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内河游轮之旅-阿姆斯特丹掠影(一)

大威

<p class="ql-block">大清早起床后发现,我们乘坐的船已进入了阿姆斯特丹 - 莱茵运河(Amsterdam - Rijnkanaal)。此时,整个运河上空被一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薄雾</span>笼罩着,两岸的景致也处在朦胧中。这条运河全长约72公里,1931年至1952年期间开凿,1965年至1981年进行了扩宽。它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向东南方向穿过乌得勒支,在蒂尔附近连接到莱茵河(在荷兰境内称为瓦尔河)。途中在维克比杜尔斯泰德与莱茵河的莱克支流相交,还有一条分支莱克运河通向新盖因附近的莱克河。这条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人工水道之一,年均有10万艘船只通过,是荷兰及欧洲重要的货运通道,对荷兰经济发展,特别是阿姆斯特丹港的货物运输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贸易往来和工业发展。这条运河宽度达70米,有四座船闸,可容纳排水量4300吨的船只航行。</p> <p class="ql-block">大清早,就可以看到在运河上航行的船只,可见其繁忙程度。</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 - 莱茵运河边的典型荷兰田园风光牧场。这里水草丰美,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也体现了当地人依水而居、以牧为业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兰传统农牧业文化。照片中展示的画面也是</span>荷兰乡村慢生活与独特田园美学的缩影。畜牧业及奶制品是荷兰农业最重要部分,荷兰也是重要乳制品出口国,超7成产品出口欧盟,供应欧盟约8成牛奶需求,凭借优质奶源、工艺,在全球乳业有“乳业王国”地位,其荷斯坦乳牛、乳制品质量与管理模式,也被多国借鉴 。</p> <p class="ql-block">耸立在运河边不远处的大风车,它是荷兰的标志性建筑。大风车的深褐色外观搭配黄色结构,高大且带有传统荷兰风车的造型特征,是当地利用风力、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大风车前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蜿蜒的水道穿插在</span>广袤翠绿的草地上,呈现出荷兰低地牧场特有的水网与绿野交织的景致 。</p> <p class="ql-block">跨越阿姆斯特丹 - 莱茵运河上造型各异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前面不远就是我们这次欧洲内河游轮的终点-阿姆斯特丹港</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阿姆斯特丹港时,岸边的色彩多样的建筑错落,红、棕、橙等色调的楼房,窗户整齐排列,有的外墙简约现代,有的带着岁月痕迹。沿河岸的绿树枝叶繁茂,充满生机。水面上不时有帆船驶过,尽显阿姆斯特丹港独特的水岸风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过运河进入阿姆斯特丹港的最后一座跨河大桥,过了这座桥我们乘坐的船就要靠码头了。</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的上层甲板眺望位于阿姆斯特丹港湾对岸的现代都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船停泊位置的不远处就是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兰的首都,也是这个国家的最大城市。它宛如一颗镶嵌在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是在12世纪晚期的一座小渔村发展而来,渔村的名字为Amstel dam。在17世纪“黄金时代”,它成为重要港口、金融和钻石交易中心。这座城市历经辉煌、破坏与世界大战,是荷兰历史的缩影。阿姆斯特丹也是水城的典范,运河如城市脉络,蜿蜒穿梭于大街小巷。阿姆斯特尔河等水系勾勒出“北方威尼斯”的景致。城区中的运河网也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点。沿河的建筑风格多样,现代高楼与历史建筑共存。自行车流是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阿姆斯特丹人骑行穿梭在狭窄巷道或开阔广场,诠释低碳生活哲学,也让城市节奏多了份悠然。作为多元文化熔炉,阿姆斯特丹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纳着世界各地的人,</span>邀请世人探寻它水韵、艺术、多元交融的独特灵魂。</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乘坐船停泊的码头,用完午餐后,我们将从这里下船,登上游轮公司安排的阿姆斯特丹运河游船去游览运河两岸景观。</p> <p class="ql-block">上了运河游船后不久,我们的船就进入了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网。</p> <p class="ql-block">乘船游览阿姆斯特丹运河是大部分游人的选项之一,所以可以看到许多各式各样穿梭在运河上的观光船。</p> <p class="ql-block">一艘游船正在从跨越运河的蓝桥下驶过。这座跨越运河的蓝桥(Blauwbrug)建筑风格典雅,桥身装饰精美,立柱上有华丽灯柱,兼具实用与美观。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座桥以其独特的华丽造型与运河、游船共同构成阿姆斯特丹特有的水城景致。