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就是“人生”吗——关于《一句顶一万句》

于是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人生而就话多,抑或是话多才能展示人生。</p><p class="ql-block">《一句顶一万句》看到三分之一时,已经是夜晚十一点半了,由于早起还要上班,只能放下书睡觉去。</p><p class="ql-block">也睡不着,就想着书中的那些人。他们生活的年份好像不可考,整个背景似乎是民国的调调,生存的状态又好像已经持续了千年,很显魔幻。</p><p class="ql-block">书中的第一人物叫杨百顺,后来被传教的老詹改为杨摩西,这个名字很有野心,展示出老詹想要在延津这个地界发展出第九个信徒的决心。</p><p class="ql-block">第一章从杨百顺十一二岁起讲,介绍了他的生活背景,他只是一个卖豆腐人家的第二个儿子,一个卖豆腐的能有什么生活可写?偏偏就是这卖豆腐的也有他的人心不足,所以卖豆腐的儿子也都不一定会再卖豆腐了,因此有时话赶话,有时话里有话,有时自说自话,有时各自瞎白话,总之就是讲不明不白的话,办不清不楚的事,然后人在事里去明白点什么。</p><p class="ql-block">书里人物讲话办事都要“绕”,不绕显不出人的见识和高明,因为“绕”,所以要有人吃亏,吃亏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无辜的,所以三分之一的内容看下来,就好像看着千年来的小人物的生存方式,唯一眼前一亮的弹棉花姜家的二儿子姜虎,是个不爱说话但心里想事的人,却在出门贩葱的时候因为调解斗殴被扎死了。</p><p class="ql-block">书里有个情节特别震我,有个叫老裴的剃头匠因为不喜跟在身边的“徒弟”,故不教他手艺,让他在剃头时不断犯错,最后被雇主赶走,老裴“兵不血刃”(当然,此处有前因,可以自行看书)。书中人物多有类似的处事,所以看下来也是深深震动。</p><p class="ql-block">我本以为这本书是作家要用他的金句来顶一万句,现在看来我理解太浅薄了,也许他想说的都在书中人的“一句”又“一句”里,在这个看似没有主线情节的大故事里究竟哪句才顶得上“一万句”呢?</p><p class="ql-block">我深深觉得,该看下去。</p><p class="ql-block"> 2025.6.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