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华——巾帼英雄 时代楷模》汪 凯 著

心海中的孤雁

<p class="ql-block">汪荣华——巾帼英雄 时代楷模</p><p class="ql-block"> 汪 凯</p> <p class="ql-block">汪荣华: 巾帼英雄 时代楷模</p><p class="ql-block">安徽六安人,1917.02.04~2008.05.27日</p><p class="ql-block">简历</p> <p class="ql-block"> 1917.02.04日,女,出生于安徽六安县郝家集(今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郝家集)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汪氏93世,承德堂人。 </p><p class="ql-block"> 1930年,年仅13岁受姑夫冯先卓的影响就参加了革命,加入少年先锋队,立志要为天下劳苦大众谋求翻身解放。 </p><p class="ql-block"> 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入英山县委负责青年妇女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2年秋,出席皖西北道委青年团代表大会,会后派到五区石头嘴从事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1932.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34..04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随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雪山,三次穿过草地,集宣传员、战斗员、救护员于一身,经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6月,党中央派朱德、刘伯承、林伯渠前往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慰问将士,汪荣华初见川中名将刘伯承。8月初,红一、四方面军编成左、右两路,沿草地继续北上,汪荣华被编入川陕省委组织的地方工作队随左路军行动。由于张国焘拒绝北上,左路军要南下川康,不得不二过草地。二过草地比一过草地更艰难。草地上有悲怆的史诗,也有英雄的爱情。第一次过草地时,刘伯承看到汪荣华脸色蜡黄,步履艰难,让警卫员牵过马来说:“骑上吧!”可汪荣华坚决谢绝,依然情绪饱满地跟着红军大队坚定地走下去。汪荣华的坚韧和顽强打动了刘伯承,到了宿营地,刘伯承用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汪荣华的爱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到了7月初,在成县曲子镇张式咏家简陋的土屋内结为伉俪。</p> <p class="ql-block"> 1936.12月,在延安军委四局工作时转为正式中共正式党员。 </p><p class="ql-block"> 1937.0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38.07月,奔赴抗战前线,先后担任129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4.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p><p class="ql-block"> 1945.12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 </p><p class="ql-block"> 1950.0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 </p><p class="ql-block"> 1951.0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培训班学习。 </p><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7.0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尽职尽责,克服困难,身先士卒,平易近人,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大家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1960.12月,任刘伯承同志秘书。协助处理大量文电的同时,精心照顾刘伯承元帅的日常生活。 </p><p class="ql-block"> 1973.05月,刘伯承重病住院,治疗失误,身体每况愈下,此后十三年,刘伯承元帅一直离不开汪荣华,尤其是最后七年,刘伯承丧失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是由汪荣华细心照顾和精心护理,夫妻感情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1978.0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提出很多有益建议。</p><p class="ql-block"> 1985.12月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p><p class="ql-block"> 1986.10.07日,丈夫刘伯承元帅逝世。 </p><p class="ql-block"> 1988.0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p><p class="ql-block"> 2008.05.27日17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p><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28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将军岭上庄严肃穆,刘伯承同志和夫人汪荣华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将军岭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举行。</p> <p class="ql-block">  主要成就 </p><p class="ql-block"> 汪荣华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她与丈夫刘伯承元帅一起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巾帼英雄与时代楷模。</p><p class="ql-block"> 纵观汪荣华同志的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坦诚,顾全大局,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服从人民的需要,个人得失,从不计较。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保持真诚,笃定前行。岁月静好,旖旎风景。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春去秋来,时序变迁。守拙抱朴,初心不变。即使后来成了元帅夫人,依然保持着勤俭的习惯,骨子里有着农家女儿的质朴与坚贞,抵御各种诱惑,不像某些贵妇人那样时位移人,逐渐地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盛气欺凌,脱离人民,搔首弄姿,鱼肉百姓,过起妖冶与奢靡的生活,一身珠光宝气,穿金戴银,宝马雕车,一掷千金。