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三皇五帝》 第二十节 后三皇

王洪斌

<p class="ql-block"> 《闲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节 后三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十一节,简单聊了三皇的不同组合和分类,还具体介绍了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p><p class="ql-block"> 不管历代史学家们对三皇如何分类,本人将各种组合的三皇仅分为初三皇和后三皇两类。初三皇侧重宇宙的生成,只有三位,就是前面具体介绍的天皇氏、地皇氏、人(泰)皇氏。至于盘古,没有列入三皇之列,仅作为创世神独立存在。至于九皇或十一皇中的皇,不能并入三皇的就不单独提及。</p><p class="ql-block"> 后三皇侧重文明的演进,共八种组合:</p> <p class="ql-block">  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地皇)(出自《尚书大传》、《古史考》等)。这个组合体现了文明演进论,代表华夏文明三大里程碑:火的使用(熟食/取暖)、渔猎文明(工具/婚姻)、农耕医药(五谷/本草)。‌学界共识‌:燧人(火)、伏羲(渔猎)、神农(农耕)是完整对应文明进阶链条,象征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这个组合为学术界接受度最高。</p> <p class="ql-block">  伏羲(天皇)、女娲(人皇)、神农(地皇)(出自《春秋运斗枢》《三皇本纪》、《风俗通义》等)。这个组合体现了母系神话残留,女娲取代燧人氏,融入母系氏族神话,女娲“造人”“补天”象征创世神力,强化生殖与自然力崇拜。</p> <p class="ql-block">  伏羲(人皇)、祝融(天皇)、神农(地皇)(出自《春秋纬运斗枢注》、《风俗通义》等)。这个组合体现了自然崇拜。祝融(火神)取代燧人,凸显对自然力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出自《三字经》、《帝王世纪》等)。这个组合体现了华夏族统合意识和王权谱系整合,黄帝纳入“三皇”,纳入黄帝强化华夏族正统性,衔接五帝时代。</p> <p class="ql-block">  伏羲(人皇)、神农(地皇)、共工(天皇)(出自《白虎通》、《通鉴外纪》等)。这个组合体现了灾害解释体系,共工怒触不周山被神化,用以解释地理变迁。</p> <p class="ql-block">  有巢氏(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人皇)(出自《庄子·盗跖》、《庄子疏》、《纲鉴易知录》等)。这个组合体现了‌居住进化论‌:有巢(筑巢居)→燧人(用火)→伏羲(制度),强调居住革命。</p> <p class="ql-block">  有巢氏(地皇)、燧人氏(天皇)、知生氏(人皇)(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等)。这一组合分别代表了人类在居住、饮食和生产领域的重大革新:‌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教导人类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侵袭,显著改善了原始人类的居住安全与生存条件,被后世尊为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技术,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推动熟食文化的形成,并由此被奉为“天皇”,其贡献标志着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分野。‌知生氏‌:教会人类生产智慧,如夏季积薪、冬季用火取暖(“夏多积薪,冬则炀之”),以及发明制衣、绳索和骨针等,提升了人类应对自然的能力,被尊为智皇或人文始祖之一。这组三皇突显华夏文明从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关键进程,尤其强调了对人类衣食住行基础需求的解决。</p> <p class="ql-block">  祝融、共工、句芒(出自《礼号谥记》)。这个组合体现了部落冲突期(原始社会末期)。‌祝融‌:被视为火神或南方部落首领,主司火政;‌共工‌:神话中治水失败的反叛者,象征洪水之力;‌句芒[gōu máng]‌:春神或木神,掌管万物生长。</p><p class="ql-block"> 对于后三皇,在此就不单独立节介绍,而是将他们放到远古历史介绍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