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中尚未毕业时,福州城里林海平三个字,便如花枝轻颤般在耳畔拂过,初闻只当是寻常巷陌里一个画花鸟的寻常名字罢了。后来参加工作时,偶然觅得他二三幅画作,便送予朋友。那时候,我还没悟得以墨笔与花鸟攀谈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待到新世纪初,听说他荣任福州林则徐画院院长。机缘巧合,有天陪同事大哥原省电视台办公室主任陈老,去参观林院长的创作室。那房间窄了些,墙上案上堆满了画稿,花鸟草木之影摇晃其中,似要随时挣脱纸面伸长开来。林院长戴一副厚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明亮专注,握笔涂鸦,手稳如松根。他言语温和,毫无架子,聊起往昔,提起年轻时曾跟随榕城书画“四大天王”一起写生、切磋笔会之事。那声音里,竟有几分少年意气在岁月里积淀下来的醇厚:“那时候啊,跟着前辈们,在榕树下、鼓山顶还有闽江边等处,一勾一勒都是学问...”原来,他笔下花卉的骨骼血脉,早已融汇了榕城几代人的灵犀与墨轨。</p><p class="ql-block"> 他尤其擅长画牡丹竹子。论及此道,他更坦言曾潜心钻研过全国闻名的“陈氏牡丹”陈德宏教授的精髓。他笔下的牡丹:花朵既非孤傲绝尘,亦非一味艳俗,倒像一位久历风霜的丽人,于雍容华贵中深藏着倔强筋骨;花蕊处笔力沉着,花瓣层层叠叠,分明有股向上托举的生命力。恰如这闽地的水土,温润中有硬气,繁华里存脉络,花叶之间悄然流淌着千年古城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这种画作,既有师承的严谨法度,又透着自家性灵,更兼价格并不虚高,工薪阶层的藏家亦能从容购藏。我手上便一直收存着几幅他的代表作,每每目光与之相遇,那纸上花草似有微微呼吸,墨色流连间,生命在素纸深处发出无声的低语。</p><p class="ql-block"> 艺术之树,向来有堂皇冠冕的高枝,亦有深深扎根于街巷泥土的根系。林海平先生,便是由榕城深厚民间土壤滋养起来的一株墨树。其厚厚镜片后专注的目光,笔端所承袭的不仅是“四大天王”的墨意与陈德宏教授的花魂,更有一份将丹青之道从高阁之上接引回市井烟火的心意。画之道并非只在云端飘渺,它亦可如此亲和,根植于我们脚下温热的土地。</p><p class="ql-block">(7月1日 凌晨 黄大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