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沁园春•潮汕风物之普宁白坑湖</p><p class="ql-block">文/言笑居士</p><p class="ql-block">白坑银湖,昔数千亩,天地含精。望泥沟北顾,山洪西泻;陂船南注,铁岭东横。林竹婆娑,波光潋滟,赢得仙家脚迹停。后来者,惜围田屯垦,沼泽零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党政清明,解生态危机倡退耕。现渔翁撒网,平沙落雁;导游带路,空谷飞鹰。老少怡然,晨昏自足,潮乐飘飘尽雅声。流连处,正心凉水月,情暖鸥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白坑湖,又称银湖,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与大坝镇白坑村交界处,属练江源头一级支流。原为面积达4000-6000亩的天然湖泊,白坑湖处于泥沟村的北端,是练江上游的发源地,在维持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的水源,为周围村民提供鲜美的鱼类等等。其主要区域历来为泥沟乡所辖,湖光山色,颇为清雅,是泥沟秀丽乡村风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其主要区域历来为泥沟乡所辖,湖光山色,颇为清雅,是泥沟秀丽乡村风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水清鱼甜,白坑湖中鱼类众多,盛产凤尾鱼(茨辣丝),薄肉嫩骨,油炸味香,远近著称,“泥沟茨辣丝”自古已闻名遐迩,它是泥沟人饭桌上的家常美味,亦是朴实勤劳的泥沟人用以招待他乡来客的得意好菜。每日有无数渔舟, 湖中捕捞水产,获取柴米之利。 泥沟素有耕读尔雅之风,每值中秋之夜,文人逸客 ,都要招朋引伴,泛舟游湖赏月。是时明月挂空,清风徐来水波粼粼,湖光一色,欢奏乐音,歌声、曲声,悦耳悠扬,真是人间乐事。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填湖造田的活动盛行,白坑湖的水面面积持续缩减,其原有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逝。普宁市政府于2007年筹划重建工程,2012年全面启动建设,2014年9月竣工后形成总库容606万立方米的水利枢纽 。水库兼具防洪减灾、农田灌溉、水源补充及生态调节功能,捍卫1.42万亩耕地安全,改善5万人饮水环境 。2022年被纳入普宁市国管水利工程,划定管理范围与保护边界 ,并通过湿地公园规划(2019-2023年)实施生态修复,目标建成粤东地区知名湿地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仙家脚迹:古时练江上游是一块小平原,常受海潮浸渍,海风吹拍,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虫害严重,疾病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赤脚大仙,云游至此,见状很表同情,就到远处挑了两座小山,准备挡住海口,为这里的人们解厄消灾。谁知,赤脚大仙挑山至这小平原,右脚踩在平脓西面的一座小山顶,左脚跨上东面的铁山头。这铁山,山头又尖又硬。脚踏上去很不好受,就把重心放在右脚。因受力过大,山顶被踏凹了,摇摆了。从此,这个山便叫做崎头山。赤脚大仙因此摔了一跤,屁股落在小平原上,西北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一一年长月久,积水成湖。手脚落处,印成了许多小河流。 赤脚大仙这一跤摔得可不小,地面又湿又软,他所挑的两座小山,落在地上后,也拉不上来了。这样,在崎头山的东、西两侧,便出现了两个鸡笼山(东边的一个,在果陇村;西边的一个,在梅塘乡)。崎头山顶上,又印下了一个大脚迹,叫仙脚迹。崎头山下,大仙屁股坐出来的那个湖,便是白坑湖,也是练江的上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