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莫高窟:千年艺术的震撼与荣光

盛世伟业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之上,敦煌莫高窟如同一颗历经千年打磨的璀璨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它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被誉为“大漠里的美术馆”“丝路明珠”“东方艺术明珠” ,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追溯莫高窟的起源,要回到前秦建元二年。彼时,敦煌城外东南是一片流沙瀚海,荒芜寂寥,罕有生命的痕迹。然而,僧人乐僔在游历四方后,于鸣沙山上目睹万道金光,仿若佛祖显灵。这神奇的景象让他坚信是自己虔诚修行的结果,于是毅然决定在此驻足,并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简单的决定,竟开启了一段绵延千年的伟大历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更让莫高窟的声名穿越沙漠,震惊世界。</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凭借宗教、种族、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从一个边远小镇逐渐发展成为毗邻西域诸国的国际都市。城市的繁荣催生了众多世家豪族,他们渴望通过石窟艺术来表达对宗教和世俗生活的热情,彰显家族荣耀与经济实力。于是,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塑造雕像之风盛行。从前秦开始,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朝代,跨越千年时光,莫高窟不断被营建、修缮与扩充。到武周时期,已有“窟室千余” 。如今,窟群全长超1600米,分为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总面积超45000平方米,彩塑超3000尊。石窟内彩塑精美,壁画覆盖四壁及顶部,地面铺设花砖,窟外窟檐、殿堂、栈道相连,形成了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佛教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走进莫高窟,仿佛踏入了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殿堂。这里的形制丰富多样,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各具特色;彩塑题材广泛,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等形态各异,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命力,或慈眉善目,似在诉说慈悲;或庄严肃穆,仿佛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壁画更是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繁杂。尊像画中佛陀、菩萨等单身画像庄严肃穆;佛传故事画叙述着释迦牟尼神化的传奇一生;本生故事画展现着佛陀成佛前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事迹;因缘故事画描绘着佛陀度化众生的奇妙缘分;佛教经变画以佛教经典为蓝本,构建出宏大而奇幻的佛国世界。其中,飞天是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她们身姿轻盈,衣带飘飘,仿佛随时能从壁画中飞出来,带着人们领略千年的风华,展现出西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交融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几大文明在此交汇碰撞,不同语言、文化、宗教的人们在此交流融合。这里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的艺术水平以及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些文物遗存还为研究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考古价值。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历经千年沧桑,虽遭受过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尤其是近代以来,藏经洞文物被西方探险家巧取豪夺,成为我国学术的“伤心史” 。但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莫高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研究。如今,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让这颗艺术明珠得以继续闪耀。</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曾赞美莫高窟:“它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博物馆 ,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 ,又是几大文明的交会点 。它因深厚而沉默 ,也许,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走进莫高窟,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千年文明的厚重与荣光。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守护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