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6.30</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p><p class="ql-block">手机VIVO X100pro拍摄</p> <p class="ql-block">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C”形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龙以淡绿色玉雕琢而成,微泛黄。通体精磨,光泽圆润。背及底部有红褐色沁色,背面沁色面积较大,颜色尤重,且不够光滑,可能是河磨玉的皮壳部分。龙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又似玦。中心环孔由两侧对钻,边缘磨光。背上部钻单孔,孔缘不规则。龙首呈兽首形,双耳直立,短而宽肥,两耳之间从额中到头顶起短棱脊。双目圆而稍鼓,吻部前突,有鼻孔,口略张开。</p><p class="ql-block">这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玦形玉龙。这类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大都十分抽象,探求其原型是一大难题。玦形玉龙的嘴上有多道皱纹,另有一件玉龙甚至表现出獠牙,这些特征与野猪相似,因此有学者们认为其原型为猪,称为“玉猪龙”。后来通过考古发现了多数量、多类型的熊题材,如女神庙出土的泥塑熊下颌残件,牛河梁第二地点积石冢出土的熊下颚骨,还有最新在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发现的彩绘熊首浮雕等。这些实例说明红山人有着祭祀熊、崇拜熊的习俗。学者们又将猪与熊的特征作进一步的细部对比:猪耳宽扁,耳顶端尖;熊耳短而肥厚,耳顶端圆或尖圆。猪眼为梭形;熊眼为圆形。因此,也有学者们称其为“熊龙”。目前,对这类玉龙原型的研究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将其统称为“玦形玉龙”。</p> <p class="ql-block">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有制玉、用玉的深厚根基。红山文化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的高度。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度确立,礼仪活动趋于复杂,进一步促成了中国最早玉礼制系统的形成。玉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和方圆形玉壁为主的玉器组合,构成了红山古国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突出特征,影响远播黄河、长江流域。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开创性意义。</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兴起于西辽河流域,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距今8000至5000年,辽河流域气候暖湿、环境适宜,温带森林与草原交接,成为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社会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红山文化大量继承了本地区文化传统,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因素,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红山社会的复杂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蚌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简形陶罐</p><p class="ql-block">兴隆注文化 (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46号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几何纹陶罐</p><p class="ql-block">赵宝沟文化 (距今约7200-6500年)内蒙古教汉旗赵宝沟遗址出士赤峰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划线纹筒形陶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18号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龙纹陶片</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23号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鹿纹陶尊</p><p class="ql-block">赵宝沟文化 (距今约7200-6500年)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玦形石龙</p><p class="ql-block">左家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石龙以灰白色霏细岩雕刻而成,周身光滑无纹。龙身蜷曲,首尾衔接呈玦形,衔接处雕出未断开的缺口,龙首部雕出双耳、吻部等轮廓,背部有一穿孔,用于系挂。</p><p class="ql-block">尽管它的面部刻画相对模糊,但仍可见立耳和圆眼,其形制风格与红山文化玦形玉龙接近。有研究显示,红山文化玦形玉龙的演变规律是“首尾开口较小、内侧连接向首尾开口较大、不相连接演变”,因此学者们判断此件石龙出现的年代和形态特征均早于红山文化的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龙所属的左家山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并行发展过一段时期。根据出土陶器对比研究,左家山下层文化在受到来自辽西地区文化影响的同时,很可能也把自身的影响输出到了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中。而玦形玉龙在红山文化中一出现便呈现出成熟的状态,因此判断它是在继承左家山下层文化“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1 石核</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3号沟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2 石镞</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3 刮削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辽宁建平马被桥山遗址50号灰坑出士</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4 骨锥</p><p class="ql-block">红文化(更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0年辽宁建平马款桥山遗址25号灰坑出士</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饰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石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至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9-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石锤</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至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3号灰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碗</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52号族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勾连纹陶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0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2号沟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双耳折腹陶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9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8号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红陶钵</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0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25号灰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刀 <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斧</span></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便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江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磨盘、石磨棒</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器座 彩陶双耳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耳罐</p><p class="ql-block">红山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斜口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筒形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出土</p><p class="ql-block">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陶罐汇聚了中、西亚大陆的菱形方格纹、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及红山文化的龙鳞纹,印证了五千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古文化在辽西地区的交流融汇。</p><p class="ql-block">考古分期研究证明,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发展阶段大致平行,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距今6500年前就已开始。越往后越趋频繁,其过程是以红山文化吸收仰韶文化先进因素如彩陶为主。在红山文化早期遗存中已出现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泥质红陶和绘有简单条带的彩陶钵等。到中晚期,彩陶在红山文化大量使用,题材也很多样。这件彩陶罐的纹饰有三大类:勾连花卉纹、龙鳞纹和几何形纹。</p><p class="ql-block">勾连花卉纹是受仰韶文化玫瑰花卉纹直接影响的简化形式;龙鳞纹是红山人吸收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创造出的具有本文化特点的彩陶花纹;几何形花纹多呈棋盘式分布,这类花纹的图案和风格与西亚彩陶相近,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也常有这类几何纹彩陶出土,可能说明红山文化这类几何纹彩陶与西亚有较多联系。</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耳罐</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旧藏</p><p class="ql-block">赤峰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器座 彩网双耳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47号灰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考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人像</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辽宁阜蒙塔尺营子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神人像</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辽宁阜蒙塔尺营子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神人像以灰色燧石雕刻而成,磨制光滑。正面上部中心有阴刻的人面图案,圆眼,长弯眉,山形鼻,窄平口,口的两侧有上下交错的獠牙,并有向外的放射状长尖齿突。双目两侧各有三个近蛇形的“S”纹,其下为八行排列整齐的倒三角纹。下部刻有一道横线。</p><p class="ql-block">这个神面像瞪着大眼,龇出獠牙,其恐怖之态令人惶恐。这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不只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此代表神灵的本体。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人面像的出土数量和种类有很多,学者们将人面像是否带有獠牙作为一个区分依据:带獠牙的称为神面像,不带獠牙的称为人面像。而通过对神面像的传播及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学者们认为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神面像。</p> <p class="ql-block">石雕人面</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 (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8-1991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女神像</p><p class="ql-block">赵宝沟文化 (距今约7200-6500年)1983年河北滦平后台子遗址出土滦平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人像</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6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南湾子北遗址4号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赤峰学院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女神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原件于198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女神像原件于1983年出土于牛河梁女神庙主室西侧。用黄粘土掺草禾塑成,未经烧制。大小接近真人,面部磨光,五官比例和谐。额顶和鬓角塑有箍、带类饰物,双眼以钉状玉石镶嵌,上唇以下齿部有蚌壳质贴物痕迹,嘴唇涂朱。左耳残部可见穿孔,背面残迹显示神像应贴于墙壁上。考古学家苏秉琦称其为“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p><p class="ql-block">与女神像一起出土的还有多件泥塑人像残块,它们都是全身人像的塑件,基本都接近真人尺寸。学者判断它们属于大型塑像群体。头像所象征的女神是群神中的一个。在当时,塑造这类大型人体全身像难度甚大。可见,雕塑技术已形成一定的规范化特点,可能出自专业艺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泥塑乳房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出土</p><p class="ql-block">赤峰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塑人像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29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器盖</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家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塔形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6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二号冢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器为泥质红陶,有红陶衣。双口上端残缺,可见口下起一凸棱。颈部呈椭圆形,颈筒壁下部并联。腹部较鼓,呈覆钵状,腹下部内收,腹面满压窝点纹,再施挂黑彩。腹下出宽裙边,以与束腰相接。