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由安源星火始炼钢的“中国保尔” 散文/作者三明

三明

<p class="ql-block">重访红色安源的行程中,曾两次参观吴运铎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位于红色文化名村张家湾孔原故居的左侧正位,馆中分部陈列了吴运铎在苦难岁月出生于安源煤矿,幼年目睹安源矿工牛马不如的生活,见证了安源工运和秋收暴动的滚滚洪流。吴运铎幼少聪明勤勉,对机械兴趣浓厚,从小受斗争思潮影响并立志投身革命,舍身沥血奉献军工事业,他创设的多款军械为革命战争致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吴运铎重伤身残之后,仍然坚毅在兵工教培、文学创作和关心青少年等多方面屡建殊荣。</p><p class="ql-block">感慨之余,我深怀敬仰,倾情搜史撰写此篇,愿与诸君共勉,重温吴运铎可歌可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17年1月17日,当曦光穿透安源矿区的雾霭,吴家寒舍新生儿的啼哭与矿井轰隆巧合共鸣,在这被苦难浸染的黎明,顽强的小生命在昏暗的煤堆里降临。孩子的父亲叫吴树棠,籍贯湖北汉阳,为讨生活,自汉口迁至安源煤矿。面对生计的困窘和命运的无奈,吴树棠满怀望子成龙和香火延传的伦常期冀,喜忧参半地迎接孩子的降生。</p><p class="ql-block">我曾搜史索求“运铎”名号的由来,遗憾没有找到确切答案。但依习俗和相关旁证推断,“运铎”之名最大可能出自其曾在老家念过私塾,“小有文化”的父亲吴树棠。至少,这位历尽辛苦的父亲,正与广大工友一样,巴望新生命能带来世道破局转运的铎声,为这悲苦时季涂一抹亮色。谁曾承想,运铎不负父辈厚望,奋力辟开沉重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华章。他以忠勇、顽强、励志,不顾身躯残缺,砥砺铸就民族的坚固铠甲,“炼成”后世为之敬仰的 “中国保尔•柯察金”和军工英雄。</p> <p class="ql-block">1922年,5岁的小运铎在慈父肩头看见了安源路矿大罢工那漫过高耸煤堆的浩荡洪流。被路矿警察强抓的罢工者惊彻云霄的“劳工神圣”呐喊声,宛如命运的重锤,狠狠砸在小运铎的心间。世道不公,工友愤懑,给他上了人生沉痛又庄重的第一课。于苦难矿工而言,其子弟上学是难以企及的奢望。煤堆、废弃物具才是他们成长的课堂。仅管如此,吴树棠克尽艰辛,倾力让小运铎读了安源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小学。课余,吴运铎穿梭煤矿车间、火车厂、发电机厂之间,摆弄锈迹斑斑的齿轮和各种废旧器物,从机械运行中参悟些许精妙原理,他还利废用旧自制器具,逐渐对机械制造产生浓厚兴趣,冥冥中为他后来精铸军武设下伏笔。尔后的岁月里,吴运铎在这片浸透矿工血泪的土地上,目睹了秋收暴动的燎原星火并接受革命洪流的洗礼。少年吴运铎明白,这苦难的矿井,这激昂的工运,无疑是他人生的熔炉,从此义无反顾立下鸿鹄大志,他要以己之长,靠拢革命,顽强拼搏,奉献才智,用手中技艺,为黑暗夜幕撕开一道曙光。</p><p class="ql-block">少年吴运铎在安源积极参加党的儿童团,掩护并协助路矿工人的革命活动。在萍矿小学抵制日货运动中,吴运铎带头焚烧日本纸张,甚至与外国校长对抗,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童年的苦难锻造了吴运铎坚韧品格,安源煤矿的工业环境和工运氛围,无形中塑造了他的阶级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受尽旧安源不公和生活艰苦的同时,吴运铎接触到进步思想和当时先进工业技术的熏陶。正是这苦难的磨练和对时局、物景的认知,让吴运铎早过常人树立救国安民的远大志向。深重的压榨剥削,致使矿工生活苦寒,民不聊生。吴运铎因应在这红色安源播下革命的火种,从此开启他艰苦卓绝的光辉征程。可以说,安源,是吴运铎革命思想和光辉历程的“开炉炼钢”之地‌。</p> <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并没有适时顺序吴运铎的志向,1930年,汉冶萍公司走向衰落,安源煤矿百业凋敝,吴树棠一家生活难以为继,吴运铎随父母离别安源,回老家武汉,不久又随父去到黄石煤矿充当苦力,逐步担扛吴家生计来源的主角,继续挨过饥寒交迫的苦难岁月。</p><p class="ql-block">在黄石煤矿期间,吴运铎在与地下党员干仲儒联系支持下,建立了《新华日报》发行站,创办工人夜校,开设矿工时事座谈会,不时为目不识丁的工友读报、宣讲抗战形势‌。后来在淮南,吴运铎看到朱德总司令号召全国人民捐款为八路军战士制备防毒面具的消息后,他借来油印机,自刻蜡板、印收条、到矿上筹款,并将筹款寄往《新华日报》托转八路军总部‌。不难想象,吴运铎在黄石和淮南这些少年老成的革命壮举,无疑是他幼少时年在安源耳濡目染革命活动“学以致用”的生动实践和写照。</p><p class="ql-block">安源的苦难生活,革命初心的萌发和机械兴趣的启蒙,助力吴运铎向远前行。1938年,在中共安源党支部的介绍下,21岁的吴运铎热血滚烫,辗转来到皖南根据地,毅然参加新四军,因他具有机械兴趣和知识,被选派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1939年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吴运铎带领学徒自制设备,克服一切困难,每年为前线生产60万发子弹,他主持研制成功射程达540余米的枪榴弹,参与设计制作各种地雷、改制平射炮等多款精锐军武,为抗日救亡做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淮南根据地的山洞兵工厂内,潮湿阴暗的环境未能磨灭吴运铎的斗志,凭借矿井爆破技术,他带着安源矿工子弟那股坚韧倔强劲儿,全身心投入到火药改良工作中,仿佛每一粒火药都凝聚着他对革命的赤诚与执着。