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我刚调到靖安县教育局时拍的照片,时年36岁。</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的一位院长加我微信,随即给我发来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暨江西省特级教师制度实施45周年座谈会活动方案》,希望我写一篇自己成长的文章参加征文竞赛。我回答说:“我只是省级学科带头人,不是特级教师呢。”他接着说:“但我感觉你的教育经历和业绩水平,超越了特级,是‘不是特级的特级’。”哇,听到领导这样的话语,一股暖流冲向全身。于是,我敲键疾书,一蹴而就写成了《勇于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收到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两本厚厚的书,原来是江西师范大学编印的《躬耕教坛 追求卓越——江西省特级教师制度实施45周年座谈会征文集》,征文集共有上、下两册,上册收录53篇,下册收录48篇,计101篇。拙文被收录在上册。粗略一阅,只有本人不是特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7日,我在本公众号发布该文。《教师博览》杂志社方新田社长阅读后,大为赞赏,并对我说:“将这篇文章好好修改一下,可以放到我们刊物上的‘人物志’栏目。”今年第5期《教师博览》发表出来了,标题改为《不断超越自我》。现在,分享于此,谢谢各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从高安师范毕业后,我自愿申请到山区工作。在校期间,我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之后,被组织上分配到远离高安家乡的靖安县山区最边远的一所初中——东源中学(今中源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东源(今中源)位于靖安县西南部,为奉新、修水、武宁四县交界处,距靖安县城70余公里。中源境内高山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学校对面的九岭尖海拔1794米,是全宜春市的最高点。全乡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地方,热量低、日照少、湿度大,春短夏凉而秋寒早,冬季积雪又冰冻多。</p><p class="ql-block"> 那时,生活异常艰苦。我至今还记得,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我们连续20多天餐餐吃土豆!那时买猪肉还需要凭票,由于一天只宰杀一头猪,那肉票经常过期作废。可能有人会说,不会去买别的蔬菜吗?因为气候原因,当地人的种菜自己都不够吃,交通又十分不便,外地的货物很难进入,菜市场出售的蔬菜也就只有土豆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都是农民,让我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诚实做事,待人友善。我分配在这山旮旯里,我的人生之旅怎么行走呢?</p> <p class="ql-block"><b> 沉沦?奋进?</b></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来到中源中学工作都是没有背景的,以后很难再走出大山的。因此,许多同事工作无精打采,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我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考验人的志向和毅力。所以,当同事在甩扑克的时候、在搓麻将的时候、在痛饮的时候、在闲聊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尽可能地多读书。清晨,洗漱之后,我就登上旁边的一座小山,坐在青石上,手捧书本大声朗读,乐在其中。说实在的,我在学生时代没读过几篇文言文,因此文言文底子比较薄。在中源初中4年的日子,我硬是把《战国策》《史记》《左传》等古籍啃下来。同时,我还读了许多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p><p class="ql-block"> 休息之余,自己动手,在学校附近的山脚下开荒,种上白菜、萝卜、大蒜、韭菜……既解决了蔬菜之需,又调节了自己的生活。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我还想到,要提升自己的学历。那时,能参加脱产进修或电大学习,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但对我这样普通老师来说,是没机会的,还好有在职函授进修。1984年3月,我参加了江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专函授学习。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我特别珍惜,每次听课都是早早地坐在第一排,仔细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回到学校后,我每天都要自学到深夜,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终于在1987年3月取得了大专文凭。</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想一鼓作气地读完本科,一则由于任教初中只要具有大专学历就可以,再则教学工作繁重,实在没精力坚持。直到1996年9月,我在靖安三中任教高中,由于学历不达标,学校才允许去本科进修。当时,“三沟通”盛行,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本科文凭。但我考虑到,不能仅仅为了拿文凭而进修,应该扎扎实实学一些东西。而且进行函授进修,每个学期有机会能去大学听教授上课,可以当面提出自己的疑惑。而要想进入函授进修,必须参加成人高考,但我仍然报考了函授进修。那年,全县有30多人报考,只有我和另外一位英语老师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1999年9月,我又顺利地获得了江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p> <p class="ql-block"> 在中源中学,有一个老教师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我几次借过最新的杂志,再不好意思去借,求他把以前的借给我来读。借了几次,他不耐烦了,说:“我干脆把它们当废纸卖给你,可以吗?”我高兴得不得了,将几年的杂志全部买来了。尽管是旧杂志,我一本一本地认真读,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写心得,并把所学用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对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山区孩子的热爱,我起早摸黑,埋头苦干,加之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们非常喜欢上我的课。</p><p class="ql-block"> 由于诸多原因,中源中学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属于后进行列。我第一次任教初三语文,班级的成绩在全县135个班中名列第6名,令领导和同事们刮目相看。1984年7月,年仅23岁的我,被当时县文教局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主持工作),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教导主任。此记录,至今无人打破。1985年9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时代也是很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我向本校老师学习,多听课多思考,诚恳请教,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争取机会,去外地向名师学习。</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1月,“秀江之秋”全国中学语文教研周在宜春举办。我得到这个消息,立马就向校长提出参加学习的愿望。要知道,当时学校的办学经费奇缺。没想到,校长马上同意了,我欣喜若狂!待我坐了整整一天班车去报到的时候,旅社没有了床铺。