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教育实验区调研

汉阳区教学研究中心-信息科技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2025年6月30日下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调研专家组莅临武汉市汉阳区指导工作。本次调研由教育部统筹部署,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在全面了解汉阳区科学教育工作,推动其高质量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参与调研的领导和专家包括: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苏航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黄芳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吴青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郑旭东教授、汉阳区教育局刘平华局长全程出席整个活动,区教学研究中心梁文轩主任率信息科技部谭婷主任及教研员团队、二桥中学彭葆蓓校长、钟家村实验小学钱平校长,曾黎副校长、郭茨口小学刘莹副校长等全程参与汇报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活动伊始,专家组实地考察了武汉市二桥中学芳草校区的“阳光智创园”。该园于2021年建成,是三维空间融通型智慧教育中枢,以“教育即世界”为核心理念,构建“领航舱、湿地馆、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科技馆”四大功能区。领航舱借助VR虚拟实验,能实现化学分子合成、宇宙演化观测等跨学科深度探索;湿地馆依托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开展长江生态研学,以项目驱动解决真实问题。智慧图书馆结合AR图书、数字音乐创作等跨媒介学习;人工智能科技馆主题是AI+项目式学习:如机器人编程、智慧农场设计等(衔接学校“AI+N”课程体系),并以"一米菜园+花博汇基地"实现劳动教育双轨融合。整个场馆进行了联动设计:全园部署无感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生成学习行为画像,驱动教学动态优化。“阳光智创园”呈现的实践场域,充分展示了该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武汉市二桥中学芳草校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汇报与座谈环节在武汉市二桥中学芳草校区会议室举行,由汉阳区教学研究中心梁文轩主任主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区教研中心梁文轩主任主持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信息科技部谭婷主任发言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谭婷主任代表汉阳区教育局进行全区工作汇报,她首先强调:我区以“数智赋能、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255”发展框架,通过机制创新与四轮驱动战略,系统性重塑科学教育生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谭主任分享到,汉阳区首当其冲的就是创新机制破难题。组建由副区长牵头、八部门联动的科学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工作小组-科创研究室-项目联盟校"三级管理架构,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依托区科学教育发展中心(挂牌三高中钱学森科技馆)整合资源,全区中小学配置科学教育副校长,确保特色项目100%落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她指出,汉阳区科学教育工作四轮驱动显特色。一是虚拟实验规模化。作为全国首批虚拟实验教学实验区,5G虚拟实验室形成"1145"应用模式,产出50节国家级精品课例,其中楚才中学VR课程已在全省推广;二是水科技品牌化:立足"两江六湖"生态优势,建成8间水质监测实验室,学生创新专利20项惠及社区治理;三是馆校融合项目化:联动湖北省博物馆打造实践矩阵,谭主任特别提及五里墩小学“智慧昆虫馆”等校内场馆开放共享,e卡通累计记录6000余学生实践数据;四是科技学苑服务化:线上61门慕课访问量超65万次,“三师模式“实现个性化学习精准推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谭主任总结道:三年培育国家级科创名师5名,学生获科技创新奖610项;今年20人入围清北强基计划;虚拟实验项目获全球智慧教育创新提名奖;"数智赋能长江保护"亮相中国教博会;依托全市首个"五级四库一平台"数据中枢,校地合作实验室促成20项环保专利社区转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谭婷主任表示,汉阳将深化"教育大脑"中枢建设,贯通小学—中学—大学科创课程链,为全国贡献可复制的“汉阳方案“。</span></p> 无边界校    科学教育二桥范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二桥中学彭葆蓓校长发言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武汉市二桥中学彭葆蓓校长分享了学校的科学教育实践与思考。二桥中学作为汉阳区教育的智慧代表,在科学教育领域成果斐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学校自2020年成为首批虚拟实验室共同体,2022年全面启动相关项目,2024年建成阳光智创园。在课程体系上,打造“AI+N”变革,构建“人文+科技”的沉浸式课程体系“教育即世界”,以自然为教材,开展项目式课程跨学科学习;以课堂为世界,开展学科类学习,并结合VR+全课程体系;以师生为未来,开展实践类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打造“三师课堂”模式,注重素养评价,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学校五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为学生进行数字画像,自动生成电子评价档案。为学生提供个性空间,促进个性发展。在2025年世界数字化教育大会上,二桥中学以“理念分享+实地考察”的双线模式,向世界展现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通过打造AR生态湿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创想空间、数学智慧课堂等,实现数智技术与课程、生态和文化的深度融合,获得国际认可与合作邀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彭校长最后表态:未来已来,未来我来!二桥教育人正以积极的姿态,为科学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span></p> 承“源远”文化   启智慧“秘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郭茨口小学刘莹副校长发言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郭茨口小学刘莹副校长在汇报中提到,学校注重科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把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系上,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强调要夯实国家课程基础,在此之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刘校长首先谈到郭茨口小学科学教育特色:依托汉水文化,构建“源远教育”课程体系,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突出信息技术赋能科学教育。其中以“秘境课程”为例,分享了在“木”课程中,学校创新开发了全国首创的“Y次元”密室探索课程,将11门国家课程知识点整合为情境化闯关游戏。学生通过调节花钟等互动任务,在110平方米的密室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用结合”。而在“纸”课程中,学校将纸艺与汉水文化、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学生制作纸艺青铜器后,通过编程赋予作品科技生命——编钟发声、面具说话、刀剑发光。