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楼下,抬头仰望那块写着“雁门关楼”的匾额,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两侧的对联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那精美的木雕则在阳光下闪耀着古朴的光辉。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似乎也在感受这座古老关楼的庄严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往上走,便能看到一座指示牌,上面详细介绍了雁楼的历史与建筑特点。这座楼建于明代,曾是兵丁巡察瞭望的重要据点。虽然原建筑毁于战火,但1989年的重建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已成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军事与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雁门关建筑博物馆,18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58件珍贵文物,讲述着晋北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这里不仅收藏了建筑实物,更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回响。站在展厅前,看着天险门下打着雨伞的游客,我忽然意识到,即使在雨中,这座关隘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天险门的前方,三块石碑并排矗立。左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字样,中间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右侧那块金色的石碑上,“雁门关”三个字熠熠生辉。它们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座古老的城门映入眼帘,上方悬挂着“天下第一关”的牌匾。城门两侧的石柱历经风雨,依旧挺立不倒。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有人撑着雨伞,仿佛在感受这座关隘的雄伟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座传统建筑静静矗立,上方悬挂着“中华第一关”的牌匾。屋檐飞翘,气势非凡。门前的红色旗帜在风中飘扬,左侧是一面古朴的鼓,右侧的石柱静静守望着这座庄严的建筑。天空虽阴沉,却更添几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雁门楼别有一番风味,屋檐下“中华第一关”和“雁门楼”的牌匾在雨中显得格外醒目。砖瓦与木栏交织出一幅古朴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旁边的介绍牌匾分别介绍了“镇边祠”与“天险门”的历史,让人不禁驻足细读。</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前,几级石阶通向庄严的门楼,两侧的石狮子静静守护着这座古庙。天空飘着细雨,更添几分肃穆。这里不仅是祭祀之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蓝色牌匾,四个拱形门洞显得庄重而典雅。门洞两侧竖立着四块写有金色文字的木牌,仿佛在讲述着镇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故事。砖墙与瓦片在雨中更显古朴,让人不禁联想到昔日的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又一座古老的城门出现在眼前,上方同样悬挂着“中华第一关”的牌匾。砖墙厚实,飞檐翘角,门洞两侧的木制栏杆上挂着“请勿跨越护栏”的警示牌。几位游客在城门前行走,其中一人撑着红色雨伞,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在偃公堂的介绍牌前驻足,我了解到这里供奉的是西周文王之子姬幸,他因镇守雁门关有功,被赐姓为“幸”,成为全球幸氏的祖先。牌文还提到,这里供奉着历代镇守雁门关的幸氏将领,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神像前,我停下脚步。神像身着红黑服饰,坐在金色帷幔之后,面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鲜花与香炉。两侧的木质屏风与墙上的壁画让整个空间显得庄重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前,两棵高大的松树静静伫立,树荫下挂着红色的祈福牌。建筑两侧的木质窗户上挂着蓝色对联,显得古色古香。几位游客在庭院中漫步,其中一人撑着雨伞,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的正面建筑显得格外精致,蓝色的匾额上写着“武安堂”三个大字。木质结构精美,窗户上的镂空花纹透露出古朴的气息。庭院前的台阶上,红色的祈福牌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殿堂中,七尊神像并排而坐,身着不同颜色的传统服饰,面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鲜花与供品。背景的壁画描绘着古老的传说,整个空间弥漫着庄重与典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雨中,一位身穿浅色衣服的人站在“武惠堂”前,建筑上方的匾额在雨中显得格外醒目。两侧的蓝色对联与门上的对联相映成趣,门半开,隐约可见内部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武安堂的庭院,松树依旧挺拔,祈福牌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几位游客撑着伞在庭院中漫步,古朴的建筑与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革命传统教育馆的门口,一块蓝色牌匾高高悬挂。两侧的蓝色横幅上写着“玉册帛券百折公合”和“雨过风雷绕石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的回响。馆内灯光柔和,展品丰富,让人不禁驻足细看。</p> <p class="ql-block">在代县革命斗争历史展览前,我看到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早期共产党人在代县的革命活动,以及牺盟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的场景。这些照片与文字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览墙上,黑白照片与文字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日寇制造的惨案以及反内战的历史事件。这些影像与文字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沉重与人民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偃公堂的庭院中,几座古色古香的房屋静静伫立,屋檐下挂着“偃公堂”的牌匾。几位游客撑着伞在庭院中漫步,背景中还有售卖纪念品的小摊,为这片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传统砖瓦建筑前,拱形门洞与红色窗棂在雨中显得格外古朴。几位游客撑着伞在雨中漫步,建筑前的指示牌与展示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在将军洞的介绍牌前,我看到了22位曾在洞中宿营的历史人物,包括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这些名字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雅士洞的介绍牌前,我看到了曾在洞中宿营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白、沈括、傅山、顾炎武等。他们的名字与雁门关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周围是连绵的山峦与树木。几位游客撑着伞在参观,阴沉的天空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而建。虽然原楼毁于战火,但2010年的修复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如今已成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前,抬头仰望那块写着“雁门关”的匾额,心中涌起一种敬畏之情。古朴的建筑与连绵的山峦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长城蜿蜒在山丘之间,背景中是高耸的塔楼。几位游客正在攀登,天空依旧阴沉,但他们的脚步却坚定而有力。</p> <p class="ql-block">长城沿着山脊延伸,山顶高塔耸立,四周绿意盎然。几位游客在台阶上行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虽然天气阴沉,却丝毫不减他们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b>雁门关沿途一路风景</b></p> 制作编辑摄影:白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