我央求旅社在过道里临时搭一个的床铺,凉风飕飕,却丝毫没有减退我学习的热情。这是我第一次到宜春,一心为着学习,没去逛一次街,没有去走访亲友,更没去看风景。白天专注听课,晚上就着走廊昏暗的灯光写点学习反思。会上,钱梦龙、刘国正、陆继椿等专家以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教改的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上示范课……所有这些让我眼前一亮——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讲究教学方法呢。能参加这次活动,对刚刚走上讲坛的我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它对我的成长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组织上把我调到离县城仅15公里的水口中学,仍然担任教导主任。为了欢度中秋节,学校决定调课,我来拟写一个通知。通知还没写完,有两个学生从教学楼木质楼梯上“噔噔噔”地下来,其中一个学生小声地说:“还教导主任,这字没我写得好。”我扭头看了一眼。那学生连忙低下头,吐了吐舌头,不言语了。我听后,很难过,但没责骂他们,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字。当时手头只有席殊老师编写的《中学生字帖》,我就拿着它仔细揣摩,认真观察,反复练习,短短两周,我写的字彻底改观。</p><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我调到离县城10公里的香田中学,担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1992年8月,我调到了靖安三中。</p><p class="ql-block"> 我在农村任教整整10年,这是条件艰苦、生活单调的10年,也是我不断学习成长的10年。在这10年里,我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养成认真工作的作风,这让我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 那时,靖安三中按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了好班、差班,我分在差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有人说:“你这么优秀,怎么不去和校长说一说教好班?”我说:“分好班差班,本来就是不正之风,我去向校长求情,更是不正之风。”由于教差班,也逼得我去钻研教材教法,并将这些心得撰写成教学论文,从而走向教研之路。</p><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在教《语法知识——拟声词》时,发现教材上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如果我照本宣科地进行讲授,恐怕大多数学生会走马观花,不甚了解。 </p><p class="ql-block"> 我找来初中六本语文教材,把每一处的拟声词找出来,然后分门别类,分析其成功的表达效果。后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作文的时候,也能有意无意地运用上拟声词。我想,如果把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应该是一篇论文吧,说不定哪家刊物会发表呢。说干就干,我一气呵成写了《谈谈拟声词》。将稿子投到《初中生之友》,果然发表在1995年第2期上!我心里比喝了蜂蜜还甜,兴奋好几天呢!</p><p class="ql-block"> 1997年元月,我从靖安三中调入县教育局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迎来了人生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b> 躺平?尽职?</b></p><p class="ql-block"> 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与一线教师完全不同。当然,又没有硬性的规定,即使有,也可以轻松应付的。我想到要指导一线教师,教研员自己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刷子。 </p><p class="ql-block"> 我学会操作电脑。当时,比我年轻的同事有好几个不会使用电脑呢。我硬是凭着自学,掌握了在电脑上打字、修改、制表、排版等技术,后来还掌握了制作课件、微课和工作室,能熟练地操作多媒体。</p><p class="ql-block"> 我亲临课堂去听老师上课,帮他们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我还亲自去学校上课,不断摸索新课程改革的路子。</p><p class="ql-block"> 2003年秋季,宜春市使用语文版教材。为了熟悉新教材,我到靖安中学初中部兼教了一个班的语文课。我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写字水平十分低下,简直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而许多老师又束手无策。对此,我想到要开展课题研究,探讨解决的办法。我就申报了《指导学生写行楷字的研究》的课题,并在省课题基地办立项。之后,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诸如调查研究、专题讲座、手把手教学、召开家长会、举办写字心得交流会、开展写字比赛等,实验班上学生的写字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县写字竞赛中,该班学生获奖率远远高于其他班级。同时,我还撰写了有关写字方面的论文及调研报告,都在省市获奖。2009年5月,该课题在省课题基地办顺利结题。</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对作文批改进行过不少尝试,有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根据一些老师的做法,结合学生实际,撰写了《培养学生作文互评自改能力的新尝试》,提出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此文在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研究》杂志发表了。引来全国各地许多老师的关注,都向我请教具体的操作程序。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他人采用,那自然是无比欣慰的。 </p><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江西省开展第六批特级教师申报评定工作。我对照条件,每项都符合。但据权威人士说,市教育局领导已经决定了,特级教师不给教研员指标,校长都摆不平的。有人说我站错队了,如果是一线老师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总之,不管我怎么优秀,也无缘特级教师称号了。 </p><p class="ql-block"> 我也想过,年近半百,反正也没有什么奋斗目标,算了吧,好好享受生活吧。甚至想到,干脆辞掉县教研室主任,只做一个普通教研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转而一想,我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呀,怎么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怎么将荣誉看得这么重?想开点,荣誉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它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呀。至少,我没有虚度年华,我对得起自己。 </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淡然处之,仍然积极开展全县教研活动。 </p><p class="ql-block"> 2011年冬季,我觉得将鲁迅《风筝》与他之前写的《我的兄弟》两文进行对比教学,就能从中得出写记叙文的有益启示,并定名为《写人叙事有技巧》,准备到乡镇农村初中上示范课。 </p><p class="ql-block"> 靖安三中张艳老师准备参加全省的一个优质课评选活动,特来向我咨询。我将这一作文指导课给她,她从而获得“江西省十佳初中语文教师”的称号。