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记忆,超龄生

重庆《光德文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近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记忆,超龄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赖维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浩瀚的汉语词汇里,反映时代的词汇在不断加入,更新。而有些专属词汇,随着一代人的离开,相应的词汇也会随之消失。超龄生,超龄生知青,超龄生工人等词汇,就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超龄生,即1967年和1968年两届小学生(有的还包含高小66级)。具体说来,泛指这些小学生因1966年“文革”而失学,到1970年复课初中招生时,这批人已经超过了升学年龄。这批超龄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仅有高小文化,于是,一个很自然的词汇就赋予了他们:超龄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超龄生,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词汇,当事人不愿提及,因文化太低怕人恥笑,就连一些市志,县志,镇志都没有留下文字,比如江津1993年的县志中,就没有涉及该县超龄生的去向问题,但这个县的超龄生,却是尾随老三届的哥哥姐姐们,奋不顾身地当上了超龄生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的大四川(包含重庆),解决超龄生就业问题,一是招工,二是上山下乡当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域不同,超龄生的命运截然不同,重庆市区的超龄生,成了那个时代高小生直接当工人的"幸运儿"。重庆市志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证实这个事实。"1970年5月17日,市革委第4次办公会议决定,从1966年以来家居城镇的高小毕业高小超龄生中招收部分人员进厂当工人,主要充实重点建设,三线建设,军工厂矿"。超龄生的时间界定是,凡1970年4月11日,年满17岁及以上的高小生均属超龄生的范畴。而他们的弟妹,虽然读上了初中,毕业后又继续上山下乡当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其他区县的超龄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区县超龄生政策,只有一个安置渠道,那就是,上山下乡当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津县朱沱镇,20世纪70年代初期隶属于四川。朱沱是重庆长江上游一个具有1500多年的古镇,有非农人口3000多人,仅镇上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非农人口的67级,68级两届小学生,共有200人左右,除了少部分招入白沙丝厂和低龄学生继续升学以外,其余多数的超龄生就只有一条路,下乡当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名不副实的高小生,却巧妙地避开了高小文化,以超龄生的身份当上了知青。超龄生知青,一个要多解释几句才能搞懂的一个词汇由此而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朱沱镇志(2006版)记载:"1971年6月1日,朱沱场镇150余名初中生,超龄生(大部分为小学文化)在朱沱一饭店聚餐后,分别下乡落户锻炼"。朱沱超龄生安置工作顺利,走在江津其他乡镇的前列,例如江津油溪镇,超龄生下乡是9月中旬,而朱沱超龄生,则是6月1日就安置完毕。朱沱超龄生除个别异地安置外,多数在本地农村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而时代中的超龄生知青,却变成了"农村改变命运",因为他们再也没有读书的机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超龄生知青这代人,虽然知识少,但"头衔"是知青,享受着老三届知青的同等待遇。有的人很幸运,镀金1年左右便离开了农村进入单位,有的通过参军,推荐工农兵学员等渠道改变了身份,而多数则是3~5年后,顶替或父母单位内招而离开农村,也有少部分在农村7~8年的,直到1978年全国知青返城大政策后,才最后离开了农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知青生活艰不艰苦,不用去细说。从当时的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就知道其中的味道。农耕工具:锄头,耙疏,镰刀,连盖,搭斗,伴桶,围蓆,扁担,箩筐,粪桶,冤篼,簸箕,蓑衣,斗笠,汗帕子等。生活用品:土灶,铁锅,锑锅,土碗,煤油灯,马灯,手电筒,木方桌,木板凳,木桶,梳儿背床,谷草当垫絮等等。没有电灯,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公路,没有汽车……。而且煤油,火柴,肥皂,肉食品都要计划供应。知青时代的艰苦生活,从这些农耕工具和用品中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光荏苒,青春如歌。超龄生知青,尽管岁月带给了他们许多苦涩,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挺过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面对自己的高小学历,他们自嘲为"小学本科生",为国家分忧,为社会担当,成为超越自己学历的新一代高小生。知青生活实践,让他们与老三届一样,不断地收获自己灿烂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作为。超龄生知青已经完全融入了广大知青群体,成为知青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艰苦创业是他们的根本,奋斗前行是他们的励志。知青时代的奋斗精神,践行了他们一代人的历史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超龄生,这个即将从历史长河中消失的称谓;超龄生知青,也会随之在汉语词汇中静悄悄地抹去。但对于他们来说,高小学历也许是一生中的痛,而超龄生的知青岁月,却成为他们在一生的奋斗历程中,最为闪光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6月30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赖维书,永川朱沱人,1971.6月下乡当知青,1975.9月返城。党派民建,职称高工,江津区永川区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