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荷花盛放时浅议“出淤泥而不染”

白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到荷花盛开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浅议“出淤泥而不染”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的荷花盛开季,总有大量观荷、赞荷的图片文字充满各式传媒。我也没能例外,虽无能找到最合适的赞美词汇,也自觉地参与了无数次花拍摄的活动。并且依然乐此不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每看到亮丽的花花,或者图片听到和看到对荷花的赞美之词。其中热度最高的词句莫过于“出淤泥而不染……”了。这是历朝历代,年年岁岁,每当荷花依其始终不变的色形,亭亭玉立于田田绿叶之间,随风微动而婀娜多姿时文人雅士们留下的赞美之词。现代人又以更先进的记录手段,留下来更精彩的影像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出淤泥而不染”从形象上看,应该是流传最久远也最广泛的对荷花的赞美之词。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被喻为品行清高,“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因此还要告诫你,只能远望其“亭亭净植,------而不可亵玩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出淤泥而不染”以我粗浅的理解大概是人们在观赏其完美的外貌时,联想到它出至乌漆嘛黑的”淤泥”而仍能保持清新亮丽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确实!一湖清渏的水面下就是一塘污泥浊水。当然与婀娜多姿色彩艳丽,且亭亭玉立的荷花相比自有天壤之别,毫无疑议。因此人们看荷花便觉其清高而更上了层楼,是乎有一种赞美其终于挣脱的自豪感。 每当我看到如此的赞美,觉得有点一时说不明白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不仿试试,为了做到彻底摆脱这塘污泥浊水之染,将荷花连根从污泥浊水中拔起来。并且在濯清的湖水里洗洗干净,以视收到彻底不染之实。然后,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下------。 我敢打赌不消一个时辰,你还能看到它“亭亭玉立”,依然“婀娜多姿”吗?可能性不大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换一种思路,将你移栽到更“高,大,上”的花盆里,并且培有营养丰富的土壤,让它改变一下生存环境,依然能“亭亭玉立”的话。我想那就不一定是姓“荷”而花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许多水生植物均根植于污泥浊水之中,所以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唯一条件就是汲取“污泥浊水”中的养份,依些而茁壮成长。这应该是世间万物原本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这类被我们视为佳肴的植物也多了去了。同样,作为水生植物的荷花,之所以能美丽动人,也必然与“污泥浊水”之间存在着懒以生存的必然规律。是“根”与“本”,乃至于“母”与“子”的关系。绝非对立!哪有耻家贪,恶母丑的道理呢?所以我们在观花赏荷之时,不忘却根本才应该是正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近千年的习惯已成自然,观赏人也因各自的观赏角度,意识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想法也不以为怪。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或许作者在池塘边看到婀娜多姿色彩艳丽。对荷花的赞美确实是后来人无可比拟的。但是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情况,指导思想是什么?无从考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 我一个七老八十之白头翁,本不识几个字不该妄议古典,更不可非今。只是每当看到这几字就泛泛地有些联想,今天想跟大家汇报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近几十年来,有关支教的报道中有一个观点是否可以讨论——以教育的形式,决心早日把他们带出穷乡僻壤。以改变当地学生们的命运,力争让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试想,那片让城里人觉得是穷乡僻壤地方,我暂且把它比喻为生你养你的这片河塘里的“污泥浊水”。当你在老师们的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茁壮长成终于洗脚上岸。并已经“亭亭玉立”于世了。就决心“不染”了吗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难怪我们现在许许多多得以先富起来的,或者有了点能耐的群体中不少已经远渡重洋。甚而至于,有人会朝着出发的方向,吠几声响的!这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终于“出淤泥”了,可以响亮地表示“不染”了呢?是我们世世代代在“出淤泥而不染”的影响下对此觉得很自然了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天我在媒体上看到另外的一种表述,也同样出自“淤泥浊水“穷乡僻壤的清华学子,毕业后响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清华给我的不是逃离贫困的船票,而是改变贫困的船桨”。这位同学不仅说的好,并且对现了诺言。正在农田里领着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奋斗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年来,我们为文旅事业,修复无数个“千年古镇”。每到一处的大宅院,亭台楼榭,书院,学堂……。据资料记载大多出自百年以前甚至于上千年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前辈们睁了钱,回乡“光崇耀祖”留下的遗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比如,五六十年前的知青下乡运动的后期,有不少返城后又回馈农村的事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我有所了解的一位内蒙插队的老三届上海知青。在深圳创业有成,是一个当年产值上亿的企业主。 2005年在被查出癌症,面临治疗手术之前托企业的秘书,在全国各地联系创办“希望小学”,资助贪困学生。坚持资助贪困学生二百多名。创办的“希望小学”二十多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在上海知青群体设立帮困基金,并坚持自费创办《知青上海》杂志十年……。像这样的事例不仅在知青中,其他群体也一样层出不穷。可能是现在的大好形势下不太需要了。或许有其他什么原因。不得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尤其是有了点成绩的人是否也该深思一下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录《爱莲说》于此,与大家一起温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莲说》宋·周敦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莲之爱,同予者何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牡丹之爱,宜乎众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丁2023年7月24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29日再整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