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的下午4点15分,我们在潘导的带领下由南门进入蒙特塞拉修道院。 一进门便要登五、六十级台阶。 登上台阶之后是一个宽大的广场。 广场北侧的石墙上有一座采用凹雕手法雕刻的雕像,比较引人注目。<div> 这座雕像被命名为《民族认同的象征》。</div> 这位导游正在给游客讲述西班牙民主改革的历史。<div> 1975年11月20日统治西班牙的独裁者佛朗西斯科·佛朗哥去世,在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支持下,从1976年至1986年,西班牙开始了民主改革的进程。</div><div> 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和发展如下:</div> 1976年:阿道夫·苏亚雷兹成为首相,推动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法通过议会表决和全民公决,为民主转型奠定了法律基础。<br> 1977年:举行首次民主选举,苏亚雷兹领导的民主改革派获胜。结社和罢工合法化,新的选举法采用。<br> 1978年:西班牙宪法颁布,确立了议会君主制和民主政体。<br> 1979年:举行第二次民主选举,工人社会党获胜。民主制度进入巩固后稳定发展时期。<br> 1981年:安东尼奥·特赫罗未遂政变失败,显示了民主制度的稳固。<br> 1982年:工人社会党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民主转型。<br> 这一时期的西班牙民主改革标志着该国从长期的威权统治向民主政体的平稳过渡。尽管面临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恐怖主义威胁,但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西班牙的转型相对和平且迅速。 石墙上的文字标明,这座名为《民族认同的象征》的雕像是巴塞罗那都市区与萨瓦德尔银行合作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纪念1976年至1986年西班牙的民主改革得到了西班牙全民族的认同。 广场的西侧是一个斜坡,是蒙特塞拉修道院的西门,也是主要的出入口。 广场的南侧有一幅拱廊墙,墙上开了五个半圆拱窗口,可以俯瞰蒙特塞拉山的景色。 半圆拱窗口之间有六个宗教人物的雕像。<div> 以下对五个宗教人物的介绍是根据底座上所刻的文字通过DeepSeek深度搜索软件得到的,仅供参考。</div> 这是圣若望·鲍思高(San Giovanni Bosco)的雕像,他是一位意大利天主教司铎,从事牧灵和福传工作。1857年创立慈幼会,不久又创立了圣母进教之佑修女会。<div> 有教无类、作育英才是鲍斯高神父办学的宗旨,特别是引导叛逆的青少年,重纳正轨。</div><div> 他是教育家及青年的导师,他带给全世界不可胜数的男女学童得到新颖的知识技能和纯洁的基督精神。</div> 这位是圣云先(圣文生),一位17世纪法国的伟大司铎和慈善家。他因毕生奉献于服务穷人和创立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修会(遣使会和仁爱修女会)而被册封为圣人,并被尊为慈善事业的主保。 这是圣恩里克·德奥索神父,他是圣若瑟德洛巴内萨斯修女会的创始人,该修会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女童和妇女的教育。<br>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灵修导师、作家和使徒,尤其关注通过出版和传播天主教文献来传播信仰。<div> 他于1979年10月14日由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封为真福品,并于1993年6月16日由同一教宗封为圣人。</div> 圣若瑟·加拉桑是17世纪一位杰出的西班牙天主教神父和教育家,因创立世界上第一个面向贫困儿童的免费公立学校系统(即“虔诚学校”/皮亚斯特修会)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免费公共教育的先驱和天主教学校的主保圣人。 Sant Joannes BTA de la Salle 是一所隶属于天主教教育系统的学校,遵循耶稣会教育传统。<br> 学校强调学术卓越、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音乐和戏剧。此外,学校还注重国际交流,与世界各地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br> 该校在法国教育系统中享有良好声誉,毕业生在法国和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并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 这座修女雕像由于没有任何文字标注,所以无法确定她的身份和事迹。 广场的北侧有几家蒙特塞拉的酒店和客栈。 游客可以在这些酒店或客栈里住宿过夜。 