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温州北站</p> <p class="ql-block">温州的母親河一一瓯江。</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p><p class="ql-block"> 江心屿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横卧在温州市鹿城区北面瓯江之中,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景区占地面积为980亩。南北朝时已名闻天下,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位列我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江心屿自然风光秀丽,古树名木苍翠蓊郁,亭台点缀,桥榭交映,有“瓯江蓬莱”之誉。江心屿分为东园和西园,历史名迹、人文景观丰富。并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风采和自然风情,誉为中国诗之岛、东方佛之屿、世界古航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到景区两个塔就映入了眼帘。</p> <p class="ql-block"> 东塔始建于唐懿忠咸通十年(869年),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手)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维修。东塔塔身原高30米,现高26米,六面七层,原为砖木结构,每层塔面有一莲花形佛龛,外围走廊飞檐重叠,可由扶梯直上塔巅。</p><p class="ql-block"> 今塔檐、回廊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英国驻温领事馆强令拆除,中空无顶。塔身顶端有榕树和冬青树等,枝繁叶茂,全年常缘,榕树根垂塔中,为古塔平添景色。</p><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国际航标协会将温州沁心屿双塔列为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列,并于</p><p class="ql-block">1998年出版发行了《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册》。</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五座中国历史灯塔的特种邮票,江心双塔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东塔(河对岸拍摄)</p> <p class="ql-block">塔旁拍掇</p> <p class="ql-block">东塔顶上的树</p> <p class="ql-block"> 西塔 </p><p class="ql-block"> 江心屿西塔位于江心屿西峰山巅,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重建,元、明、清、民国,均有维修,现塔为1982年温州市人民政府重修。西塔塔高33米,底径7米。塔身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中空,六面七层,原有楼梯盘旋至塔巅。现塔外观完整,雄伟挺拔,每层各面设有佛龛,留有石佛像16尊,佛像刻工精细,神态自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添开温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4月开埠,英国首任驻温领事阿尔巴斯特来温选址,暂住江心屿浩然楼,先后监管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瑞典等国在温侨民及通商事务。1894年始在东塔下建造领事馆,次年落成。1896年续在东首建“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江心屿上一共有7个井,我只看到三个。</p> <p class="ql-block"> 回环泉 </p><p class="ql-block"> 回环泉位于江心屿英国领事馆西侧,是江心屿七大古井之一。始建于宋代。相传江中弧屿有泉,投钱则溢,俗云回环水,饮之者再来,故而得名“回环泉”。</p> <p class="ql-block"> 海眼泉位于江心屿东塔山西麓,俗称东井,是江心屿十景之一“海眼泉香”的主角,也是温州古城三大名泉之一。井口外径0.8米,内径0.56米,井栏厚0.12米,高0.84米,井壁由块石垒砌,井栏为青石整块凿成</p> <p class="ql-block"> 宋井</p><p class="ql-block"> 江心屿古井之一,位于岛屿东端东塔山西麓,1990年8月请理时发现井壁上有二重环状石刻观音大悲忏等经文1500余字,并有"皇、宋元佑王申七年(1091),二月初三日主持宗达力等字样,可知该井距今已9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孤峙叠水</p><p class="ql-block">此处岩石上刻“孤屿”二字,为清朝温处道方鼎锐手迹。取自于南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诗《登江中孤屿》诗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川。温州江心寺宋高宗御书的“清辉浴光”原为木匾,后恐仅存的“清辉”毁坏,于光绪丁丑(1877年)九月翻刻成石碑。碑为青石质,拓高宗御笔于其上,字略大,刻方鼎锐跋文于其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八百年的樟树</p> <p class="ql-block">江心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文信国公祠</p><p class="ql-block"> 该祠系纪念积极抵抗元军南下的南宋名臣文天祥。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值文天祥就义200周年,永嘉知县刘逊向温州知府项澄建议在江心寺东侧隙地建祠纪念。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府陆鳌等加大扩充。</p><p class="ql-block"> 今祠系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原为三进。1952年大修时,将二进改为门厅,拆除一进。1981年省文物管理部门拨款全面整修。</p><p class="ql-block">“宋文信国公祠”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题。两侧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为清朝浙江巡抚阮元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零丁洋》这首诗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抗元兵败被俘后所作,以悲壮的笔触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抄录: 文天祥《过零丁洋》</p> <p class="ql-block"> 浩然楼</p><p class="ql-block">楼名一说源于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以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一说为纪念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而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雪亭</p><p class="ql-block">该亭系纪念积极抵抗元军南下的南宋名臣文天祥.今亭系1964年重建,我国现代诗入郭沫若游览到此,引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中“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之诗意而命名,题写“来雪亭”边的对联“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亦郭沫若先生撰写。</p> <p class="ql-block"> 归鹤亭</p><p class="ql-block"> 该亭黑简瓦、红方柱,亭颇具古朴。亭旁林木翠绿茂密,枝头吟蝉,林间噪雀,清幽之至。取西潮孤山“放鶴亭”之意。正如亭云:“孤屿孤山亭两个,一归一放鹤干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卓公亭是为纪念温州明代著名忠臣卓敬而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谢公亭</p><p class="ql-block"> 该亭系纪念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乃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为我国山水诗派祖。永初:年出任永嘉郡守。在温一年间,游遍山水,写下《登江中孤屿》一-诗。相传孤峙西山下一古亭,是谢氏常观江景处,后称“谢公亭”。唐、宋、元时屡有兴废,明、清多次重建。今亭为1952年所建,1980年重修,六角攒尖质,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朱红圆柱。诗圣杜甫写诗赞叹:“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诗仙李白也曾写诗赞美:</p><p class="ql-block">“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以追忆谢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澄鲜阁</p><p class="ql-block">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为救度水陆鬼众,江心屿上建“水陆阁”,又名“江上楼”,为两层三间木结构阁楼。明正统(1436-1449年)中,寺僧日庵重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本地文化名人王叔果发起重修,阁名取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诗句,易名“澄鲜阁”。清康熙年间,已成废墟。民国温州军政分府都督、浙江通志局提调徐定超死于海难后,11922年重建,作为其纪念祠堂,仍存超度水陆鬼众的本意。1983年国家拨款重修。现匾“澄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鉴赏家谢稚柳所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江心屿出来就到了墨池坊。</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东晋永和三年,王羲之任永嘉郡守时,每日在此临池作书,搁笔洗砚于池,日长月久,池水染成墨色,故俗称墨池,所在坊巷被命名为墨池坊,是北宋温州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洗砚于此。”池呈方形,历代曾多次修缮。原有宋米芾所书“墨池”两字,久已湮没。今石额所题“墨池”,系清乾隆时温州总兵黄大谋所题。</p> <p class="ql-block">- 墨池公园:经过改造提升,重点梳理提炼了王羲之、谢灵运、冒广生等人文先贤文化,打造了“一园六景”文化景观,有瓯隐园、玉介园等精品园林,还原了古城遗韵。</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p> <p class="ql-block">南戏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