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许昌博物馆

o o

<p class="ql-block">“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一千八百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诗词歌赋、传说故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读懂一座城,从走进博物馆开始。</p><p class="ql-block">许昌博物馆建于1987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河南博物馆的分院。馆舍以明代文峰塔为依托而建,是一组融南北风格为一体的仿古园林式建筑群。许昌博物馆以“反映远古文明,凸显三国文化”为主题,“许之昌”为主线。许昌博物馆内收藏有陶瓷、青铜器、钱币、汉画像砖石等重要文物四万多件。</p> <p class="ql-block">许昌博物馆馆章</p><p class="ql-block">方形篆章:穿越千年的“汉魏身份证”</p><p class="ql-block">许昌博物馆五个大字,用汉代篆书刻成,模仿汉代官印造型,像一枚“穿越时空的通行证”——盖下它,就为文物打上“来自许昌”的权威认证!您盖下的红印上那些“留白缝隙”,象征许昌地下尚未发掘的历史宝藏,等您来探索!</p><p class="ql-block">双语圆章:让世界听懂许昌故事</p><p class="ql-block">圆形象征开放与融合——内圈中文守护传统,外圈英文拥抱世界。 中英文之间那些波浪纹不是装饰!它是汉代宫殿的祥云纹,像一条丝带把古今中外“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方章之「刚」恪守汉魏文脉,圆章之「融」通达世界语境——许昌博物馆以这一方一圆,铸就守护文明的铜雀台锁钥,既封存历史,亦开启未来。</p> <p class="ql-block">许昌博物馆镇馆之宝——石辟邪</p><p class="ql-block">2005年,考古人员在许昌市襄城县颖阳一中发掘了这一件残损的汉代石兽,汉代石兽已经不是首次在许昌境内出现,直到今天,许昌一共出土了三只。</p><p class="ql-block">许昌博物馆的这件汉代石兽虽然残损,但其气韵犹存,实为同类型中的精品。汉代艺术大气而深沉,但在这种深沉之外,还有一种飘逸而浪漫的气质,这种气质至东汉尤盛。此件石兽拥有流线感十足的身躯,展现了汉人艺术从绘画到雕刻贯穿始终的线条美。</p><p class="ql-block">这件石兽是一件细节于整体统一的范例。一件好的作品,整体和细节应该是相辅相成统一在一起的。这件石兽身上的纹饰雕刻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方向感和流动性,这些表面的雕刻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在使得石兽华美的同时更强调了它的动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汉代石兽虽然残破且被评为三级文物,但仍被许昌人认为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承载了这座文明古城的厚重历史,见证了许昌历史的辉煌,把它作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实至名归的。</span></p> <p class="ql-block">许昌人</p><p class="ql-block">2007年岁末,距今10.5-12.5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在许昌灵井出土,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发现的第一例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首次经科学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展厅展出10万年前-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生活场景与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由五铢钱变迁看汉末经济</p><p class="ql-block">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历时730多年,五铢(约3.5-4克)钱的重量标准,一直影响后世。它的问世,在中国货币发展史、尤其是秦汉货币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对当时统一货币、强化中央对铸币权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货币乃一个国家的盛衰之本,纵观五铢钱在汉王朝各个时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的兴衰历程。</p> <p class="ql-block">上人马原太仓画像砖</p><p class="ql-block">这块汉砖虽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好,砖面的画像不仅轮廓清晰,而且人物五官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画细腻,形象逼真,充分显示了汉代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超的雕刻技巧。</p> <p class="ql-block">四神柱础</p><p class="ql-block">出土地位于汉魏许都故城内城的宫殿区范围内,似为汉献帝宫殿遗物。柱础为青石质,表面高浮雕四神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等形象。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博物馆,我和小组成员仿佛穿越回汉魏时代!最震撼的是那枚刻着龙虎的“四神柱础”,古人把守护神兽刻得如此威严。我还亲手盖了双语印章,方章像古老的“身份证”,圆章像通往世界的窗口。看到曹操时代的五铢钱,才发现课本里“货币贬值”竟让百姓扛百斤钱买米!原来历史不是课本里的老爷爷,它就藏在青铜的纹路和钱币的重量里,等我们亲手触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