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星尘 美篇号:7283996 图片: 网络(致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三尺讲台已三十多年,见过无数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也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读罢宋桂杰老师的《凌厉·温柔·和蔼》一文,心中感慨万千,忍不住也想谈谈自己对这三种教师特质的理解与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凌厉,是教育教学的原则不容侵蚀的界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凌厉,并非盛气凌人,而是当底线被挑战、秩序被扰乱时,那道清晰、坚定、不容置疑的“止步线”。它关乎课堂的尊严,更关乎规则意识的塑造。</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次古文讲读课,后排几个男生因一句俏皮话窃笑不已,声音渐大,引得周围同学侧目,课堂氛围眼看就要滑向散漫。我停下讲解,目光如探照灯般精准地投向那片区域,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课堂是思想的殿堂,不是喧哗的集市。尊重他人听讲的权利,是底线。” 瞬间的寂静里,那凌厉的眼神让嬉笑凝固,课堂秩序迅速回归正轨。</p><p class="ql-block">另一次,批改作业时发现两份阅读训练题答案几乎一字不差,连错误点竟如出一辙。面对两位心虚的学生,我没有在班上当众发难,而是课后单独将他们留下,将两份作业并排摊开,语气沉静而有力:“学习可以讨论,但思考必须独立。抄袭,是对自己学习机会的浪费,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请用自己的笔迹和思考,重新完成。” 那一刻的“凌厉”,是斩断侥幸与散漫的利刃,是守护学习净土与规则意识的界碑。它源于责任,指向未来——让学生明白,有些界限,如同堤坝,维系着集体前行的航道,不容冲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温柔,是同行者手中的提灯与扶助的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场域里的温柔,常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存在于众多同仁的身影中,是困境中的一束光,是跌倒时伸出的那只温暖而坚定的手。</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处理学生“早恋”风波的方式令我印象深刻。面对被“情书”困扰、成绩下滑的女孩,她没有说教或指责,而是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像朋友般分享了自己少女时代关于“好感”的困惑与成长感悟。“青春的心动很美,像初春的花蕾,”她轻声说,“但不必急着让它承担太多风雨。保护好它,也保护好自己前行的脚步,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去安放这份美好。” 这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与温柔的引导,像一双无形的手,稳稳托住了女孩迷茫的心。</p><p class="ql-block">李老师则把温柔倾注在细微处:学生生病请假归来,她总是不动声色地在放学后抽出时间,在洒满夕阳的办公室里,轻声细语地帮他把落下的功课一点点补上,手边常备着一杯温水。</p><p class="ql-block">张老师面对家境困难的学生,会在寒冷的清晨“碰巧”多带一份热腾腾的早餐,自然地递过去:“帮老师个忙,这个买多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同仁们的温柔,是“看见”的艺术——看见成长中的脆弱、困境下的无助,并以最熨帖的方式,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孩子,我在这里,你不必独自面对风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和蔼,是消融距离的暖阳与平等的圆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蔼,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与粘合剂,它让讲台不再冰冷,让“老师”这个称呼带上温度。它意味着放下身段,以真诚的“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课间十分钟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会被一群学生围着,兴致盎然地听他们争论最新的流行偶像,甚至能准确叫出几个当红明星的名字。“哎,你们觉得他新专辑里哪首歌最有态度?” 她饶有兴致地加入讨论,那份真诚的好奇瞬间拉近了距离。</p><p class="ql-block">钱老师的和蔼则带着自嘲的幽默。一次板书时不小心写了个错别字,被学生指出后,他非但不恼,反而哈哈一笑,夸张地拍了下脑门:“哎呀,瞧我这‘钱’字招牌差点砸了!多谢小侦探火眼金睛,不然我可要‘误人子弟’喽!” 这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自嘲,瞬间化解了尴尬,课堂气氛反而更加轻松活跃。</p><p class="ql-block">孙老师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天冷时看到衣衫单薄的学生,会自然地提醒:“明天降温,记得加件厚外套,别学老师年轻时要风度不要温度,现在老寒腿可遭罪咯。”</p><p class="ql-block"> 这份和蔼,如冬日暖阳,消融了年龄与身份的坚冰,让学生敢于在你面前展露真实的喜怒哀乐、困惑与小小的“狡黠”。当他们自然地把你写进周记、写进作文,那不仅是对知识的感念,更是对一位走进他们青春、值得信赖的“重要他人”的无声告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结语:刚柔并济,方为育人之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一场关乎心灵的漫长耕耘。一味凌厉,易成寒冰,冻僵探索的热情;仅有温柔和蔼,恐失筋骨,难塑挺拔的灵魂。“凌厉”如剑,守护底线,廓清迷雾;“温柔”若水,润泽心田,唤醒潜能;“和蔼”似光,消融隔阂,温暖旅程。这三重奏,并非割裂的乐章,而是万千师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应时而动、自然流淌的生命智慧。</p><p class="ql-block">为师者,不必苛求自己成为完美融合的典范。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挑战中,葆有一份清醒的自觉:何时需亮出原则的锋芒,斩断歧路;何时该倾注理解的暖流,滋养希望;又何时应展露平易的笑容,搭建心灵相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宋老师说得好:“一个优秀的教师,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切换这三种特质。”因为优秀教师懂得:只有在这“刚”与“柔”、“严”与“慈”的张力与平衡之间,教师灵活地切换妥善地处理,教育的艺术才能得以彰显,生命的成长才能得以被温柔而坚定地托举。</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以这多面的“爱”与“责任”,在孩子们青春的画卷上,留下温暖而明亮的印记,陪伴他们走向更辽阔的远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