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凤霞吴祖光牡丹图</p><p class="ql-block"> 新凤霞,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评剧新派创始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六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凤霞</span>不仅是著名评剧演员,还是齐白石关门弟子,得白石老人真传,花鸟画造诣不凡。新凤霞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吴祖光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里程,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新凤霞的画均由吴祖光题字,更是珠联璧合,颇受收藏界追捧。日前在一网上小拍竞得一幅新凤霞画,吴祖光题字的《晴云春艳》,了却了多年来就想收藏新凤霞吴祖光合璧作品的夙愿。</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凤霞戏装照</p> <p class="ql-block">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1927年1月26日生于江苏苏州,年幼时被人贩子拐卖到天津。6岁那年见堂姐唱京剧能挣大钱养家,也要走这条路,并且学戏练功非常认真刻苦。13岁时听说学评剧一年就可登台,毫不犹豫地转向了评剧。1941年,14岁的新凤霞出演评剧《唐伯虎点秋香》主角秋香,获得观众好评。1948年底,新凤霞来到北京天桥,跟京城名角硬碰硬打擂台,凭借《和睦家庭》《锁麟囊》《樊梨花》等经典剧目、惊艳的扮相和稳健的表演,一下子就红遍京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凤霞在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社,排演评剧《刘巧儿》,上演后受到很大关注。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 此时新凤霞还创作并演唱了新编现代戏《艺海深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年吴祖光新凤霞</p> <p class="ql-block"> 在党的戏改方针指引下,1950年9月,活跃在天桥一带的评剧社团被改组为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1951年,新凤霞调入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2年,新凤霞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凤霞主演评剧《刘巧儿》剧照</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评剧《刘巧儿》改编成电影,新凤霞饰演主角刘巧儿,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该片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之一,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新凤霞和评剧艺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凤霞主演评剧《花为媒》剧照</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新凤霞与筱白玉霜、马泰合作演出评剧《金沙江畔》,这部作品是中国评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推出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剧情曲折生动,场面宏大,被誉为评剧现代戏里程碑式作品,并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1961年,新凤霞在博采众多剧种表演、各种唱法之长,既继承传统,保持精华,又锐意创新,改编传统评剧《花为媒》。1963年,陈怀萍、吕子英、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的评剧《花为媒》,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戏曲电影在全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放映。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成为评剧经典和评剧新派艺术的高峰。 </p> <p class="ql-block"> 新凤霞画吴祖光题字《晴云春艳》</p>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新凤霞遭受迫害,被剥夺了演出的权利。1975年,新凤霞因脑血栓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评剧舞台。 此后20多年间,新凤霞创作了《新凤霞回忆录》《新凤霞说戏》《我和皇帝溥仪》《以苦为乐》等20余部著作。 </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戏剧家书法家吴祖光</p> <p class="ql-block"> 中年吴祖光新凤霞</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新凤霞和吴祖光在北京文化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相遇。次年9月,二人在北京举行婚礼,结为夫妻。 1957年,吴祖光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被遣送至北大荒劳改,新凤霞拒绝与吴祖光离婚,二人自始至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年吴祖光新凤霞</p> <p class="ql-block"> 吴祖光,又名吴召石、吴韶 ,1917年4月21日生于北京,江苏武进人(现常州)。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导演。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曾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1949年后,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晴云春艳》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 吴祖光年轻时期的代表作有《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其中《风雪夜归人》久演不衰,成为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此后他又创作了京剧《三打陶三春》《凤求凰》《武则天》《踏遍青山》《蔡文姬》,评剧《花为媒》以及电影剧本《北大荒》等作品,执导了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 </p><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与新凤霞</p> <p class="ql-block"> 结婚后,吴祖光时常带新凤霞去买画看画。1951年,新凤霞第一次去齐白石先生家,齐白石就非常喜欢她。一次,新凤霞和吴祖光、裱画家刘金涛去齐白石家,老人看着新凤霞一直笑。丁聪、黄苗子、郁风几人便说:“齐老那么喜欢凤霞,认作干女儿吧?”齐老立即拍手点头说:“好哇!我请大家在曲园吃饭,作干老子要请客才对呀……”齐老笑着催刘金涛:“金涛快去打电话,到曲园订座位。”</p><p class="ql-block"> 曲园是西单一家有名的湖南菜馆。那天随去的有艾青、黄苗子、丁聪、张正宇、刘金涛和护士武德萱。到了曲园,吴祖光先付了钱,齐白石满脸的不高兴。刘金涛说:“您老再请下一回吧。”果然齐白石又请了一回。从此,新凤霞与齐白石结下了父女之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晴云春艳》立轴</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新凤霞跟刘金涛一起去齐白石家。老人拿出钥匙打开紫红大立柜,指着里面一捆捆的现钞说:“凤霞你拿!喜欢拿多少就拿多少,干老子有钱你应当花……”新凤霞退了几步,连忙摆着手说:“我不要钱,不要。干爹,我有钱花。”老人哈哈大笑,点着头说:“我知道……”刘金涛在一边说:“齐老可真疼你这干女儿呀!给你钱你就拿吧!”后来,新凤霞成为齐白石的关门弟子,得到真传。白石老人常常把着手教新凤霞画画,说“画画也是画骨气,画出神态,画出性格。画牡丹要画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画梅花要画出主干的铮铮铁骨的气节;画桃子要画出丰满的热情来。一张纸铺好,要设计好整个的构图,轻重疏密都要心中有数。”</p> <p class="ql-block"> 《晴云春艳》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不仅要构图好,笔墨好,有意境,还要有题字和盖印章。新凤霞不擅长书法,每一张画画好后,都要由吴祖光题字。几位画家朋友安慰说:“夫妻合作是中国历来都有的,也是很可贵的。” </p> <p class="ql-block"> 《晴云春艳》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 《晴云春艳》四尺三开。画一丛牡丹,两朵开得正艳,一朵即将绽放,几个小小的花蕾,开枝散叶,生机盎然。构图饱满,用笔酣畅,色墨淋漓,雍容华贵,艳而不俗,典型的齐白石风格。吴祖光题字也十分潇洒自然,神采飞扬。从题字可知画于1988年,原装原裱,有几块水渍,不影响整体效果,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