课程引入AI技术打造“青铜结界兽虚拟人”,实现双语讲解、智能交互,并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这两大课程通过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实践和智能技术应用,成功打破了学科壁垒,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奖项并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展示,学校科学教育更是展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span></p> 智慧赋能中草药   科学体验促成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钟家村实验小学曾黎副校长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曾黎校长分享中提到:钟家村实验小学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打造“智慧百草园”校内科普场馆,融合现代技术实现智慧管理,传承中医药文化;并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开发“智慧百草园”场馆课程,涵盖96个活动主题,将科学教育与体验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多样化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动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span></p> 顶层筑基惠民   科学生动润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科学学院黄芳副教授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华中科技大学黄芳教授对汉阳区建设工作进行点评指导。黄教授曾走访四川第一批实验区、实验校,还担任华科附小科学副校长。她认为汉阳区在她走访的区域和学校中表现最为出色,其组织架构、机制制度和规划思路清晰,顶层设计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针对汉阳区科学教育建设,黄教授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把握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单本课程的关系,重视夯实国家课程基础,开发校本课程时应与国家课程内容对接,避免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二是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部分学生的关系,小学和初中阶段重心应放在普惠,将国家课程做好以让全体学生受益。三是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教师培养需持续给力,针对学科知识匮乏和探究式教学短板进行培训。四是让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更好地落地,以学生为中心,将其融入孩子的生活世界。</span></p> 聚焦核心问题    探索发展路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吴青副教授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武汉大学吴青教授对汉阳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业指导与点评发言。吴教授指出,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其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在AI时代,要做到能力、价值观与知识三者并重,避免只关注知识点传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对于重资产投入,吴教授强调要关注后续监测与持续优化,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例如避免出现投入后设备使用率低、课程覆盖率不足等问题。她还建议汉阳区各学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区域协同教育,让优质课程能辐射到社区乃至外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吴教授认为科学教育成效不应只体现在少数师生获奖上,而要关注对所有孩子、家庭、社会公众的影响,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打通科学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在于一线教师真正参与、共建共用,通过AI赋能教师,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span></p> 三动筑基实践   数智赋能生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郑旭东教授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如何深化汉阳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郑旭东教授重点提出要突破传统教育局限。当前教育存在“硬教”“乱教”两大误区,导致学生知识固化、学科厌恶以及学习表面化等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郑教授指出,真正的科学教育应聚焦三个层次:一是动手实践筑基。依托汉阳水科技实验室、VR虚拟实验等平台,设计水质监测、船模制作等真实任务,避免将科学教育沦为机器人竞赛等“少数人游戏”。二是动脑探究深化。通过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报告,杜绝“动手不动脑”的形式化操作。三是动心赋能终身。科学学科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向情感体验”,破除“考完即厌恶”的恶性循环。四是要建立拔尖人才早期识别体系,跳出“唯分数”“唯听话”框架,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思维灵动者,创新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路径。同时强基数学教育,将科学教育根植于数学思维训练,避免发展失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最后郑教授强调,要打通科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应赋能教师,让教师真正参与到科学教育的共建、共评、共用中,以实现科学教育新生态的构建。</span></p> 科教强区引领   育见未来探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0, 0, 0);">苏航老师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教育部湖北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联络员苏航老师发言,对汉阳区科学教育工作给予肯定,并期待汉阳区在未来继续发挥优势,深入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加强区域内资源共享与协同教育,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质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汉阳区教育局刘平华局长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汉阳区刘平华局长表态发言。他首先对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认为专家意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他提到,汉阳区中小学教育在武汉市位居前列,且在教育内涵发展上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均取得一定成果。未来,我们将紧扣专家指导意见,立足区域教育“武汉前列、内涵领先”的坚实基础,以“255”框架与“四轮驱动”模式为支点,全力推动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提质增效。汉阳教育人必将扛起“为国家战略育英才”的使命担当,让每个孩子的科学梦想拔节孕穗,贡献汉阳科教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朱嘉卉</p><p class="ql-block">摄影:闵乔 陈明</p><p class="ql-block">技术支持:盛菁 史颜君</p><p class="ql-block">初审:谭婷</p><p class="ql-block">审核:梁文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