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深耕行致远,同心育人谱新篇——玉林高中赴玉东一中支教工作新闻报道(一)

流烟

<p class="ql-block">  丹桂飘香的九月,玉林高中的支教老师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希望,走进了玉东一中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在2024年秋季期的支教期间,支教团队开展一系列活动,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一、支教基本情况概述</p><p class="ql-block"> 本期(玉林市第26期)玉林高中派出八名青年骨干教师赴玉东一中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教师覆盖语文、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信息技术七个学科,支教时间为一学年,从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支教活动主要有上示范课、听评课,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包括学科组建设、班级管理和学生辅导等。</p><p class="ql-block"> 本期报告为支教第一阶段的活动,2024年秋季期开展的主要工作:</p><p class="ql-block">(一)加强交流沟通——坚持思想引领</p><p class="ql-block"> 在刘飞副校长的带队下,玉林高中赴玉东一中送教团队与校方深入交流。玉东一中黄超校长对玉林高中支教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分析了现阶段学校发展所遇到的难题,学生成长的困惑,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希望能通过本次支教活动,学习玉高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斗志。黄校长的发言为本次支教活动指明了清晰方向。</p><p class="ql-block"> 玉林高中送教团队成员专业能力扎实,涵盖语文、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他们计划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英语课上讲名人故事培养家国情怀,提供英语配音比赛课本剧比赛的活动方案,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次支教团队的到来,是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积极实践。相信在支教团队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玉东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更多学子也将在知识的浇灌下茁壮成长,奔赴理想未来。</p> <p class="ql-block">(二)开展听评课活动——赋能教师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支教的征程中,我们团队的教师大多长期扎根于高中教学一线,对于初中教学的节奏、方法和学生特点相对陌生。为了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团队一致决定以听评课为切入点,开启这段赋能教师成长的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英语课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My Favorite Subject》为例,通过齐声朗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夯实单词基础。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 What 和 Why 两种句式进行练习,帮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运用能力。语文写作课上,教师让学生先品读文章,寻找其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角度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挖掘景物的特征,并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与分析后,教师让学生模仿所学方法,描写五彩田园中的花、草或田野,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教师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总结其妙处,并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围绕自己的童年乐园进行仿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当教学对象转向九年级学生时,我们意识到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连贯性思维,因此需要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秋天的怀念》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亲坚韧无私的爱,还深入探讨“好好活”的含义,让学生从文中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将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历史课《美国内战》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学生不仅要掌握美国内战的各种史实事件,如原料、市场、黑人、关税、工地等因素对战争爆发的影响,更要理解其根本原因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教师还通过讲述林肯的主张和遭遇,引导学生理解美国内战维护美国统一、废除奴隶制的重大意义,并联系中国台湾尚未统一的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化学课《碳的氧化物》则通过现场演示实验,生动地展示了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等性质。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详细讲解了二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并引入当前热门的“碳中和”概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每次听课结束,我们与上课老师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认真倾听上课老师分享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管理技巧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思考。同时,我们也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与上课老师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上课老师的想法,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一系列的听评课活动,团队小组深入观察、学习和交流,逐步了解到初高中学生在学习基础、思维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后续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教学支持。</p><p class="ql-block">(三)推动学科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本支教团队,支教期间主要活动有,一是开展了系列讲座;二是参加了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三是常规课的听评课活动。这些活动推进了各个学科组的建设,发挥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如活水一样为玉东一中的教学教研发展注入了活力。</p><p class="ql-block">1.讲座赋能</p><p class="ql-block"> 讲座针对玉东一中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分学科有序地进行。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破解改革痛点,构建学科组“理念——实践”发展路径。刘宇《三新背景下初高中英语衔接》、张钊华《化学初高中衔接的思考》、苏燕君《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的讲座打破学段壁垒,指导初中教师前瞻性调整教学目标,减少重复教学,避免知识断层。陈永秀《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学变革》强调现考试突出实验探究能力考察,建议生物组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周柳燕《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李晓君《思政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为语文、思政学科组提供可操作模型(如语文任务群设计模板、思政“议题-情境-活动”链),解决理念与实践“两张皮”问题。二是聚焦能力短板,提供解决方案。叶倩兰《如何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强调理念先行:研读课标、教材、教参、知网相关的文章等,构建以落实语文学科素养为纲的课堂教学;激励老师们构建、优化、完善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研究式备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研究。刘博杰《历史教学目标实践路径探讨》分析了学科教学的失位,指出学科教学如何归为的路径与方法,如激发学科思维(时序思维、实证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性思维等)</p> <p class="ql-block">2.活动驱动</p><p class="ql-block"> 从“观摩”到“共创”,激活教研内生力,切实从教学课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与各类活动并进行相应的交流与共享。主要作用有:一是赛事评课中,以评促教,孵化优质教学范式,如对《穿井得一人》的点评,激发教师提高思维站位,指导教师活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在对谣言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追求真理的价值观。二是共研共读活动中,落实新理念,如周柳燕老师“大单元理念”指导玉东一中教师,尝试落实“大单元教学”导学案的实施。</p> <p class="ql-block">(四)深耕德育沃土,培育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 支教团队始终坚守“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紧扣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系统推进德育工作落地生根。通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助力学生在思想、品格与能力上实现全方位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实践中,支教团队精心策划并开展了涵盖班级建设管理、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的主题班会课。如:《凝聚个人微力,共筑美好班级》、《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未来》、《学会调节,做情绪的主人》、《解锁学习密码,掌握高效之道》等。这些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集体意识,培养责任感与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规范,教会学生调节情绪、应对压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p><p class="ql-block"> 除了班会课,我们支教团队还在课余时间,到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围到我们身边,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问题虽然稚嫩,却饱含着他们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以感恩教育唤醒心灵温度,以理想抱负锚定人生航向,以家国情怀厚植精神根基,不仅助力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更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奋斗精神与追梦品格的时代价值,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理想信念的种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这场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我们在赋能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教育本真的纯粹;在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更懂得了育人先育心的深刻内涵。未来,无论身在何方,这段时光里沉淀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都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也相信那些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