第二年4月,我再次指导她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活动,并改名为《将关键处写具体》,荣获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我也获得相应的指导奖,这不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吗?</p> <p class="ql-block"> 靖安县人口少,学校网点分散。以往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按照城郊片、山下片和山上片分别进行,这样使得城乡教育教研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我就把全县小学、初中各整合在一起,各校轮流举办,每学期一次,教师所获证书全由教研室颁发,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和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p><p class="ql-block"> 2012年,江西教师网开展了“微课”活动,我觉得这是一次提高全县教师教研水平的好机会。于是,我制定了“以微课促教研”的活动方案,要求全县中小学在教研活动时一定要采用微课的形式,提高教研效率。很快,全县各学校都掀起了“做微课,促教学”的高潮,课堂教学方式更多样化,老师们的教研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江西教育》的记者得知我县这一教研改革,专门在靖安中小学进行采访。2014年第10期《江西教育》以《小世界传递大梦想——靖安县开展微课教学活动侧记》为题报道了我县开展以微课促教研的新模式。《江西教育》以四个版面报道我县教育,这是第一次。 </p><p class="ql-block"> 以往,我们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培训,都是采取听专家讲座的形式。从2014年秋季开始,为了帮助新老师快速由学生转换成教师的角色,我们改为一对一的师徒培训方式让新教师全天候跟随各级名师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2016年第11期《江西教育》以《靖安县教育局举办新教师岗前结对培训》标题报道了具体做法,许多县市教研室来电来信询问其中的一些问题,表示这方法非常好,特别是对一些非师范类毕业生更是作用巨大。 </p><p class="ql-block"> 课改问题,能独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当然好,但难度比较大。所以,引用他人的成果,同样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2014年11月,我们从《中国教育报》看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小学实施“生本教育”的相关报道,就派人前往考察学习。这些人回来后,再对本校老师进行培训,县教研室多次深入实验学校进行生本教育课改工作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016年3月16日,宜春市教研工作会议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双溪小学的生本教育课改,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2017年第5期《江西教育》以“乡村环境下的生本教育”为主题刊发了我县13位教师写的课改经验文章,让许多普通老师很有成就感。 </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对照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文件,我好像都符合了,于是果断申报,终于在这一年底申报成功,成为靖安县第一个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也是宜春市县级教研员中第一个正高级教师,这正应了那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p> <p class="ql-block"><b> 停下?超越?</b></p><p class="ql-block"> 有人对我说:“你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停下来了。”我想,评到正高级只能说明我之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躺在这上面享清福啊。况且,正高级教师就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的呀。</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对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如果老师们按照教材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效果不一定好。于是,我邀请邱员太、卢东升、曾小庆一起商讨,能否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我便制定方案、设计板块、写作样稿、联系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一见,立即和我们签定合同,《有模有样学作文》丛书(4册)正式出版发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我也名正言顺地成为总主编。</p><p class="ql-block"> 我结合自己几十年语文教学教研工作经历,陆续撰写了不少教育文章,先后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如《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些思考》《中学行楷字教学“十字诀”》《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自改互评: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好途径》等发表在《江西教育》上,《难忘的师范生涯》发表《教师博览》上,《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逆商的一般策略——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为例》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应便于阅卷老师操作》发表在《语文报》上,《初中语文也要重视识字教学》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22年1卷1期收录…… </p><p class="ql-block"> 另外,《初中生之友》杂志专门开设了“作文问津”栏目,从2020年第9期到2024年第8期连载我的“从课文中学作文”系列稿件,共刊登了50篇,师生一致反映非常实用。</p> <p class="ql-block"> 我还受邀到省内外给中小学教师举行业务主题讲座,在省内到过60多个县市,在省外先后到过湖北、福建、贵州、广西、湖南、甘肃、西藏、新疆等10多个省区,讲座达220多场,内容涉及专业成长、教研方法、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考复习、新课标理念解读,等。有机会与人分享我的思考,我感到非常高兴。 </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轻教师不知道怎样撰写论文,不清楚怎样做课题研究,只要他们向我求助,我都热心地进行指导,仔细地进行修改。我还是好几个名师工作室的顾问呢,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p><p class="ql-block"> 年华似水,转眼间从教40多年。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的过程。马克思说得好:“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引用《教师博览》杂志社方新田社长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一个老师怎么才能成为名师呢?我觉得教学能力强,能成为名师,在你所在的学校出名,所在的县出名,顶多在你所在的市里出名。如果你能从事教研并将教研成果发表出来,那你的名气就能走进县、走进市,走进省,甚至走向全国。”</p><p class="ql-block"> (原载《教师博览》2025年5月中旬刊·原创“人物志”栏目第31~36页,略有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