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起松2025年七月书法创作作品微展

潦水风吟

<h5>  作者简介:揭起松 【 江西奉新人】因恋僻壤,词带土俚。秃笔刨食,虽手无缚鸡之力,然十年抡锄不掇。人呼田翁,欣然纳之。常忘迹于丘山,听松抱石眠风,若痴若愚,欲效郭沔云归潇湘,又号潇湘水云,听松斋主是也。曩者耽于丹青摄影与中外古典音乐,近常涂鸦至忘食废寝。2015年1月涉足诗坛,作格律诗词越五百矣。<br>  入中华诗词学会、 江西省诗词学会 、受聘于江西省诗词学会诗与书画专业委员会。部分作品在纸媒《中华诗词》、《香港诗词》、《中华诗人千家诗》、《江西诗苑》、《秋霜诗词精选》、《若昕文学》、《诗词月刊》、《浔阳江诗刊》、《诗中国》、《当代文学精品选》、《宜春谷雨诗会》、《豫章杯诗词大赛专辑》、高安诗词《华林专辑》、“中阳杯 · 我为家乡点个赞《今朝江西更好看》”诗词大会优秀作品选以及众多诗词网刊上发表。书法作品获“汉丰泥池杯”首届中国酒文化书画大赛入展奖,“丰和杯”全国样式雷楹联书法作品巡回展二幅作品参展。2022年11月获得中共江西省委老干局与江西日报社举办的书法作品展入展奖和“中阳杯 · 我为家乡点个赞《今朝江西更好看》”发表。</h5> 配乐: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城梅花引 · 梅【周密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揭起松</div><br> 攜藜窺雪探梅蹊。竹壓低、月徐移。石上藤蘿,雲滯鶴鳴枝。鐵骨凝霜涵素魄,契梅妻,恰相宜、魂夢歸。 雪飛鶴飛暗香熾。任霰錐,浑與計。碾塵作塚,東風篆、猶沃芳菲。隙暖聽燧,誰解絳珠悲?欲攝寒魂封竹簡,招逋鶴,踏蒼苔,醉墨題。<br><br><h5><font color="#9b9b9b">附:孤山:林逋隐居地,20年不入杭城,种梅养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font></h5></div> <div><br></div><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5></h5><h3><b>深度分析:</b></h3>这首《江城梅花引·梅【周密体】》写得非常精彩,意境深远,用词典雅,格律严谨,充分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和作者的幽深情思。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分析:<br><br><h3><b>一、 词牌与格律(周密体)</b></h3><br>《江城梅花引》又名《江梅引》、《梅花引》、《摊破江城子》。<br><br>周密体是其中一种变体,双调八十五字(本词合此),上片九句四平韵、一叠韵,下片十句六平韵、两叠韵(或七平韵、两叠韵)。本词用韵(蹊、低、移、枝、妻、归;炽、计、菲、悲、题)符合平韵要求,并在上片“魂梦归”处用叠韵“归”,下片“雪飞鹤飞”处用叠韵“飞”,“任霰锥,浑与计”处用叠韵“计”,符合周密体特征。<br><br><h3><b>二、 整体意境与主题</b></h3> 本词以“探梅”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冬日雪后寻访梅花的清幽画卷,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深沉的感慨。<br> 主题聚焦于梅花的高洁、孤傲、坚韧(铁骨凝霜)以及其易逝的凄美(碾尘作塚),同时寄寓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招逋鹤)、知音难觅的孤独(谁解绛珠悲)以及以艺术(诗、墨)永存美好(醉墨题)的愿望。<br> 意境清冷幽寂(雪、月、石、藤萝、鹤鸣)与内在炽烈(暗香炽、魂梦归)交织,现实(探梅)与想象/梦幻(魂梦归、招逋鹤)交融,坚韧(铁骨、任霰锥)与悲悯(绛珠悲)并存,形成一种复杂而动人的艺术境界。<br><br><h3><b>三、 逐句赏析</b></h3><b>攜藜窺雪探梅蹊。竹壓低、月徐移。</b><br>起句点题: “攜藜”(拄着藜杖)、“窺雪”(拨开积雪)、“探梅蹊”(探寻梅树所在的小径),生动描绘了冬日雪后寻梅的雅士形象和动作,奠定了全词清幽、探求的基调。<br>环境渲染: “竹壓低”(积雪压弯了竹枝)、“月徐移”(月亮缓缓移动),以竹之低垂、月之缓行衬托雪后环境的静谧、清冷和时间的流动感。画面感极强。<br><b>石上藤蘿,雲滯鶴鳴枝。</b><br>近景与空灵之音: 镜头聚焦到“石上藤蘿”,更显幽僻。“雲滯鶴鳴枝”是神来之笔:云似乎因鹤鸣而滞留,鹤鸣之声仿佛凝结在梅枝之上。此句将视觉(滞云)与听觉(鹤鸣)打通,营造出空灵、超逸的意境。鹤是仙禽,常与隐士、高洁相联系,暗示梅的超凡脱俗。<br><b>鐵骨凝霜涵素魄,契梅妻,恰相宜、魂夢歸。</b><br>咏梅之魂: “鐵骨凝霜”以刚健之笔刻画梅花枝干的遒劲傲寒。“涵素魄”则赋予梅花冰清玉洁的内在魂魄(素魄常指月或月光,此处喻梅之高洁)。