</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桥,多为砖石结构,古朴厚重。有单拱、多拱造型,拱洞流畅自然,适配运河水流。桥栏简约,常停自行车,添生活气息。与两岸色彩斑斓的建筑、葱郁绿树相融,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或清新、或复古的景致,是水城独特标识,串联起城市的历史与日常通行,每座桥都似时光切片,诉说着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故事 。</p> <p class="ql-block">停靠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被色彩缤纷的花卉装点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城市运河网上有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游船,它们可以让游运河的人有不同选项。</p> <p class="ql-block">有时游船为了穿越桥洞还得“礼让”,正像我们乘坐的游船要等另外一艘游船过了桥洞后,才能驶过桥洞。</p> <p class="ql-block">这两艘停靠在运河边的游船看上去好像可能可以提供住宿</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游船正在从一座桥洞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位于运河边上的西方教会教堂(Westerkerk),它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尖顶高度达85米。教堂的建筑风格为文艺复兴风格,由亨德里克·德·凯泽(Hendrick de Keyser)设计,按双希腊十字平面规划,由其子彼得建造。塔楼顶部有来自阿姆斯特丹市徽的奥地利帝国皇冠(148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添加),2006年其圆顶原本的蓝色被修复(此前1906年为庆祝伦勃朗诞辰400周年被漆成金黄色,持续百年)。教堂主体结合砖、石等材料,外观庄重,内部空间具有历史厚重感,还设有独特的管风琴,其建筑细节体现文艺复兴风格对对称、比例及装饰性的追求,与周边城市景观和谐相融,成为阿姆斯特丹标志性建筑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方教会教堂</span>是阿姆斯特丹新教徒最早建造的重要教堂之一,如今仍是荷兰最大的新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在游船蜿蜒穿梭于大街小巷间的运河时,常可以看到17世纪风格的山形墙房屋错落地排列在运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游船准备通过船闸。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船闸可在涨潮等海水倒灌风险高时关闭,阻挡海水涌入,保护城市水利环境、建筑及居民生活,因阿姆斯特丹的平均海拔仅2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过了运河上的船闸后,我们乘坐的游船就进入了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前面的运河段。</p> <p class="ql-block">穿越运河上的两座桥后,我们乘坐的游船又回到启航时的码头,这样我们乘船在运河上兜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这个短视频记录下一部分乘游船游运河的景致。结束了运河游船游后,我们又开始徒步游阿姆斯特丹主城区。</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海上皇宫(Sea Palace),它是一座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建筑,为中式多层楼阁样式,绿瓦红檐,装饰有大肚弥勒佛形象,融合东方美学。这座建在水上的楼阁建筑,是当地知名的中餐厅。它能让食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欣赏运河风光,成为阿姆斯特丹多元文化与独特建筑景观融合的代表,展现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奇妙魅力。</p> <p class="ql-block">离开游船码头后,我们首先步行来到姆斯特丹中央车站(Amsterdam Centraal Station)对面的桥上,欣赏这座具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雄伟建筑。这座建筑外观华丽,红砖搭配石材装饰,尖塔、拱窗等元素彰显复古与精致,体现荷兰19世纪末对历史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它自1889年启用,历经发展,既是交通枢纽,又承载城市文化,见证岁月变迁,如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在河畔诉说着阿姆斯特丹的过去与现在。它的功能与造型艺术及其历史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Damrak大街上熙熙攘攘的游人。这条大街是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极具活力与特色的街道,它南北走向,连接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和水坝广场,其部分由填没运河形成。