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在农村不仅有艰辛的劳作,简陋的生活,农活的学习,关中的故事,老乡的关怀,在生活中还会有许多心酸的有趣的故事。“上山下乡”系列之十就做个趣事专辑。</p> <p class="ql-block"> 一、娶媳妇。农村娶个媳妇不容易,家里条件好些,或者出去当兵的人,定亲娶媳妇相对容易,那些家里弟兄多、贫困的就比较困难。亲见亲历后我对农村换亲很理解,尽管它不人性很残忍,可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烟火,实属无奈。</p><p class="ql-block"> 我们队上有一个“花痴”,作为一个没了妈家中无女人,大(关中人把爸叫“大”da二声)腿瘸有病的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二个兄弟,找个媳妇非常困难。终于说了一个媳妇满心喜欢,不久又黄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神经有点受挫,常常见了姑娘、媳妇就痴痴的看,痴痴的笑,大家就把他叫“花痴”。</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个“花痴”人很好,干活从不偷懒,也没有不良的行为,村里的媳妇们就常拿他开玩笑,今天这个说要把表妹说给他做媳妇,明天那个说要把娘家姑娘说给他做媳妇,他就高兴的帮她们干活,最后自然是毫无希望,他骂骂咧咧媳妇们哈哈一笑,下次说给他介绍媳妇,他还信以为真还认认真真的帮着干活。</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村里的媳妇不是耍弄他,也不是要沾他的便宜,因为这样就会让他高兴一阵子,日子就不会那么绝望。在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嬉笑怒骂,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品,就像喝一碗难咽的苦药,时而添一点其他的味,心中就不那么苦了。</p> <p class="ql-block">农村结婚要吃流水席</p> <p class="ql-block"> 二、上茅厕。我插队时的关中农村没有茅厕,解手就在猪圈,迈过土围墙跨进猪圈,在满是猪粪和泥浆的圈里,找个干点的地方解决。人进猪圈,猪就会凑过来,所以解手需要拿根棍赶猪。我很害怕,不敢去猪圈,每次要解手都会跑回知青点。我们知青的茅厕是挖一个大坑,屎尿排泄到坑里,然后用挖出的土盖住,即可以减少苍蝇又能沤肥。</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在老乡家串门,忽然屋后传来娃的哭叫声,赶快随老乡赶出去,只见猪圈里一个五六岁的男娃光着屁股,身上沾满猪粪,手里拿着根棍,一边哭一边挥舞。原来他自己爬进猪圈拉屎,用瓦片擦屁股时放下棍子,那个瞬间一只猪窜过来吃屎,几十斤重的猪把五六岁的娃娃拱倒了。老乡一边骂一边用棍子抽打了几下猪,然后把娃拉出猪圈,给娃冲洗换衣服。那时我知道了,猪饿了会吃人屎!</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猪圈里都是烂泥猪粪</p> <p class="ql-block"> 三、起粪肥。现在种地都使用化肥,过去化肥紧缺而且很贵,种地的肥料大都是人粪、猪粪、羊粪与土、叶、根掺在一起沤的肥料。</p><p class="ql-block"> 这种原生态的肥料又脏又臭也很费时费事,先要把各家的各种肥料收集到生产队挖好的大粪坑旁,然后一层粪一层土、叶、根、水撒在坑里,最上面再盖上厚厚的一层土封严实,开始沤肥,不同的季节温度,沤制的时间不同。</p> <p class="ql-block"> 肥沤制好就要挖出来打散,一车车运到地里,给庄家施肥。起粪打粪是个又脏又臭的活,没人喜欢干,可是我喜欢。不仅可以同男社员干活听他们说古道今,更可以避开我最害怕的给棉花捉虫。</p><p class="ql-block"> 站在粪坑里的人将肥料一掀一掀挖起来,我们笑称“切糕”。挖粪的人把一掀一掀的粪铲到打粪人跟前叫“分餐”。那时“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起粪又怎可以戴口罩。挖粪的人站在粪坑里脚下是粪,打粪的人将粪打碎粪渣灌满鞋子,大家谁都不嫌谁臭,闻惯了也就习惯了。集体劳动说说笑笑充满欢乐,艰苦的日子也变的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过去都是用农家肥种庄稼</p> <p class="ql-block"> 四、压饸烙(hele)。