广场的东侧为蒙特塞拉修道院不对称的正立面。 正立面的右侧为修道院的钟楼“艾斯考拉尼亚”,它是修道院天际线的标志之一。<br> “艾斯考拉尼亚”来源于加泰罗尼亚语“Escolania”,意指历史悠久的蒙特塞拉特童声合唱团(欧洲最古老的合唱团之一)。 正立面的中间为修道院中庭的入口。 入口上方有三个阳台,圆拱形的洞口内有三幅与宗教有关的浮雕。 中间是一幅颂扬罗马是文明与真理的指引者的浮雕,强调了罗马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引领作用。(根据浮雕下面的文字说明分析) 左边的浮雕颂扬了中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重要宗教人物圣本笃,他是本笃会的创始人,对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上) 右边的浮雕表达了加罗泰尼亚对耶稣基督的绝对信仰。(同上) 走进修道院中庭,眼前是蒙特塞拉修道院教堂的正立面。 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教堂(Basilica de Montserrat)是这座加泰罗尼亚精神圣地的核心建筑,其建筑特点融合了历史重建、地域风格和独特的山地环境,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形象。 中庭地面上圆形图案里的拉丁文字用深度探索软件(DeepSeek)翻译的大意是:"被选城市的公民门徒们,因为你们渴望返回天堂,那就等候纯洁牧羊人(指耶稣基督)的鱼(指圣餐)吧,这鱼必须被吃。"(仅供参考) 这是环顾中庭四周的视频。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教堂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主立面并不是中世纪的原始立面。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修道院建筑(包括教堂立面)遭到了严重破坏。<div>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96年开工,1901年祝圣)开始重建蒙特塞拉修道院,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尔·比利亚尔(Francesc de Paula del Villar i Lozano)设计,他是著名建筑师高迪的老师,也是巴塞罗那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的首位建筑师(1882-1883年负责设计),后退出项目由高迪接任。</div><div> 蒙特塞拉修道院的重建工作后来由弗朗西斯科·德尔·比利亚尔的儿子路易斯·多米尼克·伊·德尔·比利亚尔(Lluís Domènech i del Villar)在1910年左右完成。</div> 正面墙的下方为教堂的三个大门。 大门上方为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雕像。 雕像之上有一圆形玻璃窗。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依次为钟和十字架。</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雕刻手法精致细腻,富有立体感,而且逐层往上收缩,给人庄严稳重的视觉。</p> 中庭的面积并不大,目测近1000平方米左右,两侧建有圆拱形的回廊。 这是中庭北廊。 这是中庭南廊。 回廊的墙壁上绘有加泰罗尼亚地区宗教界的知名人士和修道院的名字等壁画,还有一些著名的宗教人物雕像。 <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里列出了加泰罗尼亚知名宗教人物(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PATRONA DE CATALUNYA)的名字,他们包括:</p><p class="ql-block"> 辛托神父(MOSSEN CINTO);</p><p class="ql-block"> 韦达格尔诗人(VERDAGUER);</p><p class="ql-block"> 比韦斯枢机主教(CARDENAL VIVES);</p><p class="ql-block"> 乌基纳奥纳(URQUINAONA);</p><p class="ql-block"> 萨尔达-萨瓦尼神学家(SARDA I SALVANY);</p><p class="ql-block"> 豪梅·科列利(JAVME COLLELL);</p><p class="ql-block"> 利奥十三世( LEO XIII,第256任教皇)。