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元勋杨明斋的“四个谜”(一):身世之谜

三闲杂谭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年纪念日,在这一特别的日子里,我想讲一讲建党元勋<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b>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说起杨明斋的名字,了解中共党史的应该不陌生。史料显示,1920年4月,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委派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维经斯基</b>为首的工作小组到中国了解情况,杨明斋是成员之一。当时杨明斋是维经斯基的翻译兼向导,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过程中,他发挥过牵线搭桥的作用,<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党史专家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助产士”</b>。</p><p class="ql-block">然而,杨明斋这位中共“助产士”,自出席中共二大之后,便去向不明,他的名字也在党的各种文献中不再提及,最终下落更是一个历史谜团。</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就来说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围绕在杨明斋身上的四大历史谜团 ——身世之谜、去向之谜、死因之谜、容貌之谜</b>,并结合最新发掘的档案史料,还原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真实面貌,揭示其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建党元勋杨明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一、身世之谜:从平度农家到国际革命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的身世之谜如同一卷被岁月揉皱的旧地图</b>。早期党内文献仅模糊记载其为 "山东人",但关于他的籍贯和早年经历,史料几乎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在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从事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世诚</b>,于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苦苦探寻,四处走访,查阅典籍,开展研究,历经曲折,终于揭开了这位<b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周恩来称之为 "忠厚长者" 的神秘面纱</b>。</p> <p class="ql-block">从事党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余世诚</p> <p class="ql-block">1979年,华东石油学院教授<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世诚</b>开启了对杨明斋的寻访。许多早期党员根据杨“有浓重山东口音”(翻译家曹靖华语)来判断他是山东人。但山东有一百多个县,山东口音又更是复杂多样,从济南到青岛,从烟台到潍坊,再从益都到高密,乃至到鲁北和鲁南……余世诚仅靠“山东口音”这一线索,苦苦找寻二年,问遍一百多个县,但毫无结果。</p><p class="ql-block">余世诚并没有气馁和放弃,因为他不愿让这段历史成为空白。</p><p class="ql-block">1981年暑假,余世诚在北京看望山东老党员<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秀珍</b>,偶然聊到杨明斋,没想老人接过话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明斋,我认识!”</b>听到老人这话,余世诚喜出望外,赶忙顺着线索询问下去。</p><p class="ql-block">黄秀珍,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b style="color:rgb(237, 35, 8);">她回忆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曾与杨明斋共事,知道他是山东平度人。</b></p><p class="ql-block">这个信息太关键了。山东平度人,这一线索极大缩小了调查范围,好比大海捞针变成了游泳池里寻物。平度县随即展开大规模寻访,1982年,老农杨景宝根据《平度大众》的寻人启事,指认杨德信的伯父即为杨明斋。随后,通过比对姓名、家族辈分和早年闯关东的经历,<b style="color:rgb(237, 35, 8);">确认山东平度县(现为平度市)马戈庄为杨明斋故里。</b></p> <p class="ql-block">山东平度县(现为平度市)马戈庄为杨明斋故里。</p> <p class="ql-block">随后余世诚多次赴平度调查,终于较为准确地搞清楚了杨明斋的生辰、家境以及1901年“闯俄罗斯”的许多情况。印证了这位被李大钊誉为“万里拓荒者” 的传奇起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882年,杨明斋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县马戈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年月根据亲属回忆)。</b>3岁丧母,7岁入私塾,15岁时读完四书五经,成为山东平度马戈庄的一名学问人。因家道中落,16岁的杨明斋辍学务农。18岁时,娶妻生子,妻子不久病逝,性格本来开朗的杨明斋,变得孤僻起来。社会动荡不安,家庭连遭不幸,促使他决意冲出这个偏僻小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p><p class="ql-block">去哪里呢?当年中国胶东半岛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海参崴)”。1901年,走投无路的杨明斋踏上了先辈“闯关东”“闯崴子”的老路。那年杨明斋19岁。</p><p class="ql-block">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杨明斋先到哈尔滨打工,后辗转到沙俄统治下的海参崴谋生,先后担任记账员、矿工等,练就了一口熟练的俄语。</p><p class="ql-block">在海参崴万千华工中,杨明斋与众不同之处是曾接受过教育,他常常利用晚上教工人识字、读书。几年后,他结交了一批工人朋友。1908年,杨明斋深入西伯利亚,作为贫苦工人接触到了布尔什维克思想。</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杨明斋参加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的反战运动,被推选为华侨工人代表。因表现积极,思想进步,于1916年十月革命前在圣彼得堡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34岁加入俄国共产党(布)。<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世诚教授认为“杨明斋是已知最早加入俄共(布)的中国人”。</b></p><p class="ql-block">杨明斋这一身世被发现,余世诚团队耗时十年。</p> <p class="ql-block">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p> <p class="ql-block">杨明斋创党时期的功绩不应被遗忘。</p><p class="ql-block">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起了旅俄华侨和俄共党组织的极大注意。1920年初,俄共(布)海参崴党组织先后向俄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报告,打算派一个小组到中国了解情况,并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共产国际很快批准了他们的报告,同意以共产国际工作组的名义,派出人员到中国开展工作。<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个小组的负责人是维经斯基,成员有杨明斋、库兹涅佐娃、马迈也夫等6人</b>。他们于当年4月起程,前来中国。维经斯基一行先到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等人的安排下,他们参加了一系列座谈会。然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前往上海会见陈独秀。</p><p class="ql-block">杨明斋被选派为小组的重要成员并不是偶然的。首先,他是忠实的共产党员,得到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信任;其次,他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又通晓俄语;再次,他是旅俄华侨,对苏俄和中国都比较了解,便于和中国同志接触;同时,他与维经斯基都曾在海参崴从事过革命斗争,相互比较了解、熟悉。这些因素使他能够很好地起到翻译、参谋和向导作用,成为维经斯基的主要助手。</p><p class="ql-block">那时,俄国革命的理念方针对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吸引力,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成为一种共识。五四运动后,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领袖,正积极酝酿建党事宜。共产国际工作小组的来华,帮助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21年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条件日趋成熟。<b style="color:rgb(237, 35, 8);">4月杨明斋专程赴伊尔库次克,和张太雷一起作为中国党组织的代表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情况</b>,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同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根据会谈的结果,他们起草了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提交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杨明斋和张太雷作为中国党、团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太雷和杨明斋是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最早的两位中国共产党人。</b>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杨明斋没能参加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p><p class="ql-block">从0到1是最具开创性的,也是最为艰难的。大量的史料表明,杨明斋为共产国际与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的联系做了大量工作,<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我党历史上一位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周恩来对杨明斋的赞语)。</b>苏联解密档案显示杨明斋在代表团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在头版登出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p> <p class="ql-block"><b>杨明斋作为建党元勋的历史贡献可概括为三大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是建党核心成员</b>:参与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也称发起组),推动李大钊、陈独秀会晤,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是理论传播者</b>:创办中俄通讯社(任社长)、外国语学社(任校长兼授主课俄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成立“又新印刷所”出版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培养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曹靖华等一众革命骨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是国际革命者</b>:早年加入俄共(布),参与保卫苏维埃政权,后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返华工作。有学者考证杨明斋的党龄比陈独秀还长,因为他加入中共后党龄是从加入俄共(布)算起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三个谜待叙:去向之谜、死因之谜、容貌之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