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莒州博物馆是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县城东部新区,占地面积29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莒为少昊之后,东夷重要的一支。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沂水南洼洞、日照秦家官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说明远在数十万年以前鲁东南地区已有人们在此劳动生息。此后,这一地区 发现的众多的距今2万年至1万年前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说明这里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区之一。莒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是山东东南部地区的文化中心和代表。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发达的莒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明遗存,文物胜迹更如群星璀璨。莒地古城堡遗址达十几处,古遗址、古墓葬已发现1291处。</p> <p class="ql-block">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500余年。凭借着辉煌的历史和影响力,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始建于1976年的原莒县博物馆到2005年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不少是举世罕见的一级文物。但是随着莒县经济文化的发展,莒县博物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进一步宏扬莒文化,打造莒文化品牌,提升莒县文化品位,更好的展现城市形象,于2005年开始筹建新馆——莒州博物馆。莒州博物馆总投资7500万元、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0余件,位于县城东部新区,紧靠县城主路振兴东路,交通便利,相关配套齐全,区位优势显著;另一方面,展览大楼共分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展览空间增大,展出文物由原来的800余件增加至目前的2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截止2019年,馆内共有藏品数量12973(件套),珍贵藏品120(件套)。</p> <p class="ql-block">陶尊</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约5000年前的礼器,1960年陵阳河遗址出土。器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夹砂灰陶,侈口,口沿外折,深直腹,下部渐收成尖底。火候较高,胎骨坚硬,器体甚重。器身饰浅篮纹。腹上部刻有陶文“”此类陶文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三处遗址均有发现,现已出土八种类型20个单字。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遗址正东方,分别耸立着寺崮山。屋楼崮两座山峰。每年春分、秋分时节,早晨红日正从山顶冉冉升起,就依稀呈现出“”形图像。这是莒地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期观察太阳发现了春秋二分的天文奥妙。“”是东海之滨的莒人为祭祀太阳神,因形见义,随体诘 的杰作。最初为祭祀的祭文,反映一个事物。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后演化为一个单字。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将其解释为“旦”字。字上部的“”像太阳,中间的“”像云气,下部“”像山峰。宛然如绘。写成楷书责作“”。它已具备了汉字音、形、义的因素,并正向臻于成熟的汉字发展。与甲骨文极为相近,但远远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应是汉字的祖形,是中华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双鋬[pàn]白陶鬶[guī]:</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1977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白陶。椭圆形口,鸟喙形流上翘,颈部细而高,腹部微鼓,三袋足。背部安双带式鋬,鋬各饰三条凹线,腹中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后部饰一短尾;其上有小圆饼形,器形如鸟展翅欲飞状。其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制作精美。东夷民族以鸟图腾为其族徽,故创造出似鸟的双鋬鬶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成为富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典型器物。它是莒人崇拜鸟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它发掘自汉代古墓,是该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这件金缕玉衣由白、绿玉片相间拼接而成,玉片平整,成色润泽,边缘齐整,外缘凿有细孔,用金丝串接,四肢及躯干的衔接处由布料缝合,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体现了当时帝王生活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镂空豆</p><p class="ql-block">豆,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制古牛角号</p><p class="ql-block">浏阳河19号墓,墓主人是极有地位的氏族首领,其头部有石鉞,鉞是权力的象征,手部有骨柄,腰挎陶制牛角型号,号吹之声闻数里。用以召集氏族成员统一行动的原始号角,在新石器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莒地先民就已率先吹响了进入文明社会的号角。这就是刚才说的部落首领的陶制的牛角形的号,现在还非常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汉字祖源</p><p class="ql-block">莒地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地出土的形制硕大的大口尊,器壁上方多刻有图像文字。目前已发现了共有8种类型,20个单字,其中有以”旦”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蛋壳陶杯</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99年,莒县东莞孟家洼遗址出土。高13.3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5.9厘米,口沿厚0.03厘米,泥质黑陶。口严宽广上翻,杯身呈直筒状,腹深壁直,圜底,套入器座内。座呈筒形,承托杯身,座与杯身起柄的作用。杯身是纤细的弦纹,座上部外凸且饰有不规则的镂孔,下部束腰接圈足。该器陶质细腻,乌黑发亮,快轮成型,体轻壁薄,故称“蛋壳陶”。其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玉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礼器,1978年莒县桑园出土。高7.2厘米,边长7厘米,孔径6厘米,黄色方柱形,中间圆孔。俯视如璧,内圆外方,四转脚各布列五节凹旋纹,四个柱面有平滑直槽,造型象征天圆地方,为祭祀天地之物。</p> <p class="ql-block">雕石琢玉</p><p class="ql-block">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石器,反映了莒地先民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玉石器磨制和陶器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期的分界线,这个时期、切割、管钻、透雕、镶嵌和抛光技术已广泛使用,陵阳河坛形玉片、杭头玉琮是少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编钟</p><p class="ql-block">由造型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9件编钟组成。每件编钟上边有70字的铭文,铭文内容相同,只是字体大小会根据编钟大小依次递减。这套编钟虽然只有9只,挂起来不过两米多长,但它却能够演奏出复杂的乐曲。因为每只编钟上都可以发出两个互不干扰的音阶,古人称之为“双音钟”。据考证这是莒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兹平公出游或者狩猎时候用到的便携式编钟。根据铭文和史书的记载,兴起于东方的莒国,春秋时期日益鼎盛,不断扩张疆域。先后南灭向国,北伐杞取牟娄,西南灭鄫,莒与楚、齐鲁各大国间的政治、军事力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莒国强盛,声震华夏东方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莒州博物馆珍藏2万余件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是探寻东夷文明与莒国辉煌的殿堂。799处不可移动文物,193处各级文保单位,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刘勰(约465年-?),字彦和,祖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创作的《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文论泰斗”。</p>