</p> <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中列出了两位在蒙特塞拉修道院重建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院长姓名,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是阿赫里奇院长(ABAT ARGERICH),任期从1913年到1946年,他是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历经磨难并坚韧领导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 他的事迹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 1、人道主义典范: 一战期间庇护比利时修士。</p><p class="ql-block"> 2、物质建设者: 推动教堂立面等重要建筑工程。</p><p class="ql-block"> 3、传统守护者: 恢复重要宗教仪式,支持合唱团。</p><p class="ql-block"> 4、灾难承受者与重建者: 在内战中失去修道院,流亡后带领修士回归,并在废墟上开启艰难的重建工作,为修道院在战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是蒙塔达斯院长(ABAT MUNTADAS),任期从1858年到1882年,他被公认为蒙特塞拉修道院现代时期的“重建之父” 或“复兴者”。没有他的决心、努力和领导,蒙特塞拉可能无法从19世纪的破坏中恢复其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他的事迹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 1、文化复兴的推动者:蒙塔达斯的重建工作恰逢加泰罗尼亚文艺复兴时期。蒙特塞拉修道院的重生成为这场文化民族复兴运动的重要象征和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2、与音乐家的合作:他与当时著名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家、合唱运动先驱安塞尔姆·克拉韦(Anselm Clavé) 关系密切。克拉韦为重建的唱诗班提供了巨大支持,帮助招募有天赋的男孩并指导其早期发展。他们的合作是宗教音乐与世俗文化复兴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3、精神领袖:在动荡的19世纪(经历了战争、没收和反教权主义),蒙塔达斯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领导力,为修道院和信徒提供了稳定的精神核心。他致力于恢复蒙特塞拉作为祈祷、和平与灵修之地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4、奠定现代基础:蒙塔达斯的重建工作为20世纪及以后蒙特塞拉修道院的持续发展、现代化(包括建筑扩建、文化推广、学术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蒙特塞拉修道院的繁荣景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奠定的根基。</p> 这是耶稣会的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1491年-1556年)的雕像。<div> 罗耀拉原本是一名士兵,在一次战役中受伤后,经历了一段深刻的宗教体验,从而决定献身于教会。他在巴黎大学学习,并于1534年与几位同伴在蒙马特尔山发起了耶稣会的前身——耶稣会士团体。1540年,教皇保罗三世正式批准耶稣会成立,罗耀拉被选为第一任总会长。他制定了严格的会规,强调服从教皇,致力于教育和传教事业。耶稣会在罗耀拉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天主教会内部一支重要的力量。</div> <p class="ql-block"> 圣安东尼·玛利亚·克拉雷特(San Antonio María Claret)是一位19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天主教圣人、总主教、传教士和修会创始人。他以其非凡的精力、广泛的传教活动、对教育和媒体的重视,以及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关怀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他于1849年7月16日在西班牙创立了圣母圣心爱子传教会,即克拉雷坦传教会。</p><p class="ql-block"> 1850年,他被教皇庇护九世任命为古巴圣地亚哥的总主教。在古巴期间,他大力整顿神职纪律,建立神学院培养本地圣召,强烈谴责奴隶制的罪恶,积极保护受压迫者(包括奴隶和穷人)。他建立慈善机构、学校、储蓄银行帮助穷人,遭遇反对者的刺杀,几乎丧命。</p><p class="ql-block"> 返回西班牙以后被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任命为宫廷神师。他利用这个身份为教会争取利益,并继续在西班牙各地讲道、写作,并推动修会事务。</p><p class="ql-block"> 1870年10月24日,圣安东尼·玛利亚·克拉雷特在法国南部西多会的丰特夫罗德修道院逝世。