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

黎明之光

<p class="ql-block">站在云冈石窟前,我望着那块刻着“云冈石窟。”的石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石碑上的雕刻依旧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北魏和平年间那段尘封的历史。石碑下方“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提醒着我,这里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周围的绿树随风轻摆,仿佛也在为这片古老土地的庄严与厚重默默守护。</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耳边仿佛响起了千年前佛教东传的脚步声。当年犍陀罗艺术随佛教东传,与中国传统艺术交融,最终在北魏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佛教活动中心东移至平城,再加上平定西域,让中西文化交流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我望着眼前那座古老的牌坊,仿佛看到了当年僧人们穿行其中的身影,他们带来了信仰,也带来了艺术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窟,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昏暗的光线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洞窟内部的石阶上,似乎还留有当年工匠们的足迹。中央那座石制佛塔上雕刻的佛像,面容慈祥,仿佛在静静注视着来往的世人。墙壁上的壁画虽已斑驳,但仍能辨认出当年的辉煌。我轻声问同行的导游:“这里是不是当年文成帝复兴佛法的见证?”他点头,我顿时明白了,这里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政治与宗教交织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初期,佛教虽一度被尊为国教,但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却让信仰陷入低谷。直到文成帝继位,为缓和社会矛盾,才重新恢复佛法,任命昙曜为沙门统,开启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我站在昙曜五窟前,仰望着那五尊高达六七十尺的大佛,心中肃然起敬。据说这些佛像以北魏五位皇帝为原型雕刻,将皇权与佛权巧妙结合,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一座石雕展示区,目光被一头雕刻精美的大象吸引。大象背上装饰着复杂的图案,下方还有一尊女性雕像,神态安详。这些石雕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未解的故事,或许与当年的佛教传播有关,又或许只是工匠们寄托情感的载体。我轻轻抚摸着石雕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匠人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随着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到来,云冈石窟进入了雕凿的鼎盛阶段。我站在一个展示着中期风格的洞窟前,看到释迦牟尼与弥勒佛的形象更加鲜明,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等形象也纷纷出现。这些造像不仅题材丰富,更体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工匠们在石壁上挥锤雕刻,将外来信仰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我来到了一条小路,路边的轮胎花坛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这块刻着“龙王庙”的石头,似乎在提醒我,这片土地不仅有佛教的辉煌,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积淀。我站在路边,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感慨,云冈石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辽代时,云冈石窟曾经历一次大规模修整,十座大寺拔地而起,千余尊佛像得以修复。我走进一个展示辽代风格的洞窟,看到一尊佛像端坐其中,周围雕刻精美,壁画色彩依旧鲜艳。佛像上方的装饰图案繁复却不失秩序,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对信仰的执着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然而,金代的战火几乎让云冈石窟毁于一旦。我站在一处残破的石壁前,想象着当年寺院被焚毁的场景,心中不禁惋惜。但历史总是如此,毁灭之后,总有重建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云冈石窟迎来了新的修葺。我走进第五窟,看到那座重建的木构窟檐,仿佛能感受到清顺治年间的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场景。康熙皇帝的御书“庄严法相”悬挂在洞窟上方,为这片古老的石窟增添了几分皇家气派。乾隆年间的修葺更是让云冈石窟焕发出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堵砖墙前,目光被一幅浮雕吸引。浮雕中央描绘着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周围点缀着莲花等装饰,雕刻细腻,栩栩如生。这幅浮雕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云冈石窟不仅是宗教的圣地,更是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站在一尊巨大的佛像前,佛像双手合十,面带微笑,慈祥而庄严。我仰望着他,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宁静与力量。佛像周围的壁画色彩斑斓,图案复杂,与佛像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我轻轻合掌,心中默念:愿这片土地上的信仰与艺术,永远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