从中央车站出来,沿着这条大街向南可开启游览,一路串联水坝广场、阿姆斯特丹王宫等景点,沿途能欣赏风格各异建筑,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比如有古老砖石建筑搭配彩色装饰,体现阿姆斯特丹建筑韵味。</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位于Damrak大街旁的塔楼是阿姆斯特丹的老股票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也叫荷兰证券交易所)建筑的一部分。这座建筑是由荷兰“现代建筑之父”亨德里克·佩特鲁斯·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设计,于1903年建成。建筑外观有不同大小的山墙、尖塔和钟塔,呼应荷兰哥特建筑风格,又融入创新元素。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活动可追溯到17世纪初,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为筹资发行股票,推动了证券交易需求,1609年诞生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股票交易场所(早期形式),是现代证券市场开端。这座建筑见证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历史,是城市金融文化相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如今,老股票交易所建筑不再承担证券交易功能,转型为举办音乐会、会议、现代艺术与设计展览的场所,成阿姆斯特丹文化地标与旅游景点,延续历史价值同时注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沿街的建筑,它的外立面以深色石材、砖块为主,搭配绿色立柱,呈现出荷兰近代建筑融合历史与装饰性的风格。建筑底层有几座人物雕像,从外观风格推测可能是与阿姆斯特丹历史、文化或商业发展相关的人物。这些雕塑像用于纪念、装饰,彰显建筑与城市历史的关联,传递文化传承 。</p> <p class="ql-block">一条连接Damrak大街的小巷子-De Beurspassage。它建筑物内那段的拱形天花板由彩色马赛克拼贴,绘有齿轮、植物等图案,融合复古与奇幻风格,搭配金色吊灯,营造华丽且浪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水坝广场砖石地面上停满了鸽群。水坝广场(Dam Square)是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标志性广场,堪称城市“心脏”。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270年,因阿姆斯特丹第一条运河与首个水坝在此修建而得名 。这座广场是城市政治与商业中心,见证诸多政治骚动,如挑衅运动、反越战等。如今是繁荣商业区与人潮聚集处,也是阿姆斯特丹历史发源地,承载城市发展记忆。这座广场大致像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约100米,地面砖石铺就,鸽群穿梭,街头艺人表演丰富,游客拍照、休憩,氛围热闹又闲适,是感受城市活力与烟火气的好去处 。</p> <p class="ql-block">位于水坝广场西侧的阿姆斯特丹王宫。这座王宫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由雅克布·范·坎彭设计,1648年动工。因地质原因,它用了超过1.3万根木桩为地基,石材建造主体。外观严整方正,立面有精美雕刻,主三角墙浮雕展现阿姆斯特丹“海洋统治者”地位;内部装饰华丽,名家画作遍布,保留法兰西第一帝国风格家具,中央大厅挑高27米,地面嵌星象图,穹顶有《阿姆斯特丹的胜利》壁画。1808年法国占领时,路易·波拿巴将其改为住所,后成王宫,现作为皇室外事接待和新王继位仪式场所。王宫大厅上方“支撑地球”的阿特拉斯雕像,彰显荷兰鼎盛时期地位 。</p> <p class="ql-block">水坝广场南端的阿姆斯特丹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 Amsterdam)。这座蜡像馆所在建筑由荷兰建筑师A.J. Joling设计,建于1914 - 1917年,为仿19世纪风格。其外观为规整的多层砖石建筑,立面有古典装饰元素,如窗框线条、墙面雕刻,建筑风格沉稳且具历史感,与水坝广场周边建筑协调融合。</p> <p class="ql-block">位于水坝广场北端的阿姆斯特丹的新教堂(Nieuwe Kerk)。这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尖塔、大窗户及繁复雕刻,彰显哥特式建筑的挺拔、华丽与宗教庄严感。后续因火灾重建等,它又融入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元素。比如在装饰细节、空间布局上,增添多元艺术风格,让建筑既保留历史厚重,又有艺术融合之美 。1408年,新教堂开启建造。但命运多舛,1421年、1452年两遭大火,1645年又几乎被烧毁。1645年火灾后重建为哥特式建筑,19世纪重建再融入新哥特式等元素 。它曾长期作为宗教场所,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教堂转为荷兰新教使用。荷兰王国成立后,因紧邻王宫,渐成皇家御用,从威廉敏娜女王起,三代女王及现任国王威廉 - 亚历山大的就职典礼、威廉 - 亚历山大婚礼都在此举办 。如今,它不再作常规宗教活动场所,转为文化展览与国家仪式空间 ,常举办像世界新闻图片展这类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载体 。</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旁的Twenty Seven酒店,建筑外观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红砖立面搭配独特塔楼,是广场周边兼具历史韵味与城市活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姆斯特丹王宫后面的马格纳购物中心(Magna Plaza)。