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秘密筹建:敌后办厂的艰难起步</p><p class="ql-block">1941年夏末,寒意尚未降临,但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已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未雨绸缪。为保障部队冬季军需,供给部决定在淮海区周集(周家集)东北的孙圩小学秘密筹建被服厂。这项看似普通的后勤任务,却在敌后战场上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保障战歌。当时供给部人手奇缺,政委与副部长职位空缺,千钧重担压在供给部长蔡长风一人肩头。更严峻的是物资极度匮乏——当地集市上连一匹白洋布都难以寻觅,而为两千余名指战员准备棉衣、被褥的重任,从何谈起?蔡长风深入调查后发现,盐阜区的东沟、益林或有棉纱货源,而八大家盛产棉花。然而,这些地区正处于敌我拉锯的游击区,采购行动无异于虎口夺食。</p> <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困境,供给部迅速制定两路并进的策略:一方面紧锣密鼓筹建被服厂,另一方面冒险外出采购原料。在建厂方面,被服科长王义忠负责从部队和地方紧急招募技术工人。曾在上海纱厂工作的王生全夫妇主动请缨,不仅投身建厂,还协助联系了多名返乡的织布、缝纫工人。在众人的努力下,不到20天便集结了40余名技术工人,30多台织布机与缝纫机陆续到位;同时,还聘请了范氏兄弟负责染料印染,为后续生产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智闯敌区:虎口夺棉的生死博弈</p>
<p class="ql-block">在工厂筹建的同时,另一条战线的物资采购同样惊心动魄。供给部长蔡长风亲自挂帅,贸易科长刘忠华、副科长邵酿泉协助,奔赴东沟、益林采购棉纱与布匹。在当地驻军与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下,这一路采购进展顺利,很快便筹集到所需物资。然而,最紧缺的棉花仍无着落,只能冒险深入敌我拉锯的八大家地区采购。</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1940.12-1942.12】蔡长风)</p> <p class="ql-block">正当交易即将完成之际,意外突至——蔡长风接到情报,灌云县的日伪军可能来袭扫荡。为避免暴露与损失,他果断下令提前撤离。几天后,蔡长风等人重返八大家,赵老板感激地告诉他们,多亏新四军及时示警,他的货栈才免遭劫难。赵老板对新四军更加信任,不仅如约交付棉花,还亲自押运,将大批棉花安全送达益林根据地。至此,缝制冬服所需的棉花、棉纱、布料、针线、染料等物资已十之八九筹备齐全。</p> <p class="ql-block">夜渡封锁:巧计闯关的生死运输</p><p class="ql-block">尽管原料采购大功告成,更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将堆积如山的物资安全运回淮海区供给部驻地周家集?这必须穿越敌人严密封锁的盐河。盐河虽不宽,但水深流急,河东岸日伪军岗楼林立,日夜巡逻;河面上鬼子巡逻艇频繁出没,封锁之严密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供给部的同志们并未退缩。他们与独立旅十九团反复研究,制定了一套缜密的偷渡方案。首先,精心选择时间与地点:利用一个多云的黑夜,在深夜11时至凌晨2时之间行动,地点选在敌人两座炮楼之间便于装卸物资的河段。运输工具更是别出心裁——以大木盆作为主要运载工具,将物资轻重搭配装载,重物置于盆底以保持平衡。为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他们在两岸固定两根粗麻绳,运送人员站在两岸,不撑篙不划桨,而是通过牵引绳索缓缓移动木盆。整个过程要求动作迅速而有序:东岸木盆一靠岸即快速装货,西岸一到立即卸货,以加快周转。一旦发现敌艇灯光或马达声,两岸人员须立即将绳索沉入河底,隐蔽待命。十九团还派出精干人员负责两岸警戒,确保突发情况时能迅速应对。方案制定后,刘忠华回旅部汇报,旅首长批准计划,并特派副参谋长亲赴盐河边指挥接运。</p> <p class="ql-block">一切准备就绪,夜幕降临,惊心动魄的夜渡行动悄然展开。按照预定方案,十九团战士将物资护送至盐河东岸指定地点,运输队员迅速将打包好的物资按计划数量搬上木盆,每盆不多装也不少装,确保平衡安全。现场仅布设两条绳索、两只木盆,队员们在夜色中你来我往,紧张而有序地穿梭运输。为确保行动隐秘,现场纪律森严:所有人禁止吸烟,以防火光暴露;装货动作迅速稳妥,防止散落;运输过程中不得贪图速度而弄出水声,必须做到无声无息。</p> <p class="ql-block">在十九团与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下,这场隐蔽而惊险的物资偷渡取得圆满成功。经过整夜奋战,所有采购的冬装原料顺利穿越敌封锁线,安全抵达淮海区供给部驻地周家集,并直接送至孙圩小学。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被服厂的同志们望着堆积如山的棉花布料,无不欢欣鼓舞——这些来之不易的物资,即将化作两千余名指战员身上的冬衣,为他们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p> <p class="ql-block">(战争年代,蔡长风、邓宛如夫妇与女儿蔡玲、儿子和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昼夜赶制:军民协作的温暖冬装</p><p class="ql-block">物资一到位,被服厂立即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工人们日夜加班赶制冬装,为加快进度,当地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妇女群众前来支援,帮忙铺棉花、絮被褥、锁扣眼等。在军民齐心协力下,原本艰巨的制衣任务进展顺利。旅首长多次亲临工厂视察,鼓励工人们克服困难、加紧生产。当第一批崭新的棉衣被褥送到战士手中时,官兵们士气大振,更深切感受到后方供给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冬装生产不仅按时足量完成,还在工艺与样式上有所改进。供给部针对以往军装尺码单一、不合身的问题,首次将军服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使每位战士都能穿上合体的冬衣。同时,考虑到灰色军装在淮北平原冬季不够醒目,这次将服装颜色改为土黄色,更适应当地环境,也显得整齐美观。这些细节上的改进,彰显了新四军后勤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与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蔡长风将军)</p> <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光辉写照</p><p class="ql-block">1942年,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途经淮海区视察独立旅时,特地听取了被服厂的事迹汇报。他高度评价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们的供应工作搞得很好。”这一褒奖,既是对独立旅供给部与被服厂同志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1998年蔡长风将军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后与夫人邓婉如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岁月里的后勤往事,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坚韧不拔与聪明智慧。从冒险潜入敌占区采购物资,到智渡封锁线运输原料;从白手起家创办被服厂,到日夜奋战保障全军冬衣——每一步都凝聚着革命者的勇气、智慧与无私奉献。正是凭借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精神,新四军不仅战胜了严寒与封锁,保障了部队战斗力,也为根据地军民树立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光辉榜样。</p> <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爱园镇原新四军独立旅旅部旧址的蔡长风将军铜像)</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精神永存。今天重温这段惊心动魄的后勤战歌,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它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文章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p><p class="ql-block">(本文根据海军少将蔡长风生前亲笔所写《自己动手 解决困难——在新四军独立旅》整理,蔡长风将军女儿蔡玲提供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沭阳县塘沟镇合兴村境内的被服厂遗址碑)</p> <p class="ql-block">注:2021年周集乡与塘沟镇合并,成立新的塘沟镇,孙圩小学遗址位于该镇合兴村境内。</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蔡 玲</p><p class="ql-block">编稿:王汉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