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贵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48935</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虽看似平凡,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小平小道,便是这样一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条蜿蜒于江西南昌新建区的乡间小道,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思想策源地,见证了一位伟人在困境中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连接着中国从艰难探索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1日下午,当我们返回南昌时,重游了坐落于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境内的“小平小道陈列馆”。当我的脚步踏上那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小道时,六月的细雨正将两侧的香樟叶洗得发亮。这条长仅1.5公里的蜿蜒小径,在1969年至1973年间,曾承载着一位伟人每日往返工厂的足迹。此刻的雨雾中,我仿佛看见那个穿着蓝布工装的身影,正踩着泥泞走向远处的拖拉机修造厂,而他脚下的每一步,都在历史的土壤里埋下了改革开放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景区占地面积12.5公顷,东至省庄到湾里公路,南至320国道,北至南昌陆军学院围墙。其原名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是伟人邓小平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p> <p class="ql-block">小道最窄处不足两米,路基是就地取材的红壤混合碎石,两侧疯长的芭茅曾在冬日里割破过卓琳同志的裤脚。当年的邓小平同志每天清晨从住地“将军楼”出发,沿着这条被工人称为“邓小平小道”的路径走向车间,四年来的往返足迹,竟在坚硬的泥土上踩出了两道清晰的足印。此刻我蹲下身,指尖触碰到道旁半人高的芦苇,忽然想起《诗经》里<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b>的句子——两千年前的先民在水泽边吟唱的求索之路,与眼前这条小道竟有着惊人的精神同构。</p> <p class="ql-block">修造厂的锻压车间如今已辟为陈列馆,锈迹斑斑的台虎钳前,摆放着邓小平同志使用过的锉刀和量具。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工作照记录着他弯腰检修齿轮的瞬间,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本《毛泽东选集》,而另一口袋里,据说常装着记录思考的笔记本。<b>“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b>,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此刻在展厅的灯光下泛着深意——当邓小平同志在机床轰鸣中测量零件公差时,他测量的何止是金属的精度,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维度。</p> <p class="ql-block">车间外的老槐树下,至今流传着他与工人王师傅的对话。当得知一台机床因配件短缺停产半年时,他沉默良久后说:“我们不能守着图纸等米下锅啊。”这句朴素的话语,后来演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命题。此刻我抚摸着树干上当年工人刻下的“革新”二字,忽然明白:这条小道之所以成为思想策源地,正因它连接着最真实的生产实践,就像朱熹笔下<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真理的清泉,从来都源自大地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雨季的小道格外难行,1971年的某个清晨,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滑倒,裤腿沾满了红泥。当他扶着香樟树站起身时,抬头望见远处田埂上农民弯腰插秧的身影。这个场景让他想起四川老家的稻田,更让他思考着“一大二公”体制下的土地效率。后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他提到“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或许正源于此刻小道上的顿悟——就像陆游诗中<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困境中的凝视往往能洞见破局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修造厂的黑板报至今保留着他当年写下的技改建议,泛黄的报纸剪贴里,有他摘抄的《人民日报》关于国外自动化生产线的报道。当他用算盘核对外汇储备数据时,窗外的小道上正走过背着粪筐的老农,这种强烈的时空错位,催生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构想。正如艾青所说<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伟人的思考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1973年离开小道的那个春日,他在车间留言簿上写下<b>“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b>。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小道的石碑上,与李白<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b>的千年喟叹遥相呼应。当汽车驶离小道时,他回望的目光一定穿透了雨幕——这条他走了四年的泥径,终将延伸为连接世界的康庄大道,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从岩壁的方寸之间,飞向辽阔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决绝,早已为这场变革埋下了思想的伏笔。就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历史的巧合背后,总有必然的逻辑在暗中勾连。我忽然理解了“小平小道”的深层隐喻:真正的道路,从来不是脚下的砖石,而是心中的方向;就像苏轼说的<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b>,只要方向正确,哪怕起步于泥泞,终能抵达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我们马上要闭馆了,我们才感觉到依依不舍。迅即,我们又来到“实事求是”园,作最后的告别,顾盼着路两旁“工人”塑像时,夕阳正为青石板镀上金边,恰是对“道路自信”最生动的诠释——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手中时,小平小道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路径,而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在正在进行“十五五”规划的蓝图上,我似乎看见当年小道旁的拖拉机零件,已演变为量子计算机的芯片;当年工人师傅手绘的技改图纸,已升级为智能制造的数字模型。当“嫦娥”探月、“蛟龙”入海时,我们更能体会邓小平同志在小道上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量——这不是简单的论断,而是一位实践者在机床旁得出的真理。就像屈原在《天问》中叩问宇宙,中国的探索者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走出小平小道,心中满是感慨,我想起总书记说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这条从泥径延伸而来的康庄大道,如今正通向民族复兴的远方。当我最后回望景区门前那尊周雕像时,忽然懂得:真正的道路永远在行者的脚下,就像小道旁的赣江,虽九曲回肠,终奔流入海——这是自然的法则,更是历史的逻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