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兰州,骄阳似火,城市森林便是巨大的蒸笼,让人燥热难耐。因事莅临榆中,幸而事毕得空,便决定前往兴隆山游历揽胜,体验一片清凉,探寻兴隆山丰富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到达兴隆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清澈的小龙湖,以及上方题为“大好山河”的瀑布。瀑布从连绵簇拥的崖边倾泻而下,水流高差二百余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兴隆山是陇右道教圣地,山势起伏,风景秀丽,是我向往已久且快20年后的再次登临。</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脚下,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清新的山风,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游览从西山拾级而上,踏上石阶小径,路旁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和野花,它们在晨光中摇曳生姿,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山路时而平坦,时而陡峭,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攀登。沿途,鸟鸣声声入耳,偶尔有露珠从树叶上滴落,打在脸上,凉意袭来,却让人精神振奋。</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山山门,首先拜谒了张一悟同志之墓。张一悟原名张仲德,字芸生,号玉圃,化名章子文,甘肃榆中人,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建党创始人之一,中共甘肃特支第一任书记。他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创建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32年不幸被捕入狱,1937年成功越狱,1938年回到兰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后担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1月在兰州逝世,终年57岁。</p> <p class="ql-block"> 张一悟同志为甘肃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甘肃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甘肃建党的创始人”“革命青年的导师”“劳动人民最忠实的儿子”。他的墓园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1940年,蒋介石拟在兰州附近同斯大林密谈苏联援华抗日一事,军统局兰州站将具体地点选择在兴隆山。为迎接蒋介石来兰州同苏方领导人举行会谈,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建设厅在兴隆山修建了“要员招待所”,即蒋氏行宫。</p> <p class="ql-block"> 行宫主楼是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每层6间,上下层以木梯相连,人字梁屋顶,深红色木地板,内部装饰考究。房间内门中有门,相互联通,便于防卫;卧室和会客厅设在二楼,室外建露天阳台,可纳凉观景。 </p> <p class="ql-block"> 哨楼建在主楼北侧,相距10米,与主楼齐高,也是上下两层,每层1间,上层设回廊。</p> <p class="ql-block"> 防空洞建在院内西山根,入口靠近主楼,出口靠近哨楼,可同时容纳100多人。警卫连连部建在行宫院外西北角150米处,居高临下,俯视整座行宫,与哨楼遥相呼应,警卫守护着主楼安全。</p> <p class="ql-block"> 如今,蒋氏行宫依然静静矗立在兴隆山,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兴隆山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深刻铭记。</p> <p class="ql-block"> 随着海拔升高,景色逐渐变幻。半山腰处,一片开阔地展现在眼前,远处的山峦层叠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我停下脚步,休息片刻,心中涌起一股宁静与满足。继续向上,山路愈发崎岖,但每一步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沿着步道前行,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暑热瞬间消散了几分。行至半山腰,一座古桥横跨溪涧,名曰“通仙桥”。相传古时修行之人常在此悟道,桥身斑驳的纹理与周边的绿树溪流相映成趣,仿佛一幅水墨画。驻足桥上,听桥下溪水潺潺,看鱼儿自在游弋,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上攀登,地势渐陡,石阶也愈发崎岖。在茂密的林间,偶尔能发现几处隐藏的摩崖石刻,虽历经岁月侵蚀,字迹仍依稀可辨。这些石刻有的记录着古人登山的感悟,有的镌刻着劝人向善的箴言,无声地诉说着兴隆山的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气势恢宏的道观——太白泉道观出现在眼前。道观始建于明代,供奉着太白金星。走进道观,香烟袅袅,钟声悠悠,古柏参天,处处透着宁静与庄严。观内的道士热情地为我递上一杯山泉水泡制的香茗,坐在古树下品茶休憩,听他们讲述道观的兴衰往事,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太白泉道观,再往上走,便来到了一处观景平台。这里视野极佳,能将大半个兴隆山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绿色的林海在微风中泛起波浪;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宛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登上了栖云峰顶。极目远眺,云雾在山间缭绕,恍若仙境。此时的兴隆山,褪去了攀登时的险峻,展现出了它最温柔的一面。山风呼啸而过,吹走了一身的疲惫,只留下满心的震撼与感动。 </p> <p class="ql-block"> 俯瞰下方,榆中县的田野、村庄尽收眼底,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洒在山顶,感受着山风的轻抚,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途中,太阳的光晖洒在山林间,为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p> <p class="ql-block"> 回望兴隆山,这座承载着自然之美与历史沧桑的陇右名山,已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这次从西入口的徒步之旅,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探寻,让我对兴隆山有了更深的眷恋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我带着登山揽胜的满足和依依不舍离开了兴隆山。</p> <p class="ql-block"> 这次兴隆山之行,让我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了清凉与宁静,也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更深入了解了兴隆山丰富的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