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寻古之旅(8):邺城遗址铜雀三台

小乔的足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很多人知道铜雀台,大概都是通过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绝句。</span></p><p class="ql-block">铜雀三台遗址是东汉至北朝时期曹操营建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座高台建筑群遗址‌,为曹魏至北齐六朝都城邺城建筑的核心建筑,现存金凤台夯土基址及部分清代重建建筑, 是邺城"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城市规划理念的实物见证,直接影响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形制。</p> <p class="ql-block">邺城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城市,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等六个朝代的都城,有着“三国故地,六朝故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兴建邺城。为挥师南下做准备,曹操命人在城西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直至赤壁大战失败,回到邺城调整之际,曹操又用挖出来的土,修筑了高大的铜雀台。</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七年(212)春,铜雀台完工。曹操带领宗室子孙、文臣武将,登台赏景,吟诗作赋,后来这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一年后,曹操又分别在铜雀台的南北两侧修建了金虎台和冰井台,史称“铜雀三台”。三台在建在邺城西北城墙上,一字排列,之间由两架浮桥式阁道相连。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迁都邺城,重修铜雀三台。为避名讳,将金虎台改为金凤台。</p> <p class="ql-block">穿过清代文昌阁与碑廊,高台与转军洞就映入眼帘了。转军洞传为曹操手笔,曾与磁县讲武城相连,但如今的转军洞很短,只是穿过了金凤台,到达北边铜雀台遗址旁。</p><p class="ql-block">金凤台上现存的建筑是清顺治年间的文昌阁,为砖石结构,保存着许多碑刻。其中“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比较珍罕,这通元碑传为丘处机所书。阁前镶有金凤台匾额,门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对,造型古朴,雕工精细。</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铜雀台为三台的主台,台高十丈,楼高五层,有屋百余间。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冰井台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北周时台上建筑被焚。</p><p class="ql-block">人们往往俗称邺城三台为铜雀台遗址,但如今矗立于漳河畔的,却是三台中的金凤台遗址。铜雀台就在金凤台北侧,建筑基址所剩无几,而冰井台早已在泛滥的漳水与兵燹之中湮灭,踪迹难寻。</p> <p class="ql-block">登上五十多级台阶,就到了金凤台的顶端,现在已经开辟为一个小展览馆,内容计较简单,但在邺城遗址实地观看与三台遗址相关的文物,也别有一番滋味。两个厢房还展出了建安文学有关内容,毕竟铜雀台曾为魏晋文化之高地,三曹、蔡文姬、建安七子都与邺城有着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进门的地砖上刻着铜钱,据说寓意财源广进,世代兴盛。</p> <p class="ql-block">铜雀台有两棵高大的槐树,他们见证了铜雀台的历史变迁和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代大槐树向西望去,目光所及就是铜雀台和冰井台遗址所在地。中右方三角状隆起的地方就是铜雀台的台基。现在只能根据史书记载发挥想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