</p><p class="ql-block"> 1934年2月25日,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册封为真福。</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7日,被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为圣人。</p>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卡洛斯一世(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对蒙特塞拉修道院作出了许多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br> 1、政治庇护与地位确认<div> 卡洛斯一世在1516年继承西班牙王位后,延续了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对蒙特塞拉修道院的保护政策。他正式承认蒙特塞拉修道院为皇家修道院(Royal Monastery),将其纳入王室庇护体系,确保其免受地方贵族或教会的干预。1522年,他专程到访蒙特塞拉,进行为期三天的朝圣与忏悔,并向圣母像敬献了一座纯金灯台(现存复制品),并公开宣誓保护修道院,凸显了对修道院精神权威的重视。</div><div> 2、重大建筑与艺术资助</div><div> 1516年卡洛斯一世即位初期,资助了修道院教堂主祭坛的重建工程。使这一哥特-文艺复兴风格的祭坛成为修道院的艺术核心。</div><div> 1536–1539年,他拨款支持回廊的扩建,增强了修道院的宗教生活空间。</div><div> 1540年代,他资助制作了精美的文艺复兴风格唱经楼木雕(现存部分残件),强化了宗教仪式的庄严性。</div><div> 3、圣物与宗教象征的强化</div><div> 卡洛斯一世将蒙特塞拉的黑圣母像(La Moreneta)视为帝国守护象征之一。他支持修道院收藏圣物,提升其作为朝圣中心的吸引力。他还通过王室诏令,赋予修道院税收豁免权和土地管辖权,确保其经济自主性。</div> 庇护十世(Pope Pius X)是天主教会的一位教皇,他在位期间(1903-1914年)做出了多项重要贡献:<div> 1、推动宗教教育:庇护十世重视宗教教育,将其重新纳入公立学校的选修课程,并亲自走访修院和组织公共学校的儿童进行宗教教育。</div><div> 2、改革教区管理:在担任曼托瓦教区主教期间,庇护十世致力于改革教区管理,整顿教产被没收的问题,激发信友热情,建立教理研究协会,并大力发展天主教出版事业。</div><div> 3、促进国际和平:庇护十世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斡旋,呼吁欧洲各国和平共处,倡导宽容与和谐。</div><div> 1914年8月20日,教皇病逝于梵蒂冈宗座宫,留下了"我生来是贫穷的,我的生命也是贫穷的,我也愿意死在贫穷中。"的遗嘱。随后被安葬于伯多禄大殿(圣彼得大教堂)的地下室。</div><div> 1954年5月29日,教皇庇护十二世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宣布列庇护十世为"圣品",教廷各部、各修会、枢机团、各国使节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信友约80万人在大殿广场上参与了宣圣典礼。</div><div> 1955年初,教皇圣庇护十世的名字进入了罗马礼仪年表中,纪念日为每年9月3日。1962年,教皇若望二十三世颁布新版《罗马弥撒礼书》,将庇护十世纪念改为每年8月21日。</div> 这是14世纪阿拉贡国王胡安一世(Juan I de Aragón,1350-1396)的雕像。<div> 胡安一世作为阿拉贡国王(1387-1396年在位),他在蒙特塞拉修道院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和保护。</div><div> 1393年,蒙特塞拉特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山体滑坡(或地震引发的崩塌),对修道院建筑群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建筑,包括教堂的部分结构、回廊、修士宿舍和其他设施被严重损毁或完全掩埋。 胡安一世得知灾情后,亲临蒙特塞拉特视察了破坏情况,提供了关键的经济援助。更为重要的是,他免除了蒙特塞拉修道院的税收,极大地减轻了修道院的经济负担,将原本需要上缴给王室的收入直接用于重建工作,使修道院很快从灾害之后得到恢复,被誉为蒙特塞拉之友。</div> 这是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的雕像。<div> 他是犹太先知,耶稣基督的表兄(其母以利沙伯与耶稣之母马利亚为亲戚)。</div><div> 他在约旦河为耶稣施洗,此时“圣灵如鸽子降下,天父声音称耶稣为爱子”(马太福音3:13-17),标志耶稣公开传道的开始。</div><div> 他因公开批评希律·安提帕斯娶兄弟之妻希罗底的行为,触怒王室,被希律王囚禁。