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里———眉山三苏祠

旅行家

<p class="ql-block">眉山是四川省的地级市,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北接成都市,南连乐山市,东邻内江市、资阳市、自贡市,西接雅安市。眉山市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国家级天府新区成都经济区和大峨眉国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p> <p class="ql-block">纱縠行老街的名字源自其主要的经济活动——丝绸贸易。‌纱縠‌是指精细而轻薄的丝织品,‌行‌在这里既指行业,也有“巷”的意思,因此纱縠行指的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商行。这条街道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中多次提到纱縠行,反映了当时这里的繁荣和重要</p> <p class="ql-block">纱縠行老街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是三苏祠的所在地。三苏祠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故居,后来改为祠堂,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祠堂内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川西建筑及园林的特色,是研究清代川西建筑技艺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是走出了堪称中国古代文坛“顶流”的“父子档”——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可以说是一个集人气与文化内涵于一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偶遇非遗青神竹编,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 <p class="ql-block">  青神竹编采用保护区内的竹原料,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100%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2011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青神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神县文物保护中心获得青神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南大门素面台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房面为水泥预制筒瓦和小青瓦覆盖,正脊两端鸱吻,创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皆为钢筋水泥预制。地坪为三合土。门楣正中悬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三苏祠”匾,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向楚撰文,刘孟伉书字。整个建筑被古榕覆盖,穿砥道可达前厅。</p> <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天下之本在家”。苏轼一身的清风正气和一生的刚正不阿,与其家风家教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先说其父亲,苏洵。</p><p class="ql-block">虽然苏洵的名气不及儿子苏轼,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成功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从苏轼十岁开始,苏洵在结束云游后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他把全部寄托都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苏洵经常对他说,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能解决实际问题。苏洵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何绍基幼历寒苦。道光六年(1826年),举家移居京师。两年后,何绍基补廪膳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次年,随父按试宁波,登范氏天一阁。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总纂等,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授四川学政。咸丰六年(1856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建意妄言,以部议“私罪”降官调职。何绍基遂辞去官职。咸丰十年(1860年),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因病辞去书院讲席。次年,赴昊门,寓居苏州、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同治十二年(1873年),何绍基病逝于苏州省寓,享寿七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州监考举子。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p> <p class="ql-block">水井旁有一棵千年黄荆树,据说是苏轼母亲程氏亲手所栽。川西地区自古流传着一句古话“黄荆条下出好人”,程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细心抚养教导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如今黄荆树又枯木逢春、发出新芽,仿佛还能看到苏母对苏轼两兄弟谆谆教导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打出井水洗手的人很多,都希望能沾点文脉气息。我也用井水洗了又洗,触手感觉水很清凉,默默祝福自己,在未来写作时能文思泉涌。</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中有一古色古香的建筑叫“来凤轩”,取自有凤来仪之意,是苏轼兄弟读书之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看到这副对联我感慨万千。竹子凌云而又虚心,与书日日为伴,书能治愚明智。难怪会出现“一门三学士”的千古盛况。</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随处可见挺拔的翠竹,不管亭台轩榭周边,还是青青小溪边,房前屋后,目之所及都有竹子身影。竹子似乎成为“三苏祠”的灵魂,“三分水两分竹”让整个“三苏祠”变得灵性十足而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下,如果你家里突然挖出一个可能装有金银珠宝的罐子,你会有什么举动?</p><p class="ql-block">知道程夫人是怎么做的吗?苏轼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就讲到了这样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一天,丫鬟和家丁正在熨烫绸缎,一个丫鬟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原来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p><p class="ql-block">这无疑是一堂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课,给了苏东坡重要的启示。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