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记忆(5)

天长地久

<p class="ql-block">青春的记忆(5)</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知青刚到农村的第二天中午,就开始了自己烧火做饭的生活了。一袋面、一麻袋白萝卜和两三颗白菜,这便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四人中有一个比我们大三四岁的知青,我们都管她叫爱叶姐。她会擀面条,于是我们决定吃面条。爱叶姐负责和面擀面条,我们三个则负责烧火。</p><p class="ql-block">我们到场里拉了两捆秫秸杆,也不知是高粱杆还是玉米杆,总之是些干枯的植物茎秆。大家忙活开了:一个人拉风箱,我负责往炉膛里传柴火。秫秸杆太长,还有一人负责把柴火弄断。弄断一根,我就往灶膛里传一根。我手忙脚乱,拉风箱的使劲拉,柴火在里边只是沤烟。一会儿,满屋都是浓烟,一个个呛得乱咳嗽,一把鼻子一把泪。</p><p class="ql-block">实在不行了,我们都跑出来透透气。只见厨房门口黑烟滚滚,活像一座小火山正在喷发。这时,一群刚放学的小孩儿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喊着"着火啦",有的说"知青不会烧火",叽叽喳喳,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忽然,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挤了过来。她二话不说,一头钻进浓烟滚滚的屋里。我们正欲阻拦,却见她已坐到炉灶旁。她拿起一根较长的秫秸,在炉子肚里把柴火往外扒拉扒拉,又把里边的秫秸挑了挑,然后一手拉风箱。说也奇怪,火一下子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小女孩一边拉着风箱,一边说:"里边的柴火太多啦,太瓷实了。我奶奶说,火要虚,人要实。"我们几个面面相觑,咀嚼着这句话,竟觉得颇有几分哲理。</p><p class="ql-block">火苗渐渐旺了起来,映红了小女孩的脸。她的辫子有些凌乱,衣服上沾着不少灶灰,但眼睛却亮得很。她见火势稳定了,便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对我们说:"你们城里人,连火都不会烧。"语气里没有嘲笑,倒像是陈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p><p class="ql-block">爱叶姐的面条已经擀好了,下到锅里,不一会儿就熟了。我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蹲在院子里吃了起来。那面条虽然简单,却格外香。小女孩站在一旁看着我们吃,我递给她一碗,她却摇摇头跑开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才知道,小女孩叫小芳,她姊妹较多,她是老大,很小就会干活,五六岁就会烧火做饭了。农村的孩子像她这么大,大多都会拾柴,烧火……,而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却连最基本的烧火都不会。</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小芳说的那句话:"火要虚,人要实。"火要留有空隙才能燃烧,人却要实实在在才能立得住。我们这些知青,书本知识学了不少,可真正的生活本领却一样也不会。反倒是这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懂得许多我们不懂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又见到了小芳。她正挎着篮子去地里拾柴火。我喊住她,说:"小芳,教我烧火吧。"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露出两个小酒窝:"好啊,不过你们知青不是来教我们读书的吗?反倒让我们……”</p><p class="ql-block">我也笑了:"互相学习嘛。"</p><p class="ql-block">从那天起,我们这些知青开始真正地向农民学习。学习种地,学习做饭,学习生活。而小芳和村里的孩子们,则常常跑到我们的住处,听我们讲故事,学认字。</p><p class="ql-block">多少年后,我回到城里,经历了许多事,但始终记得那个浓烟滚滚的中午,记得那个钻进浓烟中的小小身影,记得那句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的话:"火要虚,人要实。"</p><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来教导别人的,却在不经意间成了学生。而那些最简单的道理,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