后来又因为希罗底之女莎乐美献舞讨王欢心,希律王应允其“求施洗约翰的头”而遭斩首(马可福音6:17-29),成为殉道者。</div><br> 这是基督教圣徒圣约瑟(Saint Joseph)的雕像,他是圣母玛利亚的丈夫、耶稣的养父,被视为工人、家庭和教会的守护圣人。<div> 据《新约》记载,约瑟是木匠出身,来自大卫家族,定居在拿撒勒。他在耶稣童年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如带领家庭逃往埃及躲避希律王的迫害。</div><div> 在天主教的传统上,圣瑟有很多的好品德及对天主教的无私奉献,却迟迟未被列入圣品;直到教宗庇护九世在1870年12月8日才把圣若瑟封圣,正式奉入圣品之列,其瞻礼定为每年3月19日。<br></div> 另外在教堂的外廊里还立着圣若望·保禄二世雕像。<div> 他生于波兰,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若望·保禄二世是世界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2014年4月27日被封为圣人,成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神领袖之一。</div> <div> 这里还有贝尔纳多·维利亚马里诺的带浮雕的壁龛式纪念碑,石棺里安放着他的遗骸。那个时期的贵族纪念碑多采用这种形式。</div><div> 纪念碑下的文字大意如下:</div><div> 此处安息的是贝尔纳多·维利亚马里诺</div><div> 这位才能卓绝的里瓦戈萨伯爵、伟大的那不勒斯王国海军统帅,在西班牙诸王及罗马教皇麾下统领海上舰队,忠诚不渝。他享年五十四岁。</div><div> 其挚爱妻子伊莎贝拉·卡多纳,与慈父膝下的女儿伊莎贝拉·西尔韦南特亲王,同立此碑。</div> 其女仅存世十三年。二人遗骸同葬于此纪念碑,遵其遗愿,时为主历1512年。<br> 贝尔纳多·德·维利亚马里诺是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王室亲王、加泰罗尼亚总督、天主教徒斐迪南国王之子。拥有里瓦戈萨伯爵、首位卢纳公爵、安波斯塔领主、卡泰罗尼亚及那不勒斯总督等头衔。<div> 1520年7月5日<br><br></div> 我们在中庭回廊里观赏了壁画和雕像之后,从教堂中间大门进入教堂主殿,立刻被教堂内部金碧辉煌的华丽装饰所惊艳。 蒙特塞拉修道院教堂的内部设计由建筑师何塞普·普伊赫·卡达法尔克(Josep Puig i Cadafalch)完成。 <div> 普伊赫也是一位加泰罗尼亚新艺术运动大师,与高迪、多米尼克齐名。<br> 教堂采用了新拜占庭风格,巨大的圆形拱顶、半圆拱门,塑造了主殿的中央空间。<br></div> 教堂主殿装饰华丽,运用了大量的金色马赛克、彩色玻璃窗和壁画,营造出庄严、神圣而光辉的氛围,与外部山岩的粗犷形成鲜明的对比。<br> 这是教堂主祭坛的全景。 祭坛前面摆放了采用了彩色马赛克拼成的圣经故事画面的祭台,祭台上方的大圆环中间悬吊了耶稣受难的金色十字架,让人心灵震撼。 在主祭坛后方的高处是教堂内最重要的部分——供奉修道院守护神黑圣母像的小堂。其设计相对独立且具有核心地位,装饰也极为精美,是信徒朝圣的焦点。<br> 朝圣者需要从侧面金碧辉煌的通道进入,步上台阶前往黑圣母小堂膜拜。 黑圣母小堂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的坐像是蒙特塞拉修道院的镇宝之物。<div> 据传,在公元880年,一群牧童在蒙特塞拉特山上看到了一道亮光,并听到了天使的歌声。他们将这一神奇的经历告诉了父母,父母随后也亲身体验了相同的景象,认为这是上帝的征兆。在探索这一现象的过程中,宗教长老们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从此这个山洞成为了宗教朝圣者的圣地</div> 与主祭坛相对的是一个圆形彩色玻璃窗,也是一个圣经故事的画面。 在主祭坛的左侧墙上是一个巨大的管风琴。<div> 管风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和气鸣乐器,最早出现在古罗马。管风琴以其音色优美、庄重严肃、气势雄伟、宏亮有力的特点,以及能够模仿管弦乐器、演奏丰富和声的能力,成为了教堂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div> 在主殿的两侧拱廊内布置了十个小堂,小堂基本上由祭台、塑像、绘画和彩色玻璃窗四大元素构成。 这是小堂内的祭台与塑像。 这些塑像通常与圣母玛利亚或者耶稣有关。 这是小堂内的有关圣经的绘画。 这是小堂内的彩色玻璃窗,十分华丽。 教徒们可以通过这些彩绘窗户了解圣经,也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宣教形式吧? 在蒙特塞拉修道院的北侧有一个洞室。 洞室内供奉着蒙特塞拉特圣母的陶瓷彩绘和千支烛光。 蒙特塞拉特圣母像的下方有两行字:“SANTA MARIA DE MONTSERRAT”和“PRECOLEU PER NOSALTRE”。<div> 第一行字为:蒙特塞拉圣母玛利亚。</div><div> 第二行字为:属于我们的唱经班。</div><div> 连起来就是:蒙特塞拉圣母玛利亚属于我们的唱经班。