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共研成长,蓄力教育新征程

文学院 周如熠 蔡艾婧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事业的广袤版图中,岗前培训如同滋养幼苗的沃土,为师范生从校园走向讲台搭建起实践桥梁。第九小组于2025年6月28-29日期间先后分组开展语文学科线上说课、试讲活动及班级管理专题培训,通过多维度实践演练,助力师范生实现教学技能与班级管理能力的双向提升,在思维碰撞中积蓄教育初心的生长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一、语文学科说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解构教学逻辑,夯实专业根基</p><p class="ql-block"> “说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手架。”培训负责人黄冬霞老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活动中,师范生围绕教材分析、学情研判、教学目标设定等核心环节展开阐述,将《故都的秋》《氓》等篇目的教学设计转化为逻辑清晰的说课框架。有学员以“意象解读”为线索串联《声声慢》的情感教学,也有学员通过“任务驱动法”重构《蜀相》的课堂互动流程,在教学流程推演中展现对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落地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学员们“从文本解读到流程设计的系统性思维”,同时针对“学情分析颗粒度不足”“教法与目标匹配度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她特别强调:“说课不仅是说‘做什么’,更要讲清‘为什么做’与‘如何优化’。”这场思维碰撞让学员们认识到,说课既是教学方案的预演,更是教学理念的外显,需在反复打磨中实现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的认知跨越。</p> <p class="ql-block"> 二、班级管理培训:</p><p class="ql-block"> 破解育人难题,构建系统思维</p><p class="ql-block"> 班级管理培训聚焦“学生拉帮结派”“课堂纪律涣散”等八大实战难题。李佳键针对社交孤立现象设计“匿名访谈—情景还原—友谊拼图班会”的干预链条;刘采忆用“活动盲盒+趣味奖励”机制激活班级参与度;胡菲洋通过“纪律积分制”实现课堂秩序的正向引导。这些方案覆盖社交生态、家校协同、心理危机等管理维度,体现“问题导向—策略创新—效果预设”的思维路径。</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的点评为方案注入实践智慧:肯定李佳键“从洞察到行动的递进逻辑”,建议增加对不同性格学生的适配策略;认同“积分制”的实操性,强调“班规制定需全员参与以增强认同”。她特别提醒:“心理干预要严守专业边界,家校沟通需建立案例库实现经验迁移。”这场头脑风暴让学员们明白,班级管理既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针对性,更要构建“预防—干预—复盘”的系统思维。</p> <p class="ql-block"> 三、教学试讲实战:</p><p class="ql-block"> 执经典之笔,绘课堂初章</p><p class="ql-block"> 试讲环节成为理论落地的试金石。学员们以《望海潮》的“都市意象”、《氓》的“叙事结构”等为切入点,将语文核心素养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环节——有的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氓》的情感冲突,有的借助“对比阅读”深化《故都的秋》的审美体验,在10分钟的模拟课堂中展现“领路者”与“倾听者”的双重角色。</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从专业视角构建点评框架:既肯定“以意象为钥匙开启文学审美”的设计巧思,如《声声慢》中“梧桐细雨”的意象链分析;也指出“群文阅读逻辑链待强化”“学生生成性反馈不足”等提升空间。她现场示范“一线串珠”式问题设计技巧,以《蜀相》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意象—情感—价值观”的追问梯度,搭建思维进阶阶梯。学员们在观摩中感悟到,优质课堂需要文学解读深度与教学策略灵活性的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  正如黄老师所言:“岗前培训的价值,不仅在于掌握多少教学技巧,更在于培育‘看见学生、读懂课堂、联结家校’的教育敏感度。”第九小组的学员们带着培训中积累的案例经验与思维工具,即将奔赴教育实践现场,他们将以说课的理性、试讲的激情、管理的智慧,在真实的课堂土壤中浇灌教育理想,让每个教学难题都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在育人路上书写属于新一代教师的生命叙事。</p> <p class="ql-block">摄影:各小组成员</p><p class="ql-block">文案:第3、第4、第5小组</p><p class="ql-block">整理、排版:周如熠、李佳键</p><p class="ql-block">校对:李佳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