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游之八 郎木寺

万水千山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处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p> <p class="ql-block">两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有1000多人,占到郎木寺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p> <p class="ql-block">1958年前,该寺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信教群众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热瓦等地。在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毁。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p> <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此后不断发展,成为阿坝地区格鲁派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1949年前,郎木格尔底寺有大活佛1人,小活佛45人,僧众680人。1986年,因火灾受损而重建。</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建筑,挑起的飞檐。</p> <p class="ql-block">拉萨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巴坚参桑格创建此寺。1958年时,有19个活佛,594名僧人,11个属寺,分布于甘肃的碌曲,夏河、迭部等县,四川若尔盖县、阿坝县也有分布。1981年郎木赛赤寺批准开放复建。寺院占地面积约为2600亩,主要有大经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以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著称,其独特的高原丹霞地貌、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群和多元文化交融景观,构成了‘东方小瑞士’的核心魅力。</p> <p class="ql-block">“梵天净土郎木寺,户户尽是红衣人”‌:这句广为流传的描述,生动展现了郎木寺作为藏传佛教圣地的独特风貌,红衣僧侣与纯净自然的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众多描述中,‌最广为流传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这是世间最后一处没有喧嚣的地方,也是灵魂深处最纯净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通过“梵天净土”与“灵魂休憩”的意象,精准概括了郎木寺作为藏地文化圣地的精神内核,既体现其地理环境的空灵特质,又呼应游客寻求心灵宁静的深层需求。‌‌</p> <p class="ql-block">红墙金顶的寺院群落与苍松翠柏相映,宛如跌落人间的佛国拼图"‌,金瓦反射的日光与雪山草甸形成强烈视觉张力。‌‌</p> <p class="ql-block">甘肃境内寺院以鎏金屋顶闻名,采用藏式梁架结构与暗窗设计,兼具防风沙功能与装饰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您相遇”‌——体现藏传佛教对相遇与缘分的虔诚,源自仓央嘉措诗歌的变体。‌‌</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转动着千年祈愿,羌姆跳神面具下跃动着护法神的呼吸,诵经声与清真寺唤礼声在山谷中共鸣"‌,诠释着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文明共生的奇迹。‌‌寺院自塔里有最大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清晨薄雾与炊烟交织,阳光穿透山缝为藏式建筑镀上金辉,恍若世外桃源的帷幕轻启"‌,光影在3000米海拔的蓝天背景下雕刻出立体画卷。‌‌白龙江上一块踏石板即为川甘两省分界,游客可实现「一步跨省」的独特体验。‌‌</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表达对信仰的纯粹追求,超越功利性祈愿。‌‌‌</p><p class="ql-block">“无言的感动已沁湿了心眼,千里的跋涉只为看您一眼”‌——朝圣者对信仰力量的直观表达。‌‌</p> <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组成的红色岩壁在阳光下呈现赤金色,与绿色植被形成强烈色彩反差,被西方传教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浓缩版。‌‌</p> <p class="ql-block">发源于郎木寺的白龙江(实为溪流)贯穿小镇,两岸分布着格桑花草原与原始森林,春季野花遍野,秋季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商铺招牌采用汉、藏、英三语标识,藏式茶馆与精品咖啡馆相邻而设。‌‌</p> <p class="ql-block">‌宗教共生现象‌:200米范围内共存藏传佛教寺院与伊斯兰教清真寺,转经筒转动声与清真寺唤礼声和谐共鸣。‌‌</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清同治四年(1865年),甘肃临夏6名回族商人至郎木寺区域经商,并与当地藏族人通婚,随着人口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巷,藏语称“甲科村”。因信仰伊斯兰教,遂建成礼拜点,延请阿訇开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甲科村开始建清真寺。1980年若尔盖县委县政府批准修复清真寺,该寺正堂可容纳300人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另一个大门。</p> <p class="ql-block">‌“佛已在心里,一念便是万年”‌——强调内心顿悟的永恒性,常见于郎木寺朝圣者的感悟。‌‌‌</p><p class="ql-block">“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引自《心经》,体现郎木寺宗教活动的哲学内核。‌‌</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累了,郎木寺永远是你的归宿”‌——传递其作为心灵休憩之地的精神意义。‌‌</p><p class="ql-block">晚上住宿的郎木寺酒店,晚餐在小马哥饭店吃了菌菇牦牛肉火锅,味道鲜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