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泽东经典诗词“读与写”⑤</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诗词,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汉字神韵之千年风华,亦似明镜映照出华夏五千年连绵不绝之文明脉络,与岁月淬炼之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而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其独树一帜的创造力与豪迈的气魄,完成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他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真正达成了诗史合一的至高境界。他以诗写史,以史入诗,正事为史,余事成诗,铸就了一部部流芳千古的史诗。古人云:“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毛泽东无疑是屹立在这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巅峰的巨人,被赞誉为“千古第一流的诗人”“古为今用的大师”。</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创作了150多首诗词,这些作品堪称运用我国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社会和现代生活的艺术典范。其中,有洋溢着年轻朝气的咏志诗,生动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也有见证中国革命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革命诗词,它们是那段波澜壮阔奋斗岁月的忠实记录者;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领袖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诗词全方位地描绘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画卷,同时也是毛泽东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切身感受、思想境界、人生情致、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的生动呈现。</p><p class="ql-block">从这些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深切体悟到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坚定地秉持着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长征途中数不清的艰难困苦视作平常之事,用豪迈的笔触勾勒出红军战士无畏的精神风貌。他那彻底革命和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英雄气概同样在诗词中展露无遗,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出一种改天换地的凌云壮志与豪情。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革命情怀也贯穿于诗词之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则直白而深切地表达出他对人民的尊重与依靠。</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体现了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彻底革命和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英雄气概,以及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革命情怀。重读毛主席经典诗词,我们仿佛能深深领略到他的民族情怀、政治情怀、人民情怀、山水情怀。其诗词气势恢宏、文采斐然、意境深远、至情至性、大气磅礴,往往在看似随意的轻描淡写间,便能展现出纵横万里的宏大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让人真切领悟到“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的美妙意境。</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征程中,他勇于探索、不懈追求,这种精神融入诗词之中,成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根基。他高瞻远瞩、敢作善为,带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实践底色也在诗词里得以充分体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品质,诗词便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他一心为民、一切为民的理念,更化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每一首作品之中。许多毛泽东诗词都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激励着人们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既有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革命精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一文学价值。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毛泽东诗词传承传统格律意境,突破旧体束缚,赋予全新时代内涵。《沁园春·雪》以豪放洒脱的笔触描绘北国雪景,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雄浑,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豪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七律·长征》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将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升华为一种崇高的革命美学。他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象宏大,既有李白式的浪漫奔放,又有杜甫式的家国情怀,堪称中国古典诗词向现代转型的杰出典范 。</p><p class="ql-block">一一历史价值。以诗记史,诗史合一。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记录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了彻底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水调歌头·游泳》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淡定,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豪迈气魄。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瑰宝,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生动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一精神价值。革命乐观主义与人民情怀。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精神是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展现了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给予我们信念和力量,鼓舞我们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重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不仅能看到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更能感受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这些诗词既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示明灯。正如《沁园春·雪》所昭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毛泽东诗词将持续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本次重新精选毛泽东经典诗词“读与写”50余首,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分五篇章进行“读与写”一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篇(上) (1949 - 1958)</p><p class="ql-block">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的伟大转型,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基础,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果实……这一时期的诗词,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建设热情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命力。《浪淘沙·北戴河》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将曹操笔下的苍茫古意化作新时代的豪迈宣言;《水调歌头·游泳》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轻快笔调,展现出领袖对国家建设的全局把控,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愿景,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变为现实,成为新中国基建成就的标志性符号。《七律二首·送瘟神》更彰显了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道尽血吸虫病肆虐下人民的苦难,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胜利欢呼,则记录了消灭疫病的伟大壮举。