留下了多首诗作。</div></div> 乾隆帝屡次未能登顶五台山,却在黛螺顶圆梦:五方文殊齐聚一殿,无需踏遍五峰便能朝圣。1080级大智路暗藏佛门玄机——登顶者消百八烦恼、得智慧圆满,正如古语所言“不登黛螺顶,枉至五台山”,这方青螺般的圣境以400米垂直高度,托起千年信仰与帝王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