饸烙面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是用荞麦面或者高粱面做的特色面条。做饸饹面有专门的工具——饸饹床子,一种用木头做的,可以架在锅上,下面有个带洞眼的圆槽,上面一根带一块木头可以压面的杠杆。压饸饹面先把饸饹床子架在锅的正上方,将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放在饸饹床子下面带眼的圆槽里,然后坐在杠杆上面,一下一下压,直接把面挤压成长条并煮入锅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农村吃饸饹面是改善伙食,不是经常吃,有空才能做,吃饸饹面大人小娃都很开心。村民谁家吃饸饹面常常会叫上我们知青,我们就帮着烧锅、压饸饹面,一则是不能白吃要帮忙,二则更是好玩,大家就抢着干或者轮流每个人坐在杠杆上压几下。</p> <p class="ql-block"> 一次吃饸饹面,女主和好荞麦面,我们有拉风箱烧锅的,有压饸饹面的。轮到我时,我坐在饸饹床子上,像压跷跷板一样一起一落,从床子里挤出的面条就直接落到锅里。正压的开心,不知为什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我竟然放了一个很响的屁。这下炸锅了,这是不恭不敬,这是辱没大家,所有人都喊叫了起来,我羞愧的站在一边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听见喊叫,家里的老者,一位我总听他说古道今的老农走过来,问明原委,看了看锅里的饸饹面,笑嘻嘻的说:今儿这饸饹面是丽村创造的“响屁面”,额(关中话“我”)要尝一下,给额多调点辣子多加点醋水,一定美得很。一句智慧幽默的话,化解了矛盾,化解了尴尬,让大家埋怨的眼神瞬间变成了月光。</p> <p class="ql-block">压饸饹的饸饹床子</p> <p class="ql-block"> 五、唱秦腔。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机械化很少,耕地多是牛在前面拉着犁,人扶着犁跟在后面,扶犁是技术活,多是老农操作。我喜欢跟着老农干活,常被队长派去跟随,我最享受的是听老农一边犁地一边吼秦腔“手提馍布袋心欢畅……”。相比剧院里配着震耳欲聋的铜器(乐器)听秦腔,我更喜欢听老农的清唱,老农扯着沙哑的嗓子吼出来的秦腔,把秦腔高亢悲凉、粗狂豪放的特点展现的淋漓至尽。</p> <p class="ql-block"> 老农唱秦腔,经常扯着嗓子唱的脸孔涨的通红,脖子青筋暴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有时候是唱几句戏词,有时候是根据某个曲牌现编词抒发当时的心情,常常这块地犁地的老农唱二句,那块地犁地的老农接着唱二句。老农犁地时唱秦腔很随意,就像陕北人唱民歌张口就来,不论好坏高兴就好。</span>有一次一个老农沙哑的嗓子吼秦腔,吼到最后扯的嗓子干咳,引来其他老农一阵嘲笑,然后大家赛着拼命扯着嗓子唱,结果都干咳起来。在一片笑声中,生活中的艰辛、苦难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边犁地边唱秦腔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农村生活贫困、艰辛,但不乏趣味欢乐有滋有味,“上山下乡”二年,我学会了在困苦中寻找快乐,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既然生活酸辣苦甜咸五味杂陈,就要喜怒哀愁欢通通接受,就要咬牙坚持步步向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的美篇就写到这里,十篇也是沧海一粟。写出来是为记录自己的曾经,也为让小姑娘能比较形象的知道“上山下乡”,至于更深层次的,待她长大自己去了解。</p><p class="ql-block"> 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有1700—2000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经历过就会侵入肺腑,就不会忘记。当年的知青如今都已年老,我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青春无悔”,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也是共和国不可以遗忘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