这座建筑风格融合了新哥特式等元素,外观红砖与石材搭配,双塔及繁复立面装饰尽显特色。它由原邮政总局改造而来,现是集时尚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场所,连接着城市历史与现代商业活力,成为水坝广场周边独特的复合功能建筑。</p> <p class="ql-block">马格纳购物中心内部极具特色,建筑风格融合新古典与现代。挑高的空间搭配玻璃穹顶,引入自然光线,金色穹顶装饰华丽 ,多层拱廊由石材与圆柱构建,暖黄灯光营造出典雅氛围,既保留历史建筑韵味,又适配购物休闲功能,是建筑美学与商业空间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位于水坝广场东端的国家纪念碑,它是为纪念二战牺牲者而建。这座纪念碑由建筑家J.J.P. Oud及雕塑家约翰·雷德克尔设计,由朱莉安娜女王1956年5月4日揭幕。纪念碑体呈高耸尖塔状,通体以白洞石筑成,高22米。碑体表面有精美雕塑:正面下方有四位戴脚铐男性,寓意战争苦难;两侧男性代表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对战争的抵抗;上方母亲抱孩子,象征胜利、和平与新生;背面7只鸽子,代表和平。纪念碑后有半圆形石墙,正面刻建碑意义,背面嵌12座盾徽,代表荷兰12个省。这座纪念碑已成为荷兰铭记历史、缅怀逝者、祈愿和平的重要象征,也是阿姆斯特丹极具历史意义的地标,吸引游客驻足,感受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和平精神内涵 。</p> <p class="ql-block">水坝广场边上具有荷兰传统特色的山墙建筑。它们有阶梯式、颈饰式山墙,外观色彩丰富,红砖、深色石材搭配白色装饰线脚。建筑多为多层,立面建筑规整,搭配精致雕花、浮雕,部分建筑保留历史装饰,融合古典与实用功能,展现阿姆斯特丹独特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水坝广场出来后,我们又来到城中心的运河边。时而伫立在运河桥上将两岸斑斓屋舍、穿梭游船尽收眼底;时而沿着运河旁的街道上悠然漫步,感觉复古建筑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位于运河畔的阿姆斯特丹老教堂(Oude Kerk Amsterdam)。这座教堂融合哥特式与文艺复兴风格,历经岁月仍保留独特韵味,如八角形钟楼,可俯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全景。教堂的屋顶拥有欧洲最大的中世纪木制拱顶,使用的爱沙尼亚木梁可追溯至1390年,跨度达18米。木制拱顶采用类似倒置船体的网状木构架,靠榫卯与力学平衡支撑,无立柱遮挡,且具顶级声学效果。拱顶的彩绘以红金蓝为主,绘有《圣经》场景、自然纹样,还融入船只与海浪图案,声学设计强化宗教仪式庄严感。这座教堂最初为1213年左右的木质小教堂,1306年由乌德勒支主教祝圣, dedicated to圣尼古拉(阿姆斯特丹守护神、水手保护神,也是圣诞老人原型),后改建为石质建筑,14 - 15世纪因城市发展多次重建、扩建,1565年添建钟楼后建筑风格基本定型。因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进入教堂参观。</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的露天小便池(Uritrottoir),这是荷兰应对街头小便难题的特色设计。因阿姆斯特丹游客多、夜生活丰富,过去街头随地小便(尤其醉酒后) 破坏环境、气味难闻,当地在2018年试点这种开放式小便池,用“以疏代堵”思路,减少不文明行为。这是荷兰应对“街头小便顽疾”的创新(甚至有点“奇葩”)方案,用开放设计+环保处理,把尴尬问题变得相对可控,也算阿姆斯特丹包容、务实城市性格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顺着沿运河边上的街道,我们步入了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旅游观光区-红灯区。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历史久远,可追溯至13世纪。当时阿姆斯特丹是渔村,后因港口发展,1270 年建桥连接城市岛屿,这里成贸易港口,水手往来催生性交易需求,性工作者开始出现。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城市因贸易繁荣,红灯区进一步发展,成为水手等人群消遣地。此后历经变迁,2000年荷兰正式将性工作合法化,红灯区在法律监管下存续,不过也一直伴随道德、管理等争议,近年还有改革、调整橱窗数量等举措 。</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红灯区秘密博物馆”(Red Light Secrets Museum of Prostitution)。建筑外观为浅灰色墙面搭配白色窗框,招牌以醒目红色呈现 “Red Light Secrets” ,下方黄色标牌标注 “MUSEUM OF PROSTITUTION”,明确博物馆主题。门口两侧立着红色宣传牌,重复博物馆名称与主题,辅助介绍相关信息。橱窗内陈列着宣传册、小物件等,透过窗户能看到室内部分陈设。整体展现出与红灯区性产业历史文化相关的展示空间风貌,是了解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独特社会现象与历史的一个窗口 。</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情色博物馆(Erotic Museum)。建筑外墙是红砖结构,搭配拱形门洞,保留荷兰传统建筑元素;上方有霓虹招牌,以粉色字体写着 “Erotic Museum”,还融入爱心、箭头图案,醒目又贴合红灯区 “情色文化” 主题。