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天贶节

马到成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称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贶节、翻经节、回娘家节和小白龙探母节</b><b style="color:rgb(1, 1, 1);">。天贶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现在的青年人知道的不多。天贶节这一天,也几乎没什么民间活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天贶节的由来</b><b>与宋代皇家相关。据说宋真宗赵恒(宋朝的第三个皇帝)为粉饰太平、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六月初六这天,有天书降临于泰山,并下诏书将六月初六定为“天贶节”。“贶”也就是赐予的意思,寓意上天赐福。宋真宗还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如此说来天贶节大概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六月六为什么又叫做</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翻经节</b><b>,这主要与佛教的传说和习俗有关。相传唐三藏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归来途中经书不慎掉落水中,捞起后于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晒干。此后,寺院便把这一天定为“晒经日”。晒经时,僧人们会将各类经书整齐地摆放在晒经台上,轻轻翻动晾晒,拂去灰尘。这一行为既可以防止经书霉变与虫蛀,也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晒经度众生,功德大无穷”</b><b>的意义。因为在晒经过程中有翻晾经书的动作,所以“晒经节”又被称作“翻经节”。</b></p> <p class="ql-block"><b>  农历六月初六又被称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回娘家节”</b><b>,人们会在这一天接姑娘回家过节。这一习俗的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狐偃的故事有关。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重臣,居功自傲,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之子(狐偃的女婿)决意在狐偃生日(六月初六)刺杀岳父报仇。狐偃之女得知丈夫计划后陷入两难,最终于六月初五回娘家告密。狐偃此时正因放粮目睹民间疾苦而悔悟,非但未怪罪女婿,反在寿宴上当众认错,与女婿和解。为纪念这一“消仇解怨”的和解,狐偃每年六月初六请女儿女婿回家团聚。百姓效仿此举,逐渐形成“请姑姑回门”的习俗,故称“回娘家节”。</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人将六月六称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华母亲节”</b><b>。传说六月六这一天是人文始祖黄帝与元妃嫘祖结婚的日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推动了衣冠文明,让华夏民族有了真正的衣服,还辅佐黄帝治国,联盟炎帝,战败蚩尤,首倡婚嫁,推行礼制。基于嫘祖的巨大贡献和母仪典范形象,人们将六月六这一天称为“中华母亲节”。</b></p> <p class="ql-block"><b>  农历六月六还被称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白龙探母节”</b><b>。相传小白龙的妈妈当年私自下雨救百姓苦难,结果被天庭罚去看守铁树,只有铁树开花才能自由。但天庭允许小白龙每年六月六这天去看妈妈。要是小白龙哭湿了龙衣,凡间就得下30多天雨。这一传说既体现了小白龙的孝心,也寄托了古人对雨水的期盼。</b></p> <p class="ql-block"><b>  盐阜地区把六月初六这一天俗称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月六”</b><b>。六月六的风俗更像是翻经节,人们在这一天有曝晒衣服和晾晒书籍文具的风俗习惯,谓之</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b><b>。据说,这一天所晒的衣服,一个夏季都不会发霉。由此引伸出来的是,大人小孩这一天也都要洗澡,民谣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月六,小猫小狗同沐浴”</b><b>之说。据说,这一天只要洗了澡,一个夏季都不会生痱子。广大妇女更是利用这一天抓紧洗头,谓之</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月六,洗个头,一夏头发不生垢”</b><b>。如果六月六日这天下雨,此地则有“翻晒龙袍四十天”的说法,也就是节后四十天以内肯定多雨,为了防止衣服霉变,人们都要趁雨止日出翻晒衣服。当然,盐阜地区过去六月六也有把出嫁姑娘带回娘家过夏的习俗。</b></p> <p class="ql-block"><b>  六月六, 饮食上盐阜地区风俗就是</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吃“炒面”或“焦屑”</b><b>。所谓炒面,就是用小麦面粉下锅炒熟的面;所谓焦屑,就是用大麦或元麦面粉下锅炒熟的面。炒面和焦屑通常用开水调和,再加入少许食糖搅拌即可供人食用。此地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月六、吃口焦屑长块肉”</b><b>的说法。说到炒面、焦屑,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已经好多年没吃过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滨海读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而学校晚上的三勺粥,显然熬不到下晚自习。有一次阜宁老乡徐同学带了半洋棉口袋焦屑,让我们大饱口福。这件事过去四十多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一是因为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焦屑,大半口袋,很是壮观。二是徐同学为人大方,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个时候我们吃焦屑,就如同朱元璋当年吃“珍珠翡翠白玉汤”是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六月六,还是一个</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福寿安康日</b><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被视为吉利数字。它与“顺”谐音,有顺利、顺畅的意思。在《周易》中“六”也有特殊意义,坤卦六爻皆吉,象征着顺遂。六月六这天的不少传统活动,像晒红绿、祭神祭祖等,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顺遂、事事如意的期盼。久而久之,就有了六月六“六六大顺”的说法。在六月六这一天,我要衷心祝福您“六六大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