可恨命运不悯奋进之人,第一次试制枪榴弹时,弹片无情削去他左手四指。面对伤残,吴运铎泰然沉静地说:“正好省下手指头数战果!” 他深知,为了革命事业,这点伤痛算不了什么,只要能为军队多造出一件尖锐武器,再多的牺牲也值得。当平射炮扫平日军顽固的碉堡群时,战士们欢呼雀跃,吴运铎举起残缺的左手,露出欣慰和无悔的微笑。</p><p class="ql-block">1947年,一场惨烈实验爆炸,弹片残忍夺走吴运铎的左眼,炸开他的左腿膝盖,全身上下伤口多达百余处。昏迷七天七夜后,奇迹般醒来的吴运铎第一句话便是:“图纸保住没有?” 医生心疼并严禁他继续工作,吴运铎却用缠满绷带的右手倚靠病床艰难练习绘图,鲜血无声浸透纱布,蓝图绽放朵朵血染红梅。苏联专家目睹他的伤势,泪水夺眶而出,吴运铎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淡然说道:“我和保尔同志比还差得远,他瘫痪了还能奋笔疾书,我好歹还能拄拐走路呢!”吴运铎用十七次九死一生的重伤,铸就“中国的保尔”这一崇高称号。</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璀璨诞生之际,百废待兴,吴运铎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培养军工接班人。他拖着假肢,行走在祖国大地各个工厂,手把手向青年传教技艺。有次连续讲课八小时,假肢与残腿激烈摩擦,血肉模糊,在场的学生心疼得哭出声来,他却诙谐打趣:“我这腿是活量具,你们手艺不到家,它就先报警。” 在残疾人工厂,吴运铎亲自示范,用牙齿紧咬锉刀加工零件,语重心长地鼓励残疾工人:“我少四根手指能造枪,你们缺条胳膊,照样能开机床!” 这些珍贵场景,吴运铎悉数写进其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化作精神火种,激励后辈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吴运铎“特等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峥嵘岁月,吴运铎不负荣耀,倾力耕耘在共和国需要的多个重要岗位,建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2日,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的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钢铁战士吴运铎经历了伤残和病痛长期斗争,带上无尽的功勋,在北京长辞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享年74个春秋。</p><p class="ql-block">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钢铁英雄,吴运铎逝世当年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对吴运铎给予高度肯定,吴运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09年,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9年9月25日,吴运铎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p> <p class="ql-block">为深切缅怀吴运铎光辉历程,陕西咸阳和吴运铎故里武汉蔡䓒分别建立了宏阔的纪念馆,北京丰台雷锋纪念馆和安源工运纪念馆以丰富的实物和图片详尽陈列了吴运铎的英勇事迹。吴运铎的光辉故事不止感动中国,同时感动世界,前苏联人民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为吴运铎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再别吴运铎生平事迹馆时,我忽然记起许多年前观瞻军事博物馆细节,馆内庄严陈列着吴运铎设计的枪榴弹原型,旁边电子屏循环播放黑白影像:满脸伤痕的吴运铎正在车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学徒,假肢走动时,发出钟摆恒动的声响。平凡、伟大,定格永恒。</p><p class="ql-block">岁序更迭,安源山的杜鹃花依然绚烂绽放,煤车钢轨在岁月中泛着寒光。吴运铎如独特的煤山矿石,在安源星火的熔炉里,于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淬火中,历经革命意志与机械技艺的双重锤炼,终成托起共和国盾牌的金钢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安源吴运铎生平事迹陈列馆和网络,向原图作者致谢!</p><p class="ql-block">作者三明</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3日于陋室一稿</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于陋室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