这座博物馆呈现了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独特的 “情色旅游” 业态,博物馆作为文化符号,既展示性艺术,也折射当地对性产业 “合法化、商业化、旅游化” 的包容态度,是红灯区多元生态的典型缩影。</p> <p class="ql-block">运河对面有许多性工作者的橱窗挂着出租字样的牌子,看起来性生意也不好做了。大白天时,也可以看到几个坐在橱窗后面展示的性工作者,而且在玻璃窗前挂上不准拍照的警示牌。</p> <p class="ql-block">从红灯区出来,我们继续沿着运河旁的街道,边欣赏其两岸的古建筑边走向中央车站。这些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老建筑,多为红砖结构,外墙历经岁月,呈现古朴质感。建筑风格融合荷兰传统元素,窗户造型多样,有的搭配精致装饰。建筑临河而建,与运河、蓝天绿树相映,展现出阿姆斯特丹独特的水城风貌与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跨越运河上的行人桥面铺有砖石,简洁实用。桥上停有装饰着紫色花朵的自行车,增添浪漫氛围。桥后方古朴的房屋让桥成为水城风景里的日常又别致一景,它不仅承载着行人往来,也融入阿姆斯特丹独特的运河风情。</p> <p class="ql-block">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后的广场上,远眺港湾对面的现代化建筑,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风貌。这些建筑中有造型独特的高塔(如阿姆斯特丹塔,顶部设有观景台),还有玻璃幕墙的摩天楼。它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简洁大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渡轮跨过港湾来到中央车站的对面,从那里远眺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塔顶上的大秋千名为“超越边缘”(Over the Edge),它建在22层高楼顶端,是欧洲最高的秋千。游客坐上去,会被液压驱动腾空摇摆,在约100米高空摇晃,肾上腺素飙升,能俯瞰阿姆斯特丹历史中心、港口、运河等,感受“与云端并肩”的刺激。可惜我们没胆上去找剌激。</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旁名为“计算的艺术”(The Art of Calculating)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形似巨型算盘。金属框架构成结构,红色玻璃算珠穿于金属杆,在蓝天背景下色彩鲜明、造型独特,将传统计算工具艺术化呈现,兼具创意与视觉冲击力,成为城市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地标。</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附近码头的这艘高档大型豪华游船,外观大气。船身主体深色,搭配白色、金色装饰,尽显奢华。在蓝天碧水与城市建筑映衬下,彰显其高端质感,成为码头一道亮眼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晚霞渲染下,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前的运河水面似乎镀上一层梦幻金辉,波光粼粼似流动的碎金。河畔建筑也被染成暖色调,它们与运河中的游船小舟构成了阿姆斯特丹独特的水城诗意。</p> <p class="ql-block">夕阳的光辉将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钭对面的圣尼古拉大教堂(Sint - Nicolaaskerk)双塔染成了金黄色。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为新哥特式,融合部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元素。19世纪中叶,因天主教在荷兰重新活跃,为满足宗教活动需求,计划建造该教堂。1884年动工,1887年建成启用,由建筑师Adrianus Bleijs设计,成为阿姆斯特丹重要天主教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夕阳余晖的倾洒下,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被染成暖金色。红砖建筑的尖顶、雕花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钟楼轮廓</span>在光线里愈发厚重典雅。此时此刻的中央车站与其前运河水道中的波光粼粼及静静停泊的游船,交融出一幅壮美的夕阳这边独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位于Damrak大道旁运河游船码头港池对面的运河屋,这是阿姆斯特丹独特风景,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打卡点。这排保留着荷兰传统建筑韵味的运河屋,在夕阳的余晖下被染成暖色调,展现出阿姆斯特丹独有的浪漫黄昏。</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阿姆斯特丹港湾超美!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染成了橙和粉的渐变色,就像给天空铺了层温柔的彩布。港湾的水面被余晖照得金灿灿,波光粼粼。岸边那些现代化高楼变成了黑黑的剪影,和天空、水面搭配成一幅安静又好看的画,能让人心里变得特平静 。在游轮上度过一晚后,第二天早晨,我们将乘旅游公司安排的车前往预定的市内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