</div><div> 蒙特塞拉修道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男童唱经班 (Escolania de Montserrat),成立于13世纪。这个唱经班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音乐学校之一,全部由男童组成,负责在修道院的宗教仪式中演唱。</div> 这是蒙特塞拉修道院的男童唱经班 (Escolania de Montserrat)。(图片来自蒙特塞拉修道院官网) 这幅陶瓷彩绘中的文字意思是:“上主垂顾了婢女的卑微。 从今以后,啊,玛利亚,万世万代的人都要称颂您。”<div> 这段文字引用自《圣经·路加福音》中圣母玛利亚的《赞主曲》。</div> 在广场的北侧有一个蒙特塞拉博物馆, 这是博物馆的入口阶梯。 阶梯侧墙上是12门徒的浮雕。 蒙特塞拉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收藏而闻名,是加泰罗尼亚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div>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中世纪至现代的宗教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和 礼拜用品,其中不乏加泰罗尼亚罗马式艺术的代表作。</div><div> 馆内还展出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绘画,包括埃尔·格列柯(El Greco)、卡拉瓦乔(Caravaggio)、德加(Degas)、毕加索(Picasso)和达利(Dalí)等大师的作品。</div><div> 蒙特塞拉特以黑圣母像(La Moreneta)闻名,博物馆也展出了与圣母崇拜相关的历史文物和修道院的珍贵藏品。<br></div>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能仔细参观博物馆就匆匆离开了,非常遗憾。 下午5点钟,由于团队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们离开蒙特塞拉修道院返回修道院广场。 随后通过广场西侧的大门离开蒙特塞拉修道院。 蒙特塞拉修道院的西门及其塔楼的建筑设计简朴而又庄重。 大门正对着一座奥利巴院长(ABAT OLIBA)的雕像,他是十一世纪的一位重要宗教人物,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力。<div> 奥利巴院长在1025年正式创建了蒙特塞拉特本笃派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后来成为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重要文化和宗教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div> 蒙特塞拉修道院大门隔壁的建筑曾经是邮政与电报大楼,这是邮电局的青铜铭牌和狮子头像。 大楼的底层有一家文创产品商店,售卖许多与该修道院有关的书籍、图片、陶瓷、手工艺品、雕像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座黑圣母抱着圣婴的木雕作品。 又一次通过长长的走廊返回旅游大巴停车场。 傍晚5点40分,我们团队的大巴离开蒙特塞拉修道院的大巴停车场,取道BP-1121、C-55、C-58、B-10公路直奔巴塞罗那市中心吃晚饭。 这是下山途中车窗外的小镇风光。 远方另有一座修道院,在谷歌地图上标注为蒙特塞拉圣本笃修道院(Monestie Sant Benet Montserrat),不太清楚它与蒙特塞拉修道院有什么关系? 在车上仰望蒙特塞拉圣本笃修道院的景色。 晚上7点,我们到达日本霍利寿司店(JAPONES HOLLY SUSHI)吃晚餐,虽然是日本寿司店,但吃的还是中餐。 晚餐用了40分钟的时间,晚上7点40分,我们离开日本霍利寿司店,途径B-10沿海公路、C-33公路,再转AP-7地中海高速公路前往奥古斯塔酒店。 晚上8点10分到达奥古斯塔瓦莱斯酒店(Augusta Barcelona Vallès),因为时差的原因,巴塞罗那晚上8点太阳还没有下山,酒店大楼正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下。 奥古斯塔瓦莱斯酒店位于山坡之上,是一家挂了四颗星的高档酒店。<div> 酒店背靠海岸山脉北坡,享有绝佳的农业平原景观,平原由康戈斯特河(Riu Congost)灌溉,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从蒙特塞拉特山到蒙森尼山的海岸前缘山脉。</div><div> 我们向西眺望,澄蓝色的天空正渐渐被晚霞染红。</div> 这是我们来到西班牙住宿的第一家酒店,环境与设施都还令人满意,只是离市区繁华路段稍微远了一点,不能外出逛街一睹巴塞罗那的夜景。<div> 请继续观看《耄耋之年西葡行,喜遇最美蓝花楹(第四集 巴塞罗那哥伦布纪念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