</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家是出名的“清水衙门”,夫妻二人的工资养活六个孩子,还要供养两位老人。暖气烧不热,荣华自己烧水洗。洗头水夫妻二人共用。生活紧张,汪荣华在大白菜收获的季节,经常去周围的菜地,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叶子喂鸡下蛋,来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改善生活,这就是我们开国元帅的夫人。勤是传家宝,时刻收藏好;俭是持家宝,生活显神效。勤俭宝中宝,美德莫丢掉。克勤于邦,立俭于家。以勤养志,以俭养德。勤俭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之花;勤俭如雨露,能让富有土地结出智慧之果。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力量,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一种忧患意识,一种持续发展,一种成果珍惜。而某些贵妇人的奢华则是一种显摆,是一种虚荣,是一种浪费,是一种犯罪。两相比较,一个璞石外表,金玉其里;一个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前者千秋传承,后者风吹一时。</p> <p class="ql-block">  本不富裕的汪荣华,在改革开放后,还自己掏腰包捐款五十万,为家乡修建一座桥,可惜让当地官员先给花掉了,她捐款后还两次骑着老水牛过河回娘家。二零零五年发洪水,娘家老房子倒掉了,地方政府要把她已经破烂不堪的旧宅重新建起来,都被汪荣华同志拒绝了,宁愿自己掏腰包,也不浪费国家的一分钱!这与某些高官,出名了就要翻新或重建故宅,造个展览馆或什么纪念园,占用大量土地,耗费大量的国有资金,挥金如土、毫不吝惜的人,又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有些人,想不朽却速朽,有些人不想留名却名垂青史。草本就是草本,木本就是木本。小草想跟大树比高,那是痴心妄想!汪荣华这样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人,永远是人民心中永不凋谢的大树,扎根在大家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她与刘伯承元帅的爱情也是足以传承千年的佳话,让多少人羡慕!。他俩相识于长征路上,相爱于炮火声中,长征的考验,坚定的信念,革命的艰辛,相似的命运,心灵的契合,感情的投缘,尽管年龄相差二十五岁,但最终却让他俩走到了一起,结为伉俪,最终成为患难与共的夫妻。他们的爱情经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在简朴的土房里结合在一起,携手陪伴了半个多世纪。长征见证了他俩的爱情,也证明了他俩的爱情!1936年10月低,婚后两个人在战斗中同时负伤。刘伯承在红羊坊被国民党的飞机炸伤了,臀部流血,汪荣华不顾自己小腿受伤流血的情况下,趁天黑敲门,求老乡帮忙救助,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第二天一大早就追赶部队。一路走来,一路懂得。一路风雨,一路陪伴。走着走着,走进心里,走过了更漫长的爱情长征。值得感人的是汪荣华精心护理生病中的刘伯承元帅二十多年,特便是最后十三年,刘伯承元帅瘫痪在床,一刻也离不开他的夫人,尤其是最后七年,刘伯承元帅丧失思维和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的情况下,悉心照顾,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个中滋味,只有本人能体会,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脸上的皱纹增添了许多,鬓发也花白了。如果没有汪荣华的悉心照料,刘伯承元帅的身体也不会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更不会活到九十四岁才去世。汪荣华为家庭付出也很多,在部队面临遣返时,她带头复员做起家庭主妇,默默支持刘伯承的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只读过两年书的汪荣华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更成了刘伯承不可缺少的帮手。在刘伯承书写《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要著作的时候,汪荣华担当秘书,全面协助。</p> <p class="ql-block">  汪荣华同志党性观念强,敢于坚持原则,为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一生保持着一名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汪荣华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直是生活在大别山贫困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因为有汪荣华的关系而得到特殊照顾。他们也曾提出过一些要求,但只要与政策不合,都没有答应。即使让家人觉得她“绝情”,违背政策的事一点不迁就。一九七三年,娘家共爹堂弟汪发全当兵入伍了,汪荣华听了很高兴,部队是个大熔炉很能锻炼人,心里很高兴。多次去信要求堂弟在部队好好干,努力工作,但要保守一个秘密,不能跟任何人透漏自己是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的堂弟,直到汪发全在部队退伍,全连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种关系。这跟今天的某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不知某些人的心中汗颜不汗颜,也许某些人皮厚腹中银,丧失了廉耻之心,不知道汗颜了!</p> <p class="ql-block">  正当中国青年流行“出国留学”时,有人建议他的小儿子一起去留学,并答应帮他办好手续。汪荣华严肃告诉儿子:“当年你父亲前往苏联,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建设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为了寻求革命的真理才出国的。如果抱着个人目的出国,就很难学到真本领,况且我们自己的国家同样也能造就人才。”汪荣华说服了儿子,一直刻苦自勉,终于学有所成。长子刘太行哈军工毕业,退休时是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长女刘弥群是空军司令部业务部门干部,多次立功,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次女刘解先是北京总后勤部的军医。三女刘燕翎是解放军总医院的军医。次子刘阿蒙在军事机关当高级参谋。幼子刘太迟是空军装备部副部长。汪荣华跟刘伯承生有七个儿女,除了第一个孩子在延安被特务谋害外,其余六个子女都有机会和条件出国镀金,他们却没有一个出国。我不知道,当今的那些热衷于出国的人们,看到这里,该作何感想! </p><p class="ql-block"> 汪荣华同志,炳彪千秋!在革命战争年代,她是忠贞于革命事业的杰出的巾帼英雄!在和平建设时期,她是无愧于真正共产党人称号的真正的时代楷模!她和刘伯承元帅,人民只有膜拜,从心底敬佩!他们活在人民心中,与人民同命运同呼吸,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