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 影 陈 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0688709</p><p class="ql-block">手 机 ⅤiV0 Ⅹ F0</p><p class="ql-block">撰稿人 陈 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月一日建党一百零四年前夕,专程前往北大红楼,观看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主题展《光辉伟业红色序章》。</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别名红楼、沙滩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18年8月,红楼在沙滩建成,整体建筑风格朴素,外观坚实、庄重,主体色彩呈红色,故名红楼,是北京大学文科、校部、图书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革命活动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布展四十六厅五大部分展出</p> 第一部分为一至三展厅 <p class="ql-block">自1842年8月29日满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始,到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止,中国已完全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改变现状图强救国,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势力作了各种努力,但终以失败告终。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割弃台湾;向日本支什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日本还得到了西方列强在华已有的一切特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一一旧式农民反抗斗争</p> <p class="ql-block">以慈福太后为首的封建集团势力极力反对维新变法,在变法百日之际发动政变,逮捕并屠杀了部分维新人士,变法夭折。图为“戊戌六君子”。</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一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 油画</p> <p class="ql-block">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p> <p class="ql-block">工人阶级使用的劳动工具</p> 第二部分为四至十四展厅 <p class="ql-block">陈独秀与《新青年》创刊</p> <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应章士钊邀请,陈独秀前往日本东京协助编辑《甲寅》杂志。同年11月,他第一次使用“独秀”笔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 (1868-1940),守鹤卿、又字子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教有家,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元洪签署任命状蔡元培为北大校长</p> <p class="ql-block">月六年七国民影攝業畢次四第門文國科文學大京北</p><p class="ql-block">旧照上色</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同时延揽“新”“旧”两派人物主持文科。图为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届华业生与教师合影(前排左起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p> <p class="ql-block">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两个纂字上下排列,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攝業畢次二第門學哲科文學大京北</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届毕业生与教师合影(前排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中排左四:冯友兰)。</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自1917年1月北上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至1920年2月离京回沪,共在此居住三年零一个月。《新青年》在京期间(第3卷第1号——第7卷第4号),在此编辑。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胡适《文学改良与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名篇从这里传播开去。</p> <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召集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红楼创办一份“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直接”的周刊——《每周评论》,坚持反对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初步介绍了社会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这是《每周评论》创刊号,发刊词明确提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发表的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文中提出国民觉悟是政治制度变革的根本,号召国民破除封建伦理道德,建立真正的共和制。</p><p class="ql-block">这是《吾人最后之觉悟》抄录稿。</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宪法与思想自由》《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文章,对复古思潮进行抨击。图为李大钊(前排中坐者)与宪法公言社同仁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科学救国”和“小说革命”的双重影响下,以1907年写作《科学史教篇》为标志,鲁迅开始系统梳理科学史、揭示科学精神,并将科学作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理性启蒙工具。</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中,随着妇女解放呼声日益高涨,女子逐渐获得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获得了享受高层次教育的权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1920年2月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招收王兰、奚演、查晓园(右起)等3人入校旁听,开公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学革命</p><p class="ql-block">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民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p><p class="ql-block">—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一2月)</p> <p class="ql-block">鲁迅发表《狂人日记》</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学说</p> <p class="ql-block">新旧文化交锋</p> <p class="ql-block">坚持旧文化,反对新文化的代表人。</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在《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旗帜鲜明地维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讲演所</p> <p class="ql-block">绘画作品: 《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概览表</p> <p class="ql-block">湖南新民学会</p> <p class="ql-block">武汉互助社</p><p class="ql-block">受新思潮影响,1917年10月,恽代英等在武昌成立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互助社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图为1918年6月19日,武汉互助社十人合影(前排左3恽代英)。</p> <p class="ql-block">王光祈 (1892-1936),四川成都人。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工读互助团的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天津觉悟社</p> <p class="ql-block">组织留法勤工俭学</p><p class="ql-block">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相继有1600多名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探求真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骨干。</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十五至二十五厅</p><p class="ql-block">高举爱国旗帜形成五四运动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中国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的主要要求</p> <p class="ql-block">五四前夜</p> <p class="ql-block">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学生代表递交说帖</p> <p class="ql-block">废除不平等条约</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铁路工人十人团浮雕</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至四十三厅为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播撒革命火种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p> <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列宁传》</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马列主义的播火者。</p> <p class="ql-block">雕塑《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在《每周评论》撰文赞扬俄国十月革命</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学说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青年毛泽东在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p> <p class="ql-block">雕塑《青年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注国内劳工状况</p> <p class="ql-block">四十四厅至四十六厅</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酝酿和筹建的主要孕育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陈北李相约建党》</p> <p class="ql-block">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京帮助陈独秀、李大钊建党。</p> <p class="ql-block">《维经斯基与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p> <p class="ql-block">北京“共产党小组”部分成员</p> <p class="ql-block">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11月至1927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p> <p class="ql-block">我今年在党四十年 面对党旗</p>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我庄严宣誓,庆祝建党一百零四年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