束腰以中部方棱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各有4个镂孔,上部镂孔近倒梯形,顶边外弧,下部镂孔为竖长方形。方棱在与镂孔相间部位饰4个小泥饼,饼面压划十字装饰。覆钵状底座的座面绘有4组以平行横线相间的黑彩勾连涡纹带。这件塔形器的残片多发现于冢体北墙中段处,是此类器物中唯一近于通体复原的一件。塔形器一般位于冢体上,从发掘结果看,一个冢体一般只有一件,学者们推测其原位应在冢体顶部。</p> <p class="ql-block">祖先崇拜在西辽河流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红山文化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红山先民将祖先作为偶像崇拜,所制人像材质多样、工艺精湛、大小有别,不仅出现在居住区的房址内,也供奉于神庙、祭坛等礼仪场所。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坐落在规模宏大的人工堆砌台基之上,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群像,为其他遗址所未见。“女神庙”神像地位崇高,由红山社会共有,代表了红山先民共同崇拜的远祖。</p> <p class="ql-block">泥塑仿木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三件仿木建筑构件都为泥质。第一件(图一)面上遗有多处涂朱痕迹。带两侧棱边都显外接痕,其中一边外接痕呈台阶状。背面可见两组成束且较粗的禾草秸秆印痕。第二件(图二)断面可见四层泥,各层泥面上均钻满成排的小圆窝。背面禾草秸秆印痕成束状。第三件(图三)保存有一侧棱边,压窝圆而较深,斜向排列成行,背面有斜行成排的秸秆印痕,与正面压窝方向一致。</p><p class="ql-block">牛河梁女神庙坐落在牛河梁主梁顶部,其本身不建于高台之上,甚至也未建在地面以上,而是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其地下部分超过同时期一般半地穴房址的深度。女神庙的墙体为木骨泥墙,墙面或仿木建筑构件的表面还有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单从建筑规模而言,女神庙并不特别突出,但它的布局组合复杂。女神庙不是一处单体建筑,在主体建筑南侧,还配置有附属的单室。主体建筑的结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可以说,女神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已具宗庙雏形。</p> <p class="ql-block">泥塑熊下颌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泥塑翅膀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泥塑熊鼻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泥塑熊爪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便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波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泥塑鹰爪残件</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便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士</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席地而坐观看影像</p> <p class="ql-block">鼓形玉箍</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号地点一号家1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号地点一号家1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号地点一号家1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镯</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号地点一号家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鳖</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号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两件玉鳖分别出土于墓主的左、右手部位,呈黄绿色。头部形状近于三角形,以起地阳纹和短阴线技法雕出眼睛和嘴巴,纹路较浅,隐约可见。颈部微缩,屈肢,有尾,四肢以较细的阴线雕出,背稍凸起。</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主要集中在牛河梁女神庙周围的各个山冈上,其积石冢的营建过程,一般是先平整山头并垫土,然后用石块砌筑冢的四周。冢内挖有墓圹,圹底砌成石棺。主墓安葬后,在墓顶先封土,后积石,层层叠起,形成半圆形或覆斗形的高大坟丘。积石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墓葬内一般只随葬玉器,极少和基本不随葬陶器和石器,即“唯玉为葬”。陶器一般都置于冢外石阶之上。学者们认为,“唯玉为葬”的积石冢应是当时的社会上层人物,凸显了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玉龟</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玉鸮</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鸮呈淡绿色,质地温润细腻,部分区域可见白沁或自然沁色,表面呈现哑光或油质光泽。玉鸮呈展翅飞翔状,双翅展开,表现出动态张力。这种造型可能模仿了鸮类(猫头鹰)捕猎时的姿态,反映了红山先民对自然生物的细致观察。相较于其他红山玉鸟(如牛河梁遗址的玉凤)的造型,它的翅膀比例较窄且线条简练,体现了红山玉器“以形写神”的抽象化表现手法。这可能与当时玉料切割工艺或图腾象征需求相关。鸮的尾部作扇形展开,与翅膀形成平衡构图,增强了视觉稳定感。</p><p class="ql-block">鸮在红山文化中被视为沟通天地的媒介,玉鸮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暗示其与萨满教仪式的关联。还可能与《山海经》中“鸱鸮司夜”的神话观念存在渊源。同墓地仅少数墓葬随葬玉鸮,表明持有者具有特殊社会地位,或为部落祭司阶层成员。这件玉鸮的考古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揭示了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的早期形态,为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钺、玉兽首端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元宝山遗址集墓葬与祭祀建筑为一体,积石家整体布局北圆南方,家体残存0.4~2米,外砌7层圆形石墙以台阶状层层内收,位于中心的15号墓采用多重阶台式土圹结构,墓室以花岗岩条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1 玉凤</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像皇冠</p> <p class="ql-block">2 斜口筒形玉器</p> <p class="ql-block">3 玉镯</p> <p class="ql-block">4 玉人</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放置在墓主人的腰腹部</p> <p class="ql-block">5 6 玉环</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坠饰</p> <p class="ql-block">玦形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家遗址1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冠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家遗址1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斜口筒形玉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家遗址1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请看下集<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fndui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