这些诗词既有“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建设豪情,也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浪漫想象,见证着新中国在废墟上崛起的奇迹,为社会主义建设过渡期留下了壮丽的文学篇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p><p class="ql-block">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p><p class="ql-block">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1950年10月3日,国庆观礼晚会后毛泽东对柳亚子的和作,词中既回顾旧中国的苦难,也歌颂新中国的团结与新生。上阕写旧中国的苦难:“长夜难明”“百年魔怪”暗指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黑暗历史,“人民五亿不团圆”则点明民族分裂、百姓流离的困境,情感沉郁。下阕转写新中国的光明:“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李贺诗句,以雄鸡报晓比喻新中国成立,瞬间驱散黑暗;“万方乐奏”“于阗”(代指新疆)描绘各民族欢聚一堂的景象,“诗人兴会”呼应柳亚子,既赞其创作热情,也彰显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全词对比强烈,从苦难到新生,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一一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休养期间,恰逢暴雨,有感于眼前壮阔的海景与历史沧桑,写下此词。当时新中国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正迈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词中蕴含对时代变革的思考。上阕绘景,气势雄浑:“大雨落幽燕”开篇即显磅礴气象,“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极写海景壮阔,“打鱼船”的渺小与自然力量形成对比,暗含对渔民安危的关切,画面富有动感与张力。下阕怀古喻今,深化主题:“魏武挥鞭”遥想曹操东临碣石、建功立业的历史,“萧瑟秋风”化用曹操《观沧海》诗意,却以“换了人间”转折——同样的秋风,如今的中国已从封建时代迈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借古讽今,既颂历史英雄,更赞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体现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豪迈自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p><p class="ql-block">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p><p class="ql-block">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p><p class="ql-block">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p><p class="ql-block">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p><p class="ql-block">一一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长沙考察期间,与周世钊登上岳麓山。周世钊写了《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寄给毛泽东,毛泽东于10月4日回信并附上这首和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诗人故地重游,在湘江游泳后又登上岳麓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描绘了眼前的景色,同时也象征着当时国内的蓬勃发展之势。颈联由景及人,老友相聚,谈笑风生, “域外鸡虫事可哀”不仅指国际琐事,更暗喻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及对新中国的围堵企图。尾联体现了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回想三十年前风华正茂,如今故地重逢,感慨时光流逝,但依然充满豪情。整首诗情景交融,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老友的情谊以及对未来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4.《七绝·五云山》(1955年)</p><p class="ql-block">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p><p class="ql-block">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p><p class="ql-block">一一1955年,在杭州到五云山后即兴创作了此诗,毛泽东借景抒情,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革命事业的从容心境。前两句诉诸视觉,描绘出五云山云霞缭绕的壮观动态之景,后两句诉诸听觉,以问答形式收束全诗,由景入情,深化了五云山清幽宁静的氛围。以五色祥云象征祥瑞。“野莺啼”则以声音为画面增添灵动之感,与五云形成色彩与声音的鲜明对比,凸显出五云山景的灵动之美。“接”“拂”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动态景象,将五云山与西湖群峰、钱塘江堤巧妙相连,展现出空间上的纵深感,使画面富有动感和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5.《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 </p><p class="ql-block">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p class="ql-block">一一1956年,为准备党的八大召开和布局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当年5月底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6月初先后三次畅游长江,面对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结合对长江治理的思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景象,写下此词。上阕写游泳时的情景和感受,“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舒畅的心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体现出毛泽东的从容自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借古喻今,表达对时光流逝、建设事业发展的感慨。下阕描绘建设长江的宏伟蓝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赞美武汉长江大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展望三峡工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以神女惊叹来突出中国建设成就的巨大。全词展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气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p><p class="ql-block">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p><p class="ql-block">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一一1957年早春,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来信。李淑一在信中请毛泽东将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抄一份供她学习,同时将自己写的《菩萨蛮·惊梦》寄给毛泽东请求指教。毛泽东想起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写下此词作答。这是一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词作。上阕“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将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英魂化作随风飘扬的杨花柳絮,升入九霄。接着写吴刚捧酒、嫦娥献舞,为烈士忠魂接风洗尘。下阕“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当烈士们得知人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激动得泪水化作倾盆大雨,既表现出烈士对革命胜利的欣慰,也体现出毛泽东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 </p><p class="ql-block">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p><p class="ql-block">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p><p class="ql-block">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一一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读后心潮起伏,写下这两首诗。第一首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描绘出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时农村的凄凉景象,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愤恨。第二首写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生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体现了人民改天换地的力量,最后“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胜利的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