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包含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以及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四个共同理念。该意识强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维度的深度融合,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p> 核心内涵与基本框架 <p class="ql-block">1、“五个认同”:</p><p class="ql-block">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p><p class="ql-block">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各民族是家庭成员关系,强化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根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各族群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p><p class="ql-block">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社会主义道路能凝聚各民族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2、“四个共同”:</p><p class="ql-block">共同开拓疆域:各民族共建统一多民族国家。</p><p class="ql-block">共同书写历史:中华历史是多民族交融汇聚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共同创造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结晶,具有多元一体特征。</p><p class="ql-block">共同培育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 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 <p class="ql-block">1、法治支撑:</p><p class="ql-block">通过立法完善民族事务治理,确保各民族权利义务平等,例如青海省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p><p class="ql-block">司法保障打击破坏民族团结行为,优化民族地区法律服务。</p><p class="ql-block">2、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共同体意识培养,增强青少年“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理念。24</p><p class="ql-block">利用新媒体传播法治文化和民族团结案例,提升全民认同。</p> 理论基础与创新突破 <p class="ql-block">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p class="ql-block">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传统“大一统”理念,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原创概念。</p><p class="ql-block">2、超越西方范式:</p><p class="ql-block">突破西方个体本位民族理论,以中华文明整体观重构民族学体系,强调文化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p> <p class="ql-block">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唯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