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古镇:山水相依,古韵悠长》

陈德汇

<p class="ql-block">昵称:陈德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992767</p><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陈德汇</p> <p class="ql-block">江山清湖古镇地处钱塘江上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水而建,</span>毗邻江西、福建两省,自古为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曾是浙闽赣水陆交通枢纽,被誉为“钱塘江上游第一埠”。是古代仙霞古道(连接浙江与福建)的起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内陆延伸的繁华。 </p> <p class="ql-block">抵达古镇时,正值晌午,初夏的骄阳晒在古老的建筑上,把整个小镇照的亮堂堂。青石铺就的老街,街道两侧是清末民国初年风格的店铺,雕花的屋檐虽已斑驳,却依然难掩曾经的精致。墙上既有年代久远的痕迹,又有现代的元素,新与旧在这里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江山港古称大溪、鹿溪,又称须江,干流全长134公里,江山境内长105公里,河床水域最宽处达200米,平均水宽在150米左右,河宽水深,流缓波平,利于船只航行、停泊。从钱塘江逆流而上的船只,运载物资在清湖码头卸下转陆路,沿仙霞古道运往福建浦城;水路交通枢纽,清湖古街区码头多达17个。</p> <p class="ql-block">清湖码头曾是浙西最繁华的商埠,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码头边,一座砖石拱门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清溪锁钥”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数百年来,伫立在江边,见证着古镇的兴衰变迁,码头的兴盛衰落。</p> <p class="ql-block">清湖古镇是人才辈出之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的老屋在古镇之中。一条百米小巷,孕育出两位科学巨匠,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毛江森(1934年1月15日-2023年5月18日),又名维书,浙江江山人,是国际著名医学病毒学家。 </p><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江森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他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从事病毒学研究。早期他主要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对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他率先开展干扰素研究,建立和系统研究了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干扰素产生系统。1978年,毛江森调至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工作。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甲肝病毒研究,经过4年研究甲肝病毒、4年培育毒种、4年研究工艺,于1991年成功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甲肝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有效,居国际领先地位,使中国甲肝发病率大幅下降,毛江森也因此被誉为“甲肝克星”。1991年,毛江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还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老邮政局,始建于1903年,最初主要用于传递官府文书、商号汇票,民间信件也可付费捎带。1915年增设电报业务,抗战时期成为重要的情报中转站,1942年还曾通过无人认领的邮件向重庆传送了日军布防图。建筑融合了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白墙黛瓦马头墙等元素,与清湖古镇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承百余年的公泰酱油园,作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在江山及周边地区闻名遐迩。走进酱油园,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院子里整齐摆放着的大酱缸,这里的酱油采用传统工艺酿造,每一滴都饱含着古韵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门楣匾额"刻在江山"的文字意境,呼应了衢州作为"中国民间艺术(木雕)之乡"的底蕴,雕刻工艺的深厚渊源。门侧对联"浮云长消""海水朝暮"运用汉字多音叠字技法(读作"浮云常涨常消,海水潮朝潮落"),经典的黑漆木门配鎏金对联、红灯笼,庄重而不失喜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古镇已不如往昔那般繁华热闹,但古老的街道、一排排的木板门、悠悠流淌的须江,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