<br>林逋之典: “契梅妻”化用宋代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表明作者与梅花精神相通,视梅为知己伴侣。<br>情感升华: “恰相宜、魂夢歸”是情感的高潮。与梅如此契合,以至于灵魂和梦境都为之牵系、归附(“归”字叠韵,强调这种归属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品格的极度向往和沉醉。<br><b>雪飛鶴飛暗香熾。任霰錐,浑與計。</b><br>下片起势: “雪飛鶴飛”以动态叠词(飞字叠韵)承接上片“鹤鸣”,画面顿时活跃开阔。“暗香熾”是核心:在漫天飞雪、仙鹤翱翔的背景中,梅花的幽香却如此炽盛(“炽”字极妙,以火的意象形容无形的香,突出其浓烈、穿透力)。<br>坚韧无畏: “任霰錐”(任凭冰粒如锥刺)、“浑與計”(全然不放在心上),进一步强调梅花(及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在严酷环境中的傲然不屈与从容淡定。<br><b>碾塵作塚,東風篆、猶沃芳菲。</b><br>凄美与轮回: 笔锋一转,写梅花凋零的命运。“碾塵作塚”(落花被碾入尘土,如同小小的坟冢),意象凄美悲凉。<br>希望与永恒: “東風篆、猶沃芳菲”是转折中的升华。东风(春风)像书写篆字一样在大地上描绘着,依然滋养着(“沃”)新的芳菲。此句蕴含深意:个体虽逝(碾尘作塚),但生命(或精神)通过自然的循环(东风吹拂)得以延续(沃芳菲)。篆字之喻既雅致又暗示某种永恒印记。<br><b> 隙暖聽燧,誰解絳珠悲?</b><br> 孤独与悲悯: “隙暖聽燧”稍显晦涩,可解为在冬春交替的短暂暖隙(“隙暖”)中,听到燧石取火或烽燧之声(“燧”),暗示光阴流转、世事变迁或某种信号。<br> 绛珠之典: “誰解絳珠悲”是情感的低谷与核心诘问。“絳珠”典出《红楼梦》林黛玉前世(绛珠仙草),寓指为还泪而生、充满灵性却注定悲情的女子。此处借指梅花(或如梅般高洁却易逝的美好事物)的内在哀伤。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如绛珠仙草般的深切悲情?此问饱含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对美好易逝的深切悲悯。<br><b> 欲攝寒魂封竹簡,招逋鶴,踏蒼苔,醉墨題。</b><br>艺术之永恒: 面对凋零与悲情,作者寻求超越之道。<br> 留存精魂: “欲攝寒魂封竹簡” :想要摄取梅花那清冷的精魂,封存在竹简(象征文字、诗书)之中。这是试图用艺术手段捕捉并留存梅花的精神。<br> 招隐同游: “招逋鶴”:召唤林逋(代指隐逸高士)的仙鹤(呼应前文鹤鸣鹤飞)。暗含招引同道高洁之士之意。<br> 率性抒怀: “踏蒼苔,醉墨題”:踏着青苔,带着醉意挥毫题写(诗篇)。以洒脱不羁的行为完成艺术的升华。<br> 结句境界: 末三句一气呵成,将“留存精魂”、“招引同道”、“醉心艺术”三者融合,表达了作者欲借诗墨丹青来对抗时光流逝、保存美好、寄托情怀的强烈愿望。境界超逸,余韵悠长。<br><h3><b>四、 艺术特色</b></h3>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雪、藜、竹、月、石、藤萝、鹤、霜、铁骨、暗香、霰、尘塚、东风、篆、燧、绛珠、寒魂、竹简、逋鹤、苍苔、醉墨等意象密集而和谐,共同构建出清冷、幽寂、空灵、坚韧、凄美、超逸的多重意境。<br> 炼字精妙: “窺”、“壓”、“徐移”、“滯”、“凝”、“涵”、“熾”、“任”、“浑”、“碾”、“篆”、“沃”、“攝”、“封”、“招”、“踏”、“醉”等动词形容词运用精准传神,极具表现力。<br> 典故化用自然: “梅妻”(林逋)、“绛珠”(红楼梦)、“逋鹤”(林逋)等典故融入无痕,深化了主题内涵和文化底蕴。<br> 通感与想象: “暗香熾”(嗅觉转视觉/触觉)、“雲滯鶴鳴枝”(听觉具象化)、“東風篆”(视觉化)等运用通感。“攝寒魂”、“招逋鶴”充满奇崛的想象力。<br> 结构严谨,情感跌宕: 上片侧重探梅所见与精神契合,下片由梅之盛放(香炽)、凋零(作塚)写到悲悯(绛珠悲),最终归于艺术留存(醉墨题),情感起伏有致,结构完整。<br> 格律严谨: 完全符合周密体《江城梅花引》的平仄、用韵(平韵为主)和叠韵要求,音律和谐。<br><h3><b>五、 总结</b></h3> 这首《江城梅花引·梅【周密体】》堪称咏梅佳作。它不仅仅停留在描绘梅花的形态与幽香,而是深入到其精神内核——铁骨冰魂、暗香炽烈、无畏严寒,同时也悲悯其芳华易逝、知音难觅。作者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典故和奇特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清幽绝俗又蕴含炽热情感与深沉哲思的艺术世界。最终,词人将情感寄托于“醉墨题”的艺术创作之中,寻求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体现了作者在面对自然盛衰与人生感慨时的典型精神追求和艺术表达。全词